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75节


聂耳的动作很快,分分钟就搞定。他让乐队演奏了几遍前奏,似乎觉得哪里不妥,立即动笔修改,直搞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满意。

接下来就是排练了,由于是临时搭起来的录制班子,周赫煊跟乐队、合唱团的配合毫无默契可言。排练的时候各种出错,聂耳不时地站出来纠正,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中午。

下午继续排练磨合,周赫煊出的错最多,毕竟他不是专业歌手。好在大家都很有耐性,陪着周赫煊反复磨炼,并没有谁抱怨什么。

唱片录制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根本没有正式开录,时间全都消耗在排练之中。

第二天上午继续,大家再次排练几遍后,聂耳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宣布让录音师开机。

乐队指挥陈烈突然抬手,钢琴手立即开始弹出前奏,紧接着小提琴手跟进,周璇小妹妹唱出带着童音的空灵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周璇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父母都是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周璇的童年却很惨,三岁时就被抽鸦片的舅舅拐卖给一户有钱人家。

她的养父是个游手好闲的鸦片鬼,把家产迅速败光,养母只好带着周璇到上海,靠给人做婆姨(奶妈)为生。后来养母改嫁给一个商人,就把周璇转送给一家唱戏的小户。

周璇没有系统的学过唱歌,音乐素养是在学唱戏时培养的。别看她还有两个月才满14岁,但已经在明月歌舞团登台演出了三年,前段时间被评为上海十大歌星之一,很快就要获得“金嗓子”的美名。

连续三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分明唱出了层次感,情绪掌握得非常好,就像是一个失去了家园的孤儿在悲鸣。

周赫煊感受着乐曲旋律,在前奏结束的瞬间开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停!”

聂耳突然出声叫停,他有些头疼道:“周先生,你被周璇的前奏歌声给压住了。”

通俗点来说,就是周赫煊这个主唱,被周璇的前奏伴唱抢了风头。周赫煊虽然唱得还不错,但也就后世KTV的麦霸水平,跟周璇这位专业歌手完全不能比。

如果放在21世纪,这种情况很容易解决,只需要调音师出手即可。

但问题是,这个年代没有调音师啊,录唱片都是要看歌手真实水平的。

周赫煊也很无语,自己居然被一个14岁的小姑娘压得抬不起头,他苦笑道:“那怎么办?”

聂耳想了想说:“周先生,其实你的嗓子很不错,就是演唱技巧不到位。你不要刻意的追求技巧,这是你的短板。我的建议是扬长避短,你不要管任何的技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把该有的情绪表达出来即可。”

周赫煊思索片刻,突然笑道:“我明白了,咱们重来。”

聂耳点头道:“好,现在重新录制,乐队准备。”

周赫煊这次果然没有追求任何技巧,只体会着那种山河破碎、离乡流亡的情绪,扯开嗓子肆意高唱。唱到关键地方,由于情绪来了,各种破音、各种走调,有些地方甚至连拍子都合不上。

但聂耳的脸上却一直保持微笑,他要的就是那种感觉。特别是在最后两段,周赫煊唱“九一八,九一八”时嗓子都嘶哑了,节拍完全变形,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歌声里充斥着绝望、愤懑、悲伤和怒火。

一遍录完,聂耳让大家先休息,自己则反复聆听刚才录制的内容。连续听了好几遍,他拿着歌谱对众人说:“周先生唱到这里、这里,还有这里的时候,合唱团加入‘九一八,九一八’两句和唱。在最后一段,周璇你跟周先生二重唱。至于乐队方面,高潮时再加入小提琴和长号,最后的钢琴要变奏……”

好嘛,编曲再次改动了,而且改的地方还很多。

直到第三天,周赫煊终于把《松花江上》录完,而且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版本。

周赫煊虽然是主唱,但全程都唱功不在线,跟周璇以及儿童合唱团的专业伴唱形成鲜明对比。但不知怎么的,那跑调到嘶哑的男声,却让人闻之潸然泪下,好像听到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东北男儿发出嘶声力竭的怒吼。

周璇那空灵稚气的童音,就好像是流亡的孤女,不断安慰着周赫煊,同时又诉说着自己的悲惨身世。

当初广播电台播放的那一版《松花江上》,是周赫煊让孟小冬演唱的,虽然唱功很到位,却完全无法跟这一版相比。经过聂耳的改编,现在这版《松花江上》的情绪极为饱满,甚至能够吊打历史上的各个版本。

不愧是聂耳,牛逼!

当然,周赫煊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超越时代的音乐鉴赏眼光,在编曲过程中给了聂耳很大的启发。

第五百九十四章 电影皇帝和卖报歌

等把《松花江上》录制完毕,周赫煊跟乐队已经磨合得差不多了,配合得很有默契,剩下的三首歌仅用两天时间便完成。

特别是《兰花草》,这首歌实在太简单,后世许多幼儿园将其当做儿歌来教,录歌的时候只花了两个小时。

但录完以后,周赫煊发现一个严重问题:“聂先生,这四首歌如果放在一张唱片,感觉有点别扭啊。”

“确实有问题。”聂耳点头道,曲风差别太大了。

周赫煊建议说:“不如分开灌成两张唱片。”

聂耳也是这样想的,他说:“《兰花草》和《鸿雁》一张唱片,《松花江上》和《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张唱片,唱片规格从45转改为78转。”

“78转的唱片不是每面只能录4分钟吗?《松花江上》好像超时了。”周赫煊道。

聂耳不好意思道:“是我疏忽了,那就一张78转,一张45转。”

本来《松花江上》是没有超时的,但由于编曲多方改动,歌曲时长足足达到了6分多钟,78转的黑胶唱片根本录不完。

剩下的工作就不归聂耳管了,华经理李楷生同意了灌两张唱片的建议,然后把歌交给唱片工厂那边,并召集美工制作封面,宣传发行部门也在策划着市场方案。

……

上海的头条新闻,依旧是徐志摩失踪出家,无数混混自发走上街头找人,只为了徐申如的巨额悬赏。

让周赫煊感到诧异的是,翁瑞午居然也发动朋友寻找徐志摩。这家伙不想看到陆小曼整日消沉,想把徐志摩早点找回来,换得陆小曼的佳人一笑。

奇怪的三角关系。
首节 上一节 67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