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小闲人

唐朝小闲人 第3217节

武媚娘没好气道:“可也得有一千万艘船呀。”

“这只是一个比方而已。”

韩艺讪讪一笑,道:“随着南北贸易与西北贸易的开始,各地的商船势必会大幅度的增加,漕运将会显得多余,商船每到长安一趟,运送少许粮食,日日夜夜,不休不止,一年下来,这个数量足够比如今多出二十倍。除此之外,漕运还是有一个弊端,如今的漕运只是两点一线,就是起点与终点,可是这样的话,耗时久,极大的损耗人力和物力,而商船得话就可以避免这一点,可以四五点连城一线,逐段逐段运送。好比说一个人跑一万步,是永远比不上一百个人跑一万步的。而且,当距离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虽然只是一个人,但是你为此花的钱,一定会比你请一百个人要多。”

武媚娘听得也是似懂非懂,但是这不重要,作为一个统治者,她并不需要知道每一个细节,她只需要知道韩艺的这个计划是虚是实。

她与李治都担心这一点,因为韩艺说得太夸张了,难以置信,是不是有别得目的,还是,这压根就是套。

可如今看来,韩艺好像真的挺有把握的,那么他就真有可能将漕运给废除了。武媚娘沉吟半晌,道:“可是漕运对于朝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军粮都得依靠漕运,将此等重要的事交于商人,你认为这合适吗?”

韩艺道:“还是那句话,这物以稀为贵,如今的漕运是唯一为朝廷运送粮食的船队,故此显得弥足珍贵,可是等到万千商人为朝廷运送粮食的时候,那么就会显得稀松平常,就如同呼吸一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只是一笔买卖而已。

另外,朝廷只是将运送粮食的任务交于商人,而不是将权力交于商人,这规矩还是朝廷来定,这就好比,朝廷也不需要让每个百姓来朝中做官,百姓只是百姓,用律法去约束他们就好了。

河运也是如此,运送粮食的是商人,但是朝廷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部门,或则直接调派皇家警察去河道上监视,亦或者在码头上设立相关部门,检查来往的货物,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管控,如果是漕运的话,大家都是官,反而朝廷不好去监督。”

武媚娘稍稍点头,思忖半晌,道:“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没有人这么做过,谁也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不是你家的买卖,犯再大的错误,也只是损失一点钱,这是国家大事,你可得慎重考虑啊。”

韩艺道:“还请皇后放心,臣没有打算一朝就废除漕运,臣之所以要求三年,就是希望在这三年间逐渐减少漕运的规模,一步步废除漕运。”

武媚娘微微瞧了眼韩艺,沉吟片刻,突然道:“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

韩艺愣了愣,突然双目一睁,立刻明白过来,小声道:“皇后的意思莫不是希望迁都于洛阳。”

武媚娘道:“这样不就能够一劳永逸了吗。”

韩艺道:“皇后,就地理位置而言,长安、洛阳是各有利弊,单说漕运,的确洛阳更加方便一些。可是臣看来,此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粮食可以改变的。皇后可不要忘记,全国上下有一半的府兵都在关中地区,再加上西北边多出那么大一块地,如果京师东移的话,会削弱朝廷对西北的掌控。”

武媚娘沉吟半晌,道:“如此说来,这是不可能的?”

韩艺道:“那倒不是,只不过不能着急,需要一步步来,另外,废除漕运,改用商船的话,也能够促进洛阳的发展,如今的漕运之利,其实并不能惠及百姓,反而给百姓带去伤害,只是惠及当官的,倘若改用商船的话,增加各地贸易的来往,洛阳势必会成为天下的经济中心,这钱在哪里,人自然往哪里走,到时一切都水到渠成。”

武媚娘是何等精明的人,她自然不会让韩艺这三两言给忽悠住,思忖半晌,点点头道:“你能有如此考量,我便放心不少。”说到这里,她轻轻一叹,道:“也就是你,倘若换作别人的话,只怕陛下理都不会理。”

韩艺拱手道:“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和皇后的信任。”

武媚娘笑着点点头。

……

在见过韩艺之后,武媚娘回到寝宫,将韩艺的一些理论告知了李治。

“看来他是真的有信心可以做到。”李治也只是想知道,韩艺是不是真有本事可以兑现他的承诺,至于韩艺具体怎么去做,他不想去了解,他也不懂。

武媚娘点点头道:“从他的表现来看,应该是的。不知陛下是否打算放手让他去做呢?”

