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83节


就算不出家当和尚,只在这里隐居也是好的,多么逍遥自在啊!

殿内陆陆续续有和尚进入,方丈中庸法师坐在最前头,正敲着木鱼带领僧众念十小咒。徐志摩走到一个僧人旁边,盘膝坐在蒲团上,跟着众僧念起来:“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迦耶,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

虽然只有十几个僧人,但念经的声音嘤嘤嗡嗡,汇聚起来简直就是催眠曲。

负责看守徐志摩的阿金和阿成,他们本来就没睡醒,坐在那儿听了一阵,顿时瞌睡连连,早把老爷安排的任务忘到九霄云外。

徐志摩本想趁机开溜,却听中庸法师对他说:“净清,你随我来!”

“净清”是徐志摩做居士的法号,而且是自己给自己取的,估计是觉得以前活得太烦躁,想要好好的清静清静。

两人来到一间净室,中庸法师问:“你的家人朋友汇聚于此,数日不离,你还想出家吗?”

徐志摩说:“我已经决意出家,至于亲朋好友,他们自会散去的。”

中庸法师摇头道:“非也。你只是想避世,根本没有向佛之心,这也是我不愿给你剃度的根本原因。”

徐志摩说:“我想斩断尘缘,出家是最好的办法。”

“你在逃避。”中庸法师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徐志摩的双眼。

徐志摩好像心思被人看透,一时语塞,低着头不再说话。

中庸法师开解道:“去吧,正视人生的烦恼忧愁,一味逃避总不是办法。”

“我再考虑考虑。”徐志摩说。

“那你就慢慢考虑,不着急。”中庸法师笑道。虽然祥符禅寺的清静被打破,但徐志摩他爹出手壕气,不仅捐了3000斤稻谷、500斤香油,还承诺出钱修缮几处偏殿。

和尚们赚大发了。

要知道,祥符禅寺虽然有几百亩寺田,但大都是一些产量不高的山地。十六个和尚再加上佃农辛勤耕种,每年满打满算也才收获3万斤粮食,其中至少有一半归佃农所有——没办法,山地的粮食产量太低,佃租收高了会饿死佃农。

1万5千斤粮食很多吗?

按每人每天1.5斤粮食来算,16个和尚一年就要吃掉8760斤,已经消耗了大半。剩下的粮食,还要换成钱去购买油盐布匹,每年能结余下来的很少。

遇到丰年还好,如果遇到水旱灾害,和尚们就得下山化缘了。

顺便一提,每人每天1.5斤粮很正常,因为油水越少,人就吃得越多。更何况,山地的产出以红薯、玉米等杂粮为主,那玩意儿吃多了会吃吐的。

就算周赫煊他们不来劝徐志摩下山,让徐志摩在寺里每天吃玉米糊和红薯粥,估计顶多坚持两三个月,徐志摩就会馋得下山打牙祭了。

并非人人都是李叔同,可以从一个富家公子,摇身变成每天只喝一碗稀饭的苦行僧。

早课完毕,徐志摩跟僧众们一起去吃饭。

很稀的玉米糊糊粥,中间夹杂着少许大米,就着一碟腌萝卜,徐志摩足足喝了两大碗。

这玩意儿根本不管饱,半上午就要显饿。

可怜徐大诗人只上山住了几天,已经瘦了快十斤,实在是个减肥的好办法。

周赫煊他们昨天打麻将太晚,此时一个个睡得鼾声震天。徐志摩跑去看了几眼,便挑着水桶跟僧人们一起去地里——春天播下的玉米,已经快要抽穗了,正是关键时候。

由于天气干旱,又没有化肥,这种情况必须给玉米浇抽穗水,否则今年的玉米必然减产,甚至是直接枯死。

没人强求徐志摩劳作,但他主动跟着干活,或许是想用劳累来麻痹自己。

别人都挑着满满的一桶,徐志摩只挑半桶水都困难,肩膀被压得阵阵抽痛。他来到玉米地时,十多个僧人和几十个佃农,早已经劳作很久了。特别是佃农们,几乎是天刚亮就出门,等到日头高悬时收工回家,天气太热了容易中暑。

“诶,你别浇那么多啊。像我这样,把水浇在玉米窝里,一次浇一瓢就够了。”一个年轻和尚纠正道。

“哦,哦,我明白了。”徐志摩感觉自己就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

粗糙的玉米叶子,很快把徐志摩露在外面的皮肤割伤。汗水流下来,那滋味又痒又痛,急得他不停的用手指去挠,整个脖子上全是抓痕。

徐志摩连续挑了三趟水,累得晕头转向,终于等到领头的和尚喊收工。

这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半,太阳毒得很,再干下去就要中暑了。

徐志摩挑着水桶返回寺院,半路上看到几个人拄仗上山,其中有两个赫然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徐志摩不想跟他们接触,立即加快了脚步。

林徽因却是眼尖,指着徐志摩说:“思成,那个挑水桶的是志摩吗?”

“应该不会吧,他从来不干活的。”梁思成嘀咕道。

第六百零一章 死要面子

寺院客房。

阮玲玉、于佩琛、张幼仪、陆小曼昨晚住在一起,毕竟是女眷嘛,僧舍的条件对她们来说太过恶劣。

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铠,此时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他是请假被母亲带来无锡的,再过几天就要期末考试了。

张幼仪带着几个佣人进屋,热情地招呼道:“我让人煮了一些绿豆汤,消热解暑,大家过来尝尝吧。”
首节 上一节 683/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