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89节


“你才是当世文坛领袖,我就不僭越了。”胡适谦虚道。

苏雪林以前是徐志摩的迷妹,现在又迷上了周赫煊,她笑着附和道:“周先生,你就不用推辞了,今天的文会肯定是由你来主持。”

林徽因亦笑道:“明诚众望所归,还请不要推辞。”

凌淑华与林徽因势同水火,专门唱反调:“我觉得吧,既然这次文会是因志摩而起,不如就让志摩来主……”

“咳。”陈西滢连忙打断妻子的发言,说道,“周先生请吧。”

凌淑华低声埋怨说:“你干什么啊?”

陈西滢责备道:“大家都说让周赫煊主持文会,偏偏你一个人反对,你是要让大家都不愉快吗?”

“哼!”凌淑华冷哼一声,不再说话。她只是看不惯林徽因而已,林徽因赞成的她就要反对,并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

张嘉铸不耐烦道:“明诚兄,你快开始吧。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再啰嗦下去,又要热死人了。”

众人纷纷附和,让周赫煊快点宣布文会开始。

周赫煊只能从善如流,他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在座诸位,都是鼎鼎有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咱们就先来聊聊文学创作。今年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文体‘速写体’的流行,我们就围绕着‘速写体’开始谈。大家畅所欲言!”

(注:速写体,是一种篇幅短小、文笔简练,扼要描写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的文体。它跟传统文学的区别不在于篇幅,而是在于着眼于“现在”,省略“过去”和“未来”,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和生动性。)

胡适紧跟着说:“我对‘速写体’还是比较了解的,五四运动期间就出现了。那个时候的‘速写体’小说,还没有发展得像今天这样完善,大部分恐怕只能算散文和随笔,主要出自于刚刚踏进文坛的小青年之手。”

苏雪林笑道:“我就是适之先生口中的小青年。那时家里逼婚逼得厉害,我又死活不愿屈服于包办婚姻,就伙同黄英(庐隐)一起离开安庆,悄悄跑到北女师去读书。当时的北女师真是大学者云集,有胡适先生、李大钊先生、周作人先生、陈衡哲先生。我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是‘速写体’,现在想想真够糗的,那哪是小说啊,顶多算一篇还过得去的随笔。”

苏雪林故意不提鲁迅,这恨意够深刻的。

郁达夫估计是盘腿坐着不舒服,一条腿继续盘着,另一条腿换成直立的姿势,手臂搭在膝盖上说:“小说的创作,最开始侧重于解剖个人的心理,描述个人的遭遇。但在这几年,开始转向于描写集体和集团,‘速写体’小说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集团化’、‘集体化’和‘群像化’的创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速写体’小说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很大原因是它能够承载这种创作任务。”

沈从文笑着补充说:“郁先生说得虽然在理,但站在普通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速写体’的兴起,主要还是在于它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刊物,需要刊登篇幅短小的作品,只要创作出一篇合格的‘速写体’小说,就肯定能够拿到稿费。长篇小说和传统短篇小说则不然,一是不容易刊登,二是容易被当局封杀。如此情况之下,大多数普通作者,自然会选择‘速写体’这种形式,因为它来钱快、没风险。”

这话说得够实在,引来众人心照不宣的笑声。

王文伯问道:“周先生怎么看?”

“我很同意诸位先生的看法,但是。”周赫煊说着突然语气变强,“我认为‘速写体’流行的真正原因,是如今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目的发生了改变。”

“请明诚细说。”林徽因笑道。

周赫煊阐述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打倒旧文化、旧思想,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为人生派’,着重描述社会现实问题,是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批判;而以郁达夫先生为代表的‘为艺术派’,则向往自我解放和实现个人价值,是对新文化、新思想的追求。这两派看似水火不容,其实创作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寻求‘破旧’,另一个寻求‘立新’。”

众人都微微点头,显然很赞成周赫煊的说法。

周赫煊继续道:“而现在呢,军阀混战已经基本结束,新文化、新思想也深入人心,五四新文化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所以,在1927年以后,中国作家的创作目标就开始改变了,刚开始是反对独裁、追求民主。而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内而外,变成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矛盾。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目标,就应该以‘追求民主’和‘保家卫国’为主。搞清楚这一点,大家再回头看看当下流行的‘速写体’小说,是不是大部分都跟着两个目标有关?”

“此言高屋建瓴,实在大妙!”一直没说话的徐志摩,突然拍掌赞叹。

凌淑华下意识的点头道:“周先生说得有道理。”

陈西滢笑道:“我喜欢这种理性分析。”

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他说:“岂止是小说,现在的诗歌也在向这两个目标发展。几年前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但近两年却冒出大量的叙事诗,而且很多都跟抗日有关。‘速写体’小说非常适合描绘场面,描绘特定背景场合之下的群体,说白了就是方便叙事、反映时代。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叙事诗和叙事小说出现,诗歌和小说的创作都会偏向于‘速写体’!”

陈梦家这段话来自于他的亲身体会,两年前的上海,中国将士和日寇在季家桥雪中大战,他主动跑去前线慰问和救治伤兵。

陈梦家看到勇敢的将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负伤的士兵染成血人,有的战士牺牲时还保持着瞄准的姿势,田野上到处都是抗日志士的新坟。他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在战士们的坟墓前,写下悲壮的诗篇《在蕰藻浜的战场上》,从一个浪漫派诗人转变成现实派诗人。

就像陈梦家所说,以前诗人们喜欢纯粹的抒发感情、放飞自我。而随着日寇铁蹄的逼近,这两年出现越来越多的叙事诗,通过对现实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情感思想。

第六百零六章 祥符文会之二

自30年代以后,现代短篇小说当中的概要叙事、心理描写、纵向铺叙等文体形式逐渐弱化,而场景化、场面化、断片化的文体特征愈发凸显,这就是所谓的“速写体”小说。

比如叶圣陶两年前创作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典型的“速写体”小说。到了今年,“速写体”小说突然疯狂涌现,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小说创作形式,以至于周赫煊他们开文会也要拿来讨论一下。

众人从“速写体”小说流行的原因,渐渐谈到它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讨论如何将“速写体”风格融入到长篇小说当中。

这个话题讨论结束,都已经将近11点钟了,凌淑华突然提议:“只是讨论小说创作太无趣,不如大家画画吧。不拘是国画、洋画都可以,就以今天的文会为题。限时一个钟头,画完差不多就可以吃午饭了。”

“这个主意好!”苏雪林立即赞同。

苏雪林、凌淑华和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个个都画技不俗,她们当然要趁机表现一下。

画纸、画笔、颜料这些都早已备好,众人各自取来自己想要的工具。

周赫煊随便弄来一支钢笔,再把画纸铺在画板上,盘腿坐地,将画板置于双膝,就这么开始创作漫画。他的速度非常快,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搞定,然后满地乱转到处欣赏别人的作品。

“咦,大和尚也画完了?”周赫煊走到中庸法师身后。

“阿弥陀佛!”

老和尚合十微笑:“拙作而已,贻笑大方。”

周赫煊凑近了一看,发现中庸法师画的是一副泼墨。画面主体为山中竹林,隐隐现出寺宇和僧舍的轮廓,林间依稀可以看到点点人迹,左上角还有大量的留白。

那些留白之处,用毛笔写着四句诗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首节 上一节 689/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