李治微一沉吟,道:“你如何看?”

武媚娘螓首轻摇,道:“这可不是小事,臣妾也不敢乱言。”

李治低目思考许久,突然道:“如果他真的能够将运送到的长安粮食增加二十倍,朕倒是愿意让他去试一试。”

武媚娘道:“不知陛下是出于何种考量?”

李治若有道:“如今的天下,南北皆已安定,东边也就只剩下一个高句丽,不足为虑,主要的威胁是来自于西北的部落,以及西边的吐蕃,西北诸部落,虽以臣服我大唐,但是还得等到西北计划成功之后,方能彻底控制当地,而吐蕃的话,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扩张,可见其野心不小,也是朕的心腹大患,若是能够将更多的粮食从江南运送上来,朕才可以在西北拥有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保证对于吐蕃的压制。”

韩艺说得果然没错,想要将中心转移洛阳,非朝夕之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武媚娘点点头道:“还是陛下考虑的周详。”她之所以一直希望转移洛阳,就是希望避开关陇集团,可问题是,大唐的趋势在于西进,而不是东进,因为东边海,在西进的同时,怎么可能将政治中心东移,至少也得等西北稳定之后,才有资格谈东移。

李治笑道:“但愿韩艺不要令朕失望才是。”

李治绝非是昏君,他之所以答应韩艺,并非完全是被韩艺逼的,更加不是被韩艺忽悠的,他是可以拒绝的,只不过韩艺的变法与他的战略布局是高度契合的,李治可是有着雄心壮志的,他绝不甘于居于李世民之下,唐朝在他的统治下,版图也是最大的,在他之后就渐渐缩减,一直变小。

目前来说,大唐军队扫平突厥,南北皆安,唯独东西两边,还有一些威胁,高句丽的问题,已经不在于他对于大唐帝国有多大的威胁,它只有挨打的份,问题是在于能否一举将其消灭掉。主要的对手是吐蕃,再加上西北还未完全稳固下来,吐蕃在西北也有势力的,如果不能保持对于吐蕃的压制,吐蕃一旦发难,西北可能就会大乱,这是非常可怕的。

而西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什么粮食,故此,李治答应韩艺的请求,唯一的原因,就是那二十倍的粮食,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他才能在西北拥有更加的强大的军事力量,那样的话,他不但能够压制住吐蕃,巩固对西北的控制,如果还能进一步增加的话,他就会要西进,将大唐的版图扩张到一个中原皇帝从未踏足过的领域,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打破地域的限制,完成秦皇汉武唐宗都未完成的伟业,那他就是千古第一帝,他也有资本跟李世民叫板。

可见这漕运之事绝非小事,因为它承载着大唐的未来。

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李治就让中书省草拟圣旨,正式封韩艺为河道巡按使,专管漕运之事,并且将原本掌管漕运的舟楫署归到户部门下,其实就是将舟楫署废除,由户部直接掌管。

第1591章 简单办法

“看来陛下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

李义府接到李治的指示,不禁长长一叹,因为李治不但封韩艺为河道巡按使,并且还将舟楫署直接归到户部门下,这明显就是要大刀阔斧的搞。又道:“不过此事陛下处理的未免也太草率了一点,怎能凭韩艺那一番话,就下如此重大的决定。”

说着,他瞟了瞟许敬宗。

他是想许敬宗出面阻止,他如今要全力应付杜正伦,如果他在这事上面阻止韩艺,那么韩艺可能就会帮助杜正伦报复他,他如今真不太敢去得罪韩艺。

但是许敬宗可以啊!

许敬宗却是轻松一笑,道:“既然陛下这么做,自有陛下的道理,我等照做就是了。”

李义府一愣,什么时候许敬宗变得什么温柔了。

殊不知许敬宗被韩艺的那一番话给打动了,将漕粮交给商人的话,这商人是什么人,他能不受宰相约束么,宰相要托运个什么东西,商人能不帮忙么,但是如果漕运的,他们身在长安,的确鞭长莫及,洛阳的官员对于漕运影响要更大一些。
首节 上一节 3217/4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闲臣风流

下一篇:最强特种兵之龙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