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705节


周佛海皱眉道:“可现在的主流舆论就是鼓吹抗日,我们要是办一个主张和平的刊物,恐怕会面临千夫所指。”

陶希圣说:“我们不要直接反对抗日,可以讨论中国文化,讨论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将我们的救国思想慢慢的渗透在其中。”

“这主意好!”梅思平拍手大赞。

陶希圣和梅思平属于不打不相识的冤家,两人曾经打笔仗互怼好几年,现在却因同样的政治主张走到一起。

历史上,陶希圣主办的《文化建设》杂志,还有两个月就要创刊。他在杂志中声称:中华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失去存在的依据。因此,要使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有中国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这个观点并不算错误,只是陶希圣太过保守了,属于坚定的守旧派。他后来又跟周佛海创办“艺文研究会”,专门分析讨论国际和抗日问题,讨论来、分析去,思想越来越悲观,于是两人都做了汉奸。

不管是陶希圣,还是周佛海,他们现在并非一心卖国,反而认为自己是在救国。而救国,就必须隐忍,不能激怒日本,所以积极主战的周赫煊必须打倒!

要打倒周赫煊这种享誉国际的大学者,只能选择从私德下手,最好一次性搞臭,让大家都知道周赫煊是个伪君子。

周佛海再次举起酒杯,语气热诚的高呼:“来,让我们为了中国的未来,让我们为了民族的崛起,共饮此杯!”

“干杯!”

第六百一十九章 发酵

七月底。

中国的主流报纸突然变成了两派,一派以《中央日报》为首,狠狠谴责周赫煊的私德问题;一派以《大公报》、《申报》为首,挪举出大量关于张达民的丑闻。

《大公报》自然是要帮老板说话的,从张达民如何败尽家产、如何哄骗阮玲玉的财产,再到他如何贩卖鸦片入狱,添油加醋写得极为详实生动。

大量跟周赫煊关系亲近的报纸,纷纷联合起来批评张达民,使得舆论风向瞬间反转。阮玲玉成为绝对受害者,张达民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败家子、负心汉。

《中央日报》则逮着周赫煊的私德不松口,在社论中如此写道:“蒋委员长发起新生活运动,是为扭转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新生活不唯生活习惯之新,更包含道德品质之新。旧的陋俗一概要铲除,例如代表着封建旧习的一夫多妻。环视世界各大列强,其婚俗礼制皆为一夫一妻,未见有一夫多妻而跻身列强者。我国法律虽然废除了纳妾制,但实则未有太大改变,民间蓄姨太太、外室者不计其数……周赫煊先生身为国际知名学者,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然则他脑后的辫子仍未剪掉……”

《中央日报》只是批评了周赫煊的私德有亏,上海《民国日报》就更狠,直接点名列举孟小冬、婉容和费雯丽,说周赫煊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私底下妻妾成群。

还有一些花边小报,甚至编出各种故事。比如有人说,周赫煊在给褚玉璞做秘书时,曾勾搭褚玉璞的姨太太,连床笫之事都描述得细节生动。也有人说,周赫煊曾诱骗女读者,致使女读者怀孕堕胎,最后不堪受辱投河自尽。

更有甚者,说周赫煊当初捐粮赈灾只为邀名,而且虚报了捐赠数额,他事实上只捐赠了两万吨玉米。周赫煊创立的希望小学,骗取了募捐者无数善款,这些善款只有一部分用来办学,其余全都进了周赫煊自己的腰包。

另外,一份叫做《东方学报》的学术小报,突然刊登周赫煊学术造假的文章。该报引用汤因比的论文,再对比周赫煊的相关文章,得出周赫煊抄袭汤因比的结论。

学术造假、虚假赈灾、侵吞善款、下流好色……周赫煊的私德被全方位攻击。

一时间,周赫煊、阮玲玉、张达民的三角绯闻传得沸沸扬扬,周赫煊的自私虚伪也尽人皆知。

周赫煊对此毫无防备,被整得有些懵逼了,三人成虎、积毁销骨,任凭《大公报》、《申报》如何解释也说不清楚。

同时,周赫煊也回过神来,知道背后阴他的人不是唐季珊,因为唐老板根本没有如此能量。

好在周赫煊朋友众多,包括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王国维、朱自清、陈寅恪、林徽因等人在内,陆陆续续有20多位文化名人,主动站出来帮周赫煊说话,以人格保证周赫煊并非谣传中那样的人。

无数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卷进来,在报纸上展开大讨论,搞得普通读者莫衷一是,不知到底该相信谁才好。

……

向哲浚整理好文件准备下班,刚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就听几个属下在悄悄议论——

“想不到周赫煊是那样的人,简直虚伪透顶!”

“我倒觉得没什么,才子嘛,哪有不风流的,更何况人家是真有本事。”

“呵呵,有本事就不会学术造假了。”

“你有没有脑子?周赫煊和汤因比是好朋友,两人还曾同游天津、上海。《申报》不是都辟谣了吗?那篇论文是汤因比先生和周先生联合署名的,《东方学报》纯属无端抹黑。”

“《申报》说什么你就信?”

“不信《申报》,难道该信花边小报?”

“……”

向哲浚听不下去了,猛地咳嗽两声:“咳咳!”

那几个属下立即问候:“检察长好!检察长下班了?”

向哲浚点点头,带着批评的语气说:“记住,你们都是检察官,一切要讲证据,莫学那些乡野村妇乱嚼舌头!”

一个下属好奇问道:“检察长,你对周赫煊的新闻怎么看?”

向哲浚想了想说:“我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曾经见过周明诚几次,他不像是那种卑鄙小人。再说了,不管他有没有虚报捐粮数额,人家好歹捐过,救活了许多受灾百姓。他创立的留学基金,每年资助的留学款已经增加到20万大洋,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周先生是一个对国家、百姓有贡献的人,大家在议论的时候,最好还是留些口德。”

“检察长教育得是!”

“还是检察长明察秋毫啊!”

下属们纷纷拍马屁。

向哲浚掩藏着心中的厌恶,提着公文包很快下楼。他虽然是上海地方法院的首席检察官,但自己没有私家轿车,每天上下班都是乘电车。

在电车上找了个位置坐下,向哲浚又听到有人议论周赫煊。这些路人的档次明显要低得多,关注点全都集中在周赫煊的私生活上。
首节 上一节 705/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