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小闲人

唐朝小闲人 第2871节

唐临听得眉头一皱,暗骂李义府忒也卑鄙了,这真是见缝插针啊。

想那王方翼也真是可怜,他本因堂妹王皇后升为肃州刺史,自己也非常争气,将肃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功绩斐然,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正是大展拳脚之时,王皇后就突然倒下,武媚娘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他立刻就被降职了,而且是三年三调,这都是因为王方翼出身太原王氏,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文武双全,他与裴行俭都是关陇集团最闪耀的新星,要再过两年的话,长孙无忌就会将他调到中央来,出将入相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李义府、许敬宗是不可能任由其发展的,因为他与王皇后的关系实在是太近了,不是一般的人,而且又这么年轻,如今都还不到四十岁,熬都熬不过他,如果让他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他还是能够出头的,这脑子里面的东西他们可是拿不走,因此李义府就想出一个坏点子,就是一年给你调一次,这样王方翼就无法发挥,就拿不到功绩,那么永远没法得到晋升。

当然,长孙无忌也暗中授意唐临他们保王方翼,其实李义府一开始准备将王方翼调去剑南道,唐临作为户部尚书是坚决不答应,人家有功无过,你凭什么贬人家,两边就争呀,但是唐临还是没有李义府、许敬宗他们有权力,但不管怎么调派,王方翼都还是在关中地区,可这关中地区离皇帝近,以王方翼的才能,只要李治没瞎,还是有机会升上去的,总比领兵去吐谷浑驻扎要来的强,那真是又苦又危险的地方。李义府甚至还幻想着最好让禄东赞给弄死,借刀杀人。

韩艺听得一喜,神助攻啊!

其实关于这个人选,他没有上奏李治,因为他也不知道谁合适,故此他想先听听别人意见,然后再做决定,他的意见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没有想到李义府将王方翼给推上去,这让他很开心,他也想过王方翼,但是王方翼身份特殊,如果他推荐王方翼领兵前去,这有些敏感。

“陛下,此任务事关重大,臣以为王县令还是太年轻了一点。”唐临是硬着披头站了出来,吐谷浑已经奄奄一息,吐蕃随时可能上去踹上一脚,这是非常危险的任务,这可不是驻扎在伏俟城,而是驻扎在边界上面。

韩艺看得却是皱眉头,你个蠢货,你让王方翼待在文臣行列中,李义府要整他太多机会了,弄去军中,多稳啊!

李义府笑道:“唐尚书此言差矣,我的意思是让王方翼去做副将,看中的也正是他年轻,可以在那里得到历练,朝廷应该还可以派一位经验丰富的主将前去。”

唐临听得都想骂人了,弄了半个天都还只是一个副将。

李义府又不傻,不可能让王方翼去当主将,万一他立功了,让他做一个副将,这就万无一失了。

李治点点头,表示认同,可他并不是想贬王方翼,他也知道王方翼的才干,以前老婆的哥哥,他能不清楚么,他觉得这个由王方翼前往,非常合适,可是这个担子也不轻,他觉得李义府说得很有道理,还得派一人前去压阵,于是又道:“不知诸位爱卿还有何合适的人选?”

卢承庆突然站出来道:“启禀圣上,臣有一人选,兴许合适。”

“何人?”

“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

群臣听罢面色各异。

韩艺未有听过此人的大名,可见群臣面色各异,心中有些好奇。

殊不知这王玄策本曾几番出使,并且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外交家,并且深得晚年的李世民的看重,准备提拔他上来,可惜当时王玄策去了印度那边,礼尚往来的带了一些天竺和尚来中原,其中有一些和尚深得李世民信任,因为当时李世民迷恋长生不老之术,这些和尚就忽悠李世民,拿一些丹药给李世民吃,反正后来李世民去世跟炼丹又很大的关系。

李治是最不信这些了,他认为就是这些人害死了李世民,因此一即位,就将那些天竺和尚、方士、道士全部秘密处死,之所以没有公开,也是害怕引起佛道二教的不满,那王玄策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毕竟这人是他带回来的,就调去黄水县做县令去了。

“王玄策?”李治还愣了愣。

卢承庆道:“正是,王玄策曾两次去得玛卡达国等地,一路上途径吐谷浑、吐蕃,对于两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都非常熟悉,并且文武兼备,最适合不过了。”

许圉师也站出来道:“臣也以为此人适合。”

