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959节


周赫煊笑道:“都是些繁文缛节,现在的中国学习西方,平时都用握手礼,作揖已经被弃用了。不过在祭祀这种庄严场合,我觉得古礼还是很必要的。”

赵燏黄突然走过来:“周先生,你来说几句吧。”

周赫煊来到供桌前方,看着面前的一百多号人,大声喝问道:“同胞们,你们忘记鬼子占领中国台湾了吗?”

“没有!”众人齐呼。

周赫煊又喊道:“你们忘记鬼子占领中国东北了吗?”

“没有!”众人的喊声越来越大。

周赫煊嘶声厉吼:“你们忘记鬼子正在侵略华北和华东吗?”

“不敢忘!不敢忘!”

药厂工人和正在筹建中的酸碱厂工人,大部分都有用中学以上学历,再不济也读过小学。如今报纸上都是爱国宣传,识字的百姓早就被调动了民族情绪,此刻一个个胀红着脸,心头憋着股怒火难以发泄。

周赫煊指着背后的忠义祠正堂:“看到匾上写着什么吗?忠义千秋!何为忠?爱国就是忠!何为义?救民就是义!如今国难当头,若要行忠义之事,必当救国救民!我不要你们上战场杀敌,但你们以后的工作,并不弱于杀敌报国。药品可以救济百姓,可以挽救伤员性命。在你们开动机器的时候,就有无数国人的性命因你们而存活!有人说,中国没救了,中国打不过日本。放屁!当初蒙古横扫世界,钓鱼城依旧抵抗了36年。小鬼子比得了蒙古人吗?连提鞋都不配!日本蕞尔小国,还想妄图吞并中国,这就是典型的蛇吞象,吞到一半就能把他们噎死!只要我们坚持抵抗,中国就必胜!而你们生产的药品,正是中国胜利的关键。你们生产磺胺药,效率远高于小鬼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救命药。我们武器不如日本,但我们的救命药比日本更强。你们是工人,也是战士。告诉我,有没有信心用药品打败鬼子!”

“有!”

忠义祠内呼声震天。

第八百四十一章 鸡犬不留

转眼进入十一月,上海陷落,淞沪会战结束。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刘湘对此表示举双手欢迎,暗地里联合宋哲元和韩复榘,打算把老蒋堵在夔门之外,坚决不让中央军入川抢地盘。

胡适被老蒋任命为访美特使,已经在美国转悠了三个月,对宣传中国抗日、赢得美国民间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月前,他和王正廷终于得到罗斯福召见——跟周赫煊一起观看奥运会的王正廷,被重新启用了,现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

胡适详细讲述了中国抗战局势,恳求罗斯福放弃妥协思想,否则中国必败,而中国一败,美国就将失去远东和太平洋,美国帮助中国属于帮助自身。

罗斯福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并且安慰胡适不要悲观。他很看好中国,他觉得中国必胜,然后继续卖给日本各种战略物资。

事实上,这次访美特使的任务,老蒋最初想请周赫煊来执行。但被周赫煊婉拒了,因为神仙也难说服罗斯福,与其跑去美国痛哭乞讨,还不如留在重庆做一些正事。

与此同时,冯庸也拜托胡适和王正廷,让他们在罗斯福面前求个情,把飞行俱乐部的飞机开回中国参战。当初周赫煊订购了不少先进军用飞机,但合同要求不得加装武器,也不得把这些飞机运离美国。

罗斯福对此的回应是,让冯庸联系美国国防部,而国防部如今还在开会讨论此事。

冯庸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想带着飞行员回国抗日,却又知道国内没有足够的飞机,只能天天堵在五角大楼门口,都跟五角大楼的卫兵们混熟了。

……

随着响亮的哭声,廖雅泉肚子里的孩子呱呱坠地。

又是个大胖小子,周赫煊这回没有寻章据典,而是给儿子取了个非常平实的名字——兴国,周兴国。

廖雅泉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正在进行的中日战争毫不关注。她现在全部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只等着哪天日本打来重庆了,提前移居到美国或者英国,为此她还专门抽空恶补英语。

“先生,南京来电!”于珮琛拿着电报快速走来。

周赫煊接过电报纸,却是罗家伦发来的,大致内容为中央大学即将搬迁,校址定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罗家伦知道周赫煊的岳父是搞房地产的,想请周赫煊帮忙寻找建筑队,等中央大学搬来就立即动工。

周赫煊道:“给罗校长回信,就说一定办妥,请他放心。”

“好的,我马上就去。”于珮琛转身就走。

不得不说,罗家伦真的很有能力。清华大学在他手里,从一所教会学校变成国立大学,并确立了未来几十年的一贯校风。而中央大学在他手里,则成为抗战期间内迁最好、损失最小、复课最早的高校。

早在1935年5月的时候,罗家伦就详细考察了四川,认为重庆山川险峻、物产丰富,且为西南交通中心,于是把中央大学的内迁校址定在重庆松林坡。去年,中日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罗家伦便指示学校后勤部赶制大量木箱,当时校内师生都不知这些木箱有何用处。

淞沪会战打得如火如荼之际,罗家伦又组织师生,将学校的物品打包装箱,分批从南京往重庆内迁。

此时很多人都还觉得,说不定淞沪会战能像几年前的一二八那样,由列强调停而很快结束。恰逢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正在调停中日战争,于是中央大学一些师生就给罗家伦起了个外号,叫“陶德曼的哥哥——逃得快”。

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中央大学的师生才佩服不已,认识到他们罗校长的远见卓识。

有人把中央大学的内迁,形容为“鸡犬不留”。不仅农学院的良种家禽家畜带走了,还把医学院用于解剖的24具尸体也带走了,这些尸体一路泡着福尔马林,分毫未损的到达重庆新家。

十一月底,当南京的其他大学还在讨论是否搬迁、如何搬迁时,中央大学的第一批师生已经抵达重庆。由于新校舍还没开始修建,这些师生暂时借用重庆大学的校舍,一天功夫都没耽搁就直接复课。

十二月初。

南京,中央大学。

罗家伦是最后一批离开南京的,他再次巡视校园,只见全校人员和设备财产都已搬空,心情十分高兴。

走到农学院的时候,他看到牧场的良种家禽家畜还在,立即叫来牧场职工:“你们几个,把这些猪牛羊都处理了,或吃、或卖、或带回家养着都可以,只要不落到日寇手中就行,老子一根毛都给小鬼子剩下!”

农学院牧场的家禽家畜皆为良种,每样选一公一母已经带走,眼前这些是挑选剩下的。

四个牧场职工都是普通百姓,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岁了,虽然不认得几个字,但说出的话却让罗家伦颇为惊讶。

吴谦说:“罗校长,这些良种牲畜,有的是老师同学多年耗费心血培育出来的,有的是国家花外汇从洋人手里买来的,都是学校的宝贝,丢了怪可惜的。”

“是啊。”曹占庭附和道,“老师和同学们这次去重庆,每样只带了一公一母,以后动物实验都没法做,还得慢慢培育才行。”
首节 上一节 959/1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面战争之铁血军阀

下一篇:盛世中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