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小闲人

唐朝小闲人 第3452节

“韩尚书请便。”

“失陪了!”

韩艺稍稍点头,然后往前走去。

但是他也没有走到多远,而是去到不远处的一片草地上,只见草地上站着一个魁梧汉子,正是东浩。

“东浩见过恩公。”

东浩见韩艺来了,急忙上前行礼道。

“辛苦你了!”韩艺微微一笑,道:“人都带来呢?”

东浩点点头,道:“都已经带来了,是桑木亲自从金行里面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能力出众,而且他们也愿意来此工作。”

“很好!你们办事,我放心。”韩艺笑着点点头,突然问道:“长安如今是什么情况?”

东浩道:“大事倒是没有,只不过自从吐蕃撤兵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朝野内外,立刻就有舆论传出,都说恩公立下恁地大的功劳,待他日凯旋,不是升为中书令,就是尚书左仆射,就连长安的百姓都是非常支持恩公的。”

韩艺眼中闪过一抹光芒,笑道:“我知道了,你先去休息一下,将那些人安顿好,争取早日将吐谷浑的第一家金行建好。”

“是。”

等到东浩离开之后,韩艺回到青海湖边上,望着平静得如一面镜子的湖面,眯了眯眼,自言自语道:“天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到这里,他嘴角突然扬起一抹笑意,“还真是巧了,我要用得也是这一招,呵呵,这真是一场非常公平的对决啊!”

第1726章 天有不测风云

东浩到这里没几日,这吐谷浑的第一家金行就建起来,因为什么都是现成的,房屋都是早就准备好的,建设起来也是非常快,这也是韩艺在中原之外的地方,开设的第一家金行,可谓是意义非凡。

但是这个金行并不会马上就运作起来,因为还没有资金,没有资金的金行,就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金行目前的意义,就是在于做一个示范,韩艺要借用这一家金行,告诉西北那些富商,这金行是如何运作的,因为他没法去到西北各地,正好各地的富商都在这里,他干脆就先在这里开一家,由他亲自为这些人讲解。

不过,光讲解,理解得还不够深,还得亲自去走一遍流程。

于是乎,兀可烈他们这些商人都在金行中象征性的存入了一贯钱到十贯钱不等,当他们了解之后,觉得这金行真是非常妙,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拿着存折去到自己的家乡将钱给取出来,那感觉一定会非常美妙。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那弘化公主并未有全程参与韩艺他们的会议,毕竟她是吐谷浑的女王,而吐谷浑也是刚刚结束战争,还有许多内政等着她去处理。但是弘化公主也知道,这一场漫长的会议对于吐谷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吐谷浑的发展已经与韩艺捆绑在一起,吐谷浑的新制度,乃是韩艺给定下的,这跟西北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故此,弘化公主在处理完内部事宜之后,又赶回青海湖,参加金行的开门仪式,并且率先垂范,存了五十贯到金行内。

之后,弘化公主又邀请韩艺与西北富商视察制盐作坊。

仅仅是经过一两年的发展,这盐利润已经成为吐谷浑的第三大支柱行业,仅此他们一直以来耐以生存的农牧业。

因为这个行业是政府垄断的,有着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去支持,故此发展的是非常迅速。

青海湖的盐可是非常好的,晶大质纯,而且,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在古代,盐利一直都是长盛不衰,其实后世也是如此,可见盐里面包含着多少利润,商人们也都看得到了这一点。故此视察过后,在韩艺的促使下,弘化公主与西北商人签下了几份大单。反正有韩艺这个财神爷在,西北商人都不需要带钱来,直接就在金行完成借贷,然后将盐运回西北,至于钱的话,到时金行正式运作起来,再还给吐谷浑。当然,也不是说他们想借多少就借多少,韩艺还是根据他们的需求来的。他们也不敢从韩艺眼皮底下玩小聪明。

同时,他们又视察了最新开辟出来的油菜花地,弘化公主性格非常果断,这与李治是刚好相反,她觉得反正这油菜花也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在沙土、红黄土上都能够耕种,不会影响吐谷浑的耕地面积,反而能够开辟出那些贫瘠的荒地来,她回去就立刻组织百姓开辟油菜花地,还有一些经济作物。

正好韩艺也打算在西北方面投资棉花生产,西北富商也能够从中学习不少,其实棉花就是从西北传入中原的,但是在江南的话,土地肥沃,适合种粮食,但是西北之地,耕地甚少,但是可以用来种棉花,这产业得分配好,不能自给自足,这样才会产生贸易,如果你种田,我也种田,那还有什么交易的价值。

不管是棉花,还是油菜花,都是百姓日常需求的,需求量的是非常大的,就算西北种植棉花,也不会影响到中原的棉花发展。

但是技术的话,一概都是保密的,这不是韩艺可以决定的,因为这乃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奉行的政策,就是严禁将丝绸、瓷器等技术传入西域。

而韩艺在吐谷浑的动作,很快就传到了长安,这个计划,也需要长安的商人去投资,故此消息传得非常快。

当长安百姓和官员得知,朝廷只是无利息将钱借给西北富商,都高兴坏了,因为这按理来说,这并非那些富商的职责,而是朝廷的职责,但是人家无偿捐助,朝廷理应给予补助和支持,而且,这还跟中原商人带来了不少商机,故此朝野内外,更是快将韩艺吹得跟神似得,竟然能够说服那些西北酋长、商人答应只是向朝廷借钱,没有闹着让朝廷补助他们,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长安。萧府。

“哈哈……我看这回是八九不离十了,韩艺此番回来,不是尚书仆射,就是中书令。”

萧钜抚须哈哈笑道。

萧锐苦笑道:“兄长,你们怎么也这般说,如今只是坊间传言,不可信也,咱们别高兴的太早。”

萧钧摆摆手,道:“贤兄此言差矣,这可不仅仅是坊间传言,就连朝中都有不少人非常支持韩艺,而且崔家、裴家那些反对的韩艺的人,这一回也都不做声了,可见这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你想想看,韩艺此番出征立下多大的功劳,若是陛下这都无动于衷,那将来谁还会为陛下卖命,若要封赏,再往上升,肯定是这二职。不过在我看来,比起中书令来,尚书仆射一职要更加适合韩艺。”

升职是必须的,剩下的就是挑选。

萧锐笑得直摇头,他当然开心,但是他觉得现在开心,就为时过早。

萧鄯突然朝着一旁的萧无衣,开心地笑道:“无衣,你这宰相夫人的名号,只怕是要坐实咯。”

萧无衣眼眸一转,道:“二伯,记得当初你可是非常反对的。”

萧鄯一愣,指了指萧无衣,“你还记着呀。”

萧无衣道:“我不但记得这些,我还记得当初各位叔叔伯伯说我这一辈子也嫁不出去。”

萧锐沉眉道:“你怎能如此对二伯说话。”

“无妨,无妨。”

萧鄯连连摆手,又朝着萧无衣道:“当初是二伯的不对,二伯错怪了你。呵呵。”
首节 上一节 3452/4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闲臣风流

下一篇:最强特种兵之龙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