李治差点还忘记这人了,如今经卢承庆提起,这才想起来,虽然此人毕竟与李世民的死有关系,但其实关系不大,不然的话,不可能还能做县令呀,是李世民让他出使印度,理应接一些天竺特产来,这天竺和尚就是特产啊,不得不说一句,王玄策确实非常适合,他对那边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他并未思索好半晌,就点头道:“好吧!就让王玄策与王方翼前去。”

一个大王,一个小王,王炸啊!韩艺虽一句话未说,但是这比他预计的要好得多,心里能不高兴吗。

第1412章 后果很严重

禄东赞到底还是小觑了李治,以为李治生性懦弱,又优柔寡断,远不如李世民,认为送一封谢罪信,送点钱给李义府,就能够麻痹李治。殊不知李治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忍,他就是凭借忍,才登上皇位的,不管怎么说,唐朝两百多年来,最大的版图就是李治奠定的。只不过李治有着他自己的计划,最先一步肯定是先消灭高句丽,因为在周边国家中,唯独高句丽是明目张胆跟大唐作对,吐蕃再怎么说也是搞阴谋诡计,表面上还是再向大唐俯首称臣。

因此李治不是懦弱,只是在坚决制定自己的大方针,咱们一步步来。

“除此之外,韩爱卿还完美的完成朕交予他的另一个任务,而且此事事关重大,韩爱卿能够圆满解决,朕真得是非常欣慰。”

李治又突然说道。

可李义府、许敬宗皆是一愣,他们当然知道,李治下面要说得就是西北之事,但是他们知道,这都是韩艺先斩后奏,怎么又成了李治安排的了。

摆明李治就是要保护韩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李治决心已下,你们也别再纠缠不休了。

多半大臣都还不知道,有一些茫然。

又听得李治说道:“我朝在治理北边和西北地区,也是继承隋制,采用羁縻制度,但是阿史那贺鲁的叛乱,给予了朕警示。尤其是在碎叶镇等地,羁縻制度的缺点更是凸显了出来,那里离中原非常遥远,松散的羁縻制度难以约束到当地,这会给那些包藏祸心的乱臣贼子有机可乘。因此,朕希望能够在西北各地,推行州县制度,设立官府,加强对当地的统治。

因此朕还安排韩爱卿前往西北去促成此事,韩爱卿也没有令朕失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独到的思想,就是求同存异。胡人有胡人的习俗,汉人有汉人的习俗,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彼此尊重和包容,但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君主的原则上,是决不允许破坏的。”

说到这里,他朝着张德胜微微抬手。

张德胜立刻领着几个太监,捧着一堆堆资料下得台阶,分发给大臣们。

李治道:“这就是韩爱卿在西北地区视察后,根据西北情况,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并且深得西北各部落的百姓一致拥护,各位爱卿若是有更好的想法,也不妨提出来。”

许敬宗、李义府一听,便也明白过来,李治是已经决定要采用商人条例了,这很明显,李治一开口就否定原先的羁縻制度,然后有表明要加强对于西北的统治,推行州县制度,设立官府,完善法制,并且还表明这已经得到了西北各部落的支持,在这基础上,谁又能够拿出更好的方案来,要是有的话,早就提出来了,就算朝中有这等人才,这一时半会谁能够想得出啊!

这些大臣们一看,震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商人为先,这个太违反传统了。

散朝大夫陆贞便率先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自古以来皆是士农工商,怎——怎能以商人为先?这——”

这似乎已经难以用言语形容了,太反动了。

韩艺一看这熟悉的场面又来了,正准备站出来辩论时,李治给他使了眼色,好似说,你小子给我退一边去,你小子要张嘴,只会越来越糟。

阻止韩艺之后,李治又朝着陆贞笑道:“在西北等地区自古以来可不是士农工商,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朝廷理应尊重他们的习俗,至于为何以商人为先,那是因为朕希望借以商道,加强中原与西北的联系,使得两地百姓融合在一起。另外,当初也是朝廷鼓励商人去西北行商,并且效果不俗,迅速得令西北安定下来,并且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说到这里,他目光一扫,“诸位爱卿,朝廷的宗旨是以仁政治天下,何谓仁政,就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工商也是因此而出,假如士农工商不能使国家富裕,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也就不会存在士农工商了。如果这商人条例能够使得西北百姓生活富足,而朝廷却为了中原传统礼法,不顾一切推行士农工商,这岂不是舍本求末,究竟是是仁政为大,还是士农工商为大?”
首节 上一节 2871/4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闲臣风流

下一篇:最强特种兵之龙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