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95节


“没怎么看懂,跟电影完全是两个故事。”

“原著小说里也有这个情节,不过写得更隐晦凌乱,而且原著女主角比电影更惨。”

“……”

从这些观众的反应来看,电影版《神女》无疑是成功的,极大地调动了诸多观众的情绪。当然,美国大片《红尘》也很成功,一个个看得红光满面,就跟80年代的人在录像厅里看小电影一样刺激。

就在周赫煊带着费雯丽北上天津时,两部电影的口碑都发酵了,只不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很多卫道士站出来猛批《红尘》,认为这部电影宣扬的是淫秽思想,并呼吁政府禁止放映这样低俗的影片。当局表示很为难,一边碍于舆论的压力,一边又碍于美国电影商的压力,最后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做法:《红尘》只能在特定的大戏院放映。

而《神女》则获得人们的一致认可,特别是里面反应的社会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大讨论。妓女的儿子有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父母的职业不正当,子女长大之后就一定是坏人吗?

左联的机关刊物,把《神女》定性为一部反封建的进步影片。田汉甚至亲自写影评说:“电影跟书籍、报刊一样,也是传播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改造社会的良好工具。电影不应该只是情情爱爱的伤春悲秋,更应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神女》为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优秀的参考。”

此时的中国电影人,以张石川和郑正秋为代表。两人虽然合作创建了明星电影公司,但他们的电影理念却各不相同。

张石川走的是商业路线,提倡电影“处处为兴趣是尚”,观众习惯看什么就拍什么,他的代表作是《火烧红莲寺》。而郑正秋却认为电影应该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代表作有《劳工之爱情》。

但不管如何,两人还是以商业片为主,毕竟电影公司需要生存,现实文艺片远没有商业片卖座。

历史上,直到《神女》大获成功,又有教育意义又能大肆卖钱,终于掀起了拍摄社会问题片的风潮。其中也有左联在推动,左翼作家们创作精彩的剧本,联华影业公司负责具体的拍摄发行。

现在周赫煊将《神女》提前两年问世,同样获得无数观众认可,立即给罗明佑带来极大的信心,他主动跑去找田汉等人买社会问题片的剧本。

妨碍《神女》大赚特赚的,恐怕就只有放映问题了。

首都大戏院这种超级牛逼的所在,安装了最先进的有声电影放映设备,所以人们可以尽情的观看《神女》和《红尘》(《红尘》也是有声片)。但其他的影院就有些糟糕,只有罗明佑旗下的部分影院,以及明星公司旗下的少量影院,能够让电影发出声音来。

有声影院里的《神女》场次座无虚席,甚至有时候上午放映都爆满,但无声影院的老板们却只能干着急。最后只能采用补救的办法,重新制作无声电影拷贝,在关键情节处增加对话字幕。

对此周赫煊只能苦笑,他好不容易投资拍了一部有声片,采用的还是最先进的有声电影技术。但大部分影院放映时,观众还是听不到声音,就好像后世拍出一部3d大片,结果寻遍全国都找不出几个3d放映厅。

《神女》热映之后,阮玲玉简直红得发紫,一举反超胡蝶跻身影坛一姐,成为联华影业公司绝对的台柱子。

与普通观众追捧明星不同,业内人士更关注《神女》的拍摄技术。因为这部电影采用了顶尖的有声技术,音质好得吓人,不像之前的国产有声片那样各种杂音,各种音画不同步。

张石川和郑正秋连忙打听情况,结果在知道有声胶片的价格后纷纷摇头——成本太高了,他们玩不起。

说起来有些奇怪,一向抠门的邵氏兄弟,居然也对有声片很感兴趣,还专门派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但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已经不在内地发展了,由于淞沪之战带来的时局动荡,邵氏兄弟决定转移到香港发展,并把目标市场对准东南亚。

其实邵氏兄弟真的好厉害,他们在上海创立“天一公司”仅三年,就迅速占领中国南方电影市场。逼得民新、明星、大中华、友联、上海、华剧六家公司联合起来,共同组成“六合影业公司”,联手对付邵氏的“天一公司”,史称“六合围剿”。

邵氏兄弟哪里扛得住?只能灰溜溜跑去香港发展,甚至都无法向内地卖片,无奈之下悉心经营东南亚市场,十年间在东南亚建立起100多家影院。

结果大家都知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邵氏后来阴差阳错的造就了香港电影的辉煌。

反倒是把邵氏逼走的那些电影公司,一家家的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第五百二十一章 威尔斯与银英传

伦敦。

丘吉尔收到从中国寄来的《银河英雄传说》后续稿件,大概有五万字的内容。他读完以后更加郁闷,因为小说更新量太少,后面的章节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由于丘吉尔的主动要求,周赫煊的小说稿都是直接寄给他,等他看完才投递到杂志社。

这种小事丘吉尔不可能自己动手,他换来仆人,吩咐说:“把稿件送给《科学学派》杂志社。”

等仆人拿着稿子离开,丘吉尔才开始给笔友威尔斯写信,并附上一本新出版的《科学学派》杂志寄过去。

三天后,刚从日内瓦采访归来的威尔斯,收到了丘吉尔的信件。

“亲爱的威尔斯先生:

好久没有与你通信,听说你去了日内瓦采访国联会议,不知那边有什么新的情况……

近日,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名叫《银河英雄传说》,是那位很有名的中国作者周赫煊所著。这本科幻作品很有趣味,比如里面提到‘亚空间跳跃航行法’、‘电子计算机’等等概念。特别是星际战舰的构思,跟你作品《星际战争》非常类似……”

威尔斯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英国科幻小说的开山祖师之一,现在已经很少创作长篇故事,而是改行当了政治理论家和新闻工作者。

对于周赫煊,威尔斯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也是个史学家,曾著有《世界史纲》一书。

《世界史纲》在北伐期间传入中国,迅速发展成各种版本,甚至还有文言文译本。在周赫煊编撰《世界通史》之前,中国诸多大学的世界史教材,许多都以威尔斯这本书为蓝本来编撰。

所以说,威尔斯也是个牛逼人物,似乎什么领域都要掺上一脚,而且往往取得惊人的成就。

先来讲讲威尔斯在科幻小说领域的成就,他1914年的作品《获得自由的世界》,就在书中发明了“原子弹”一词,人们利用原子裂变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终极武器,致使几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中化为灰烬。他在一战之前写出《陆战铁甲》,预言了装甲坦克的出现;而在《星际战争》当中,他笔下的火星人使用“热线”做为武器,跟几十年后发现的激光非常类似。

这位先生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叫《未来互联网纾》,预测1940年代将会爆发世界大战。这场大战以空战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对世界各大城市带来破坏性损害,并在战后出现一个良性专政来管理全球。

而早在1895年,威尔斯就写出《时间机器》,阐述“四维空间”理论,猜想人类可以在时空中任意穿行——那时的爱因斯坦还在读中学。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科幻文学界的牛人,却热衷于政治理论和史学研究。他跟萧伯纳是好朋友,同属于费边社成员,也是渐进社会主义的提出者和拥护者。

好吧,其实威尔斯是个理科生。他大学主修物理、化学、地质、天文和生物,拿到了帝国理工大学的理学学士,年轻时还当过伦敦大学的生物学教授。

纵观威尔斯的一生简直开挂,因为他出生在贫寒家庭,父母都曾经当过卑微的仆人。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威尔斯很早就开始打工,布店学徒、药剂师助手、小学老师、大学助教……反正啥都干过,读大学是成年以后的事了,因为他少年时没钱交学费。
首节 上一节 59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