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小闲人

唐朝小闲人 第3459节

不过韩艺也没有说指望李治采纳他的建议,去忽悠吐蕃,因为他只是随口那么一说而已,韩艺的目的只是希望令李治能够明白,吐蕃的存在,也不是完全是坏事,它还是有好的一面,有积极的一面,是可以去利用的,有些时候不需要将敌人给打死,版图太大也不是好事,如今大唐就算打得赢,也没法占领吐蕃,高句丽、西北都还在稳定当中,也将这两块地治理好再说。韩艺现在就担心李治现在膨胀的厉害,这脑门一热,就跑去跟吐蕃开战,那对于唐朝发展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当然,李治也不是隋炀帝那种人,只会脑袋晕,不会脑门一热,他觉得韩艺说得也很有道理,他也看到吐蕃对于大唐有利的一面,这事可以慢慢筹划,于是又问道:“那你与西北商人商量的如何?”

“回禀陛下,都已经全部就商量妥了。”韩艺掏出一道奏章来,呈给李治。

李治接过奏章,打开一看,登时头都晕的,他就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奏章,其实奏章里面写得是事无巨细,如何借贷,如何投资,成本多少,将会带来怎样的利益,要仔细看,还是能够看得懂。可问题是,李治平时看得奏章,不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而这一道奏章分明就是账目,各种计算,这不是成心刁难他么。

故此,他只是大概看了下,便一脸郁闷道:“卿若不在,这朕还真是……”

韩艺忙道:“陛下,臣已经跟他们签订了契约,只需按照契约办事就行了,这道奏章只是说明那些契约将会给我大唐带来怎样的受益,具体事宜,可以交由张侍郎去处理,臣也会跟他们完成交接工作的。”

李治点点头,又问道:“那关于辽东地区?”

韩艺又掏出一道奏章来呈给李治。

李治打开一看,头又晕了,又是一堆账目,他本来就是脑袋经常晕,还给他看这个,不是想他早死么,下意识便道:“怎么又是……?”

韩艺委屈道:“陛下,臣乃安抚大使,办得就是这些事啊!”

李治愣了愣,倒也是的,而且他也明白过来,如果韩艺不写的这么细致,那说不定人家会弹劾他贪污,这个一定要写清楚,不是成心刁难他,他犹豫片刻,还是选择将奏章放下,然后道:“这个朕待会再看,你先跟朕说说吧。”

我要说出来,我自己都会晕了,何况你?韩艺稍一沉吟,道:“简单来说,辽东之役,扣除支出和犒赏三军的费用,国库纯赚一百万贯,而且这还没有算将来带来的受益。”

第1730章 合理分配

李治听得当即就懵了,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国家打仗还能产生收益的,倒是有许多国家,因为打仗而打得自己灭国,这房玄龄要是活过来,听到韩艺这句话,估计又得倒下,那么些年的仗,敢情都打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李治最初采纳韩艺的建议,心里预算是减少一半的国库支出他就心满意足了,哪里知道还有一百万贯赚。

“你——你说什么?收益?不是支出?”

韩艺肯定的点点头。

李治惊呼道:“这怎么可能?”

韩艺道:“首先,此次打仗的粮草,全都是那些商人以及地主支持的,国库是没有支出一文钱,而在我军打下百济和高句丽之后,臣将他们国库和当地贵族、地主的钱都给没收了,虽然高句丽和百济都乃弹丸之地,但是他们统治者可都是非常有钱的,另外,还有高句丽境内还有三个现成的铜矿,以及一个银矿,一百万贯,还真是臣往少了说。”

不可思议!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李治不相信,赶紧拿起那份奏章仔细看了起来,如果全都是支出,那当然是越看越头疼,但是赚得话,这心情自然又不一样了。

但是看完之后,李治更觉不可思议,因为韩艺在犒赏三军,以及抚恤金方面,是给出一百万贯的预支,等于就是赚两百万贯,道:“从古至今,打仗都是花钱的,怎么这回……”

韩艺笑道:“古往今来中原也没有哪个朝代能够胜过我朝啊!”

李治听得哈哈一笑,这小子太会说话了。又道:“你具体跟朕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韩艺道:“其实其中道理也非常简单,陛下可有想过,不管是几百年前的匈奴,还是之前的突厥,为什么他们屡屡犯境?”

李治皱了皱眉,似乎明白了一些。

“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钱财和人力。”韩艺道:“可见战争是能够产生利益的,而非是臣首创,区别就在于,突厥、匈奴都是贫穷抢富裕的,而如今……”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不能说抢,这有违中原大国风范。

李治见韩艺这神情,哪里不明白,不禁都乐了。

韩艺尴尬一笑,继续道:“这是灭国之战,这小船也又三斤钉,只不过以前这些钉子都是被将士们给拿走,当然,这臣也不认为是错的,只是臣认为可以规范一些,毕竟我们是礼仪之邦,就算是……”他又停住了,只觉说到利益,很难说得大义凛然,因为这就是掠夺啊!

李治好气好笑道:“你这是成心的吧?”

“不不不,臣实在是读书少,又混迹于市井,有些话还真不知该怎么说。”

“那你直说就是,你这般遮遮掩掩,只会更加难堪,抢又如何,当初高句丽趁着中原大乱,不断向北扩张,今日它应有此报。”

“陛下圣明。”

韩艺抱拳一礼,彻底放松下来,正色道:“而这一回全都是由臣来负责分配财物的,这些都记录在账目,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以前这些账目都是看不到的,陛下还会有惊讶的感觉。其次,以往打仗,这打下来的土地,一般也就是分给当地百姓耕种,这对于国库而言是不会产生任何受益,只是对于国家安全利益,以及国土上面有贡献。

而这一回,我们是将战俘全当做奴隶卖给商人和地主,以及咱们大唐的贵族,而且人数还是非常之多,又将高句丽、百济的贵族统统都迁往中原,将他们拥有的土地卖给商人,这又是一笔钱。另外,当地一些平时看来不值钱的东西,但是整合起来,也可以卖出不少钱来,就好比说,一棵树它不值钱,但是一座山就非常值钱了,因为山林可以种植草药,可以生产木头。高句丽、百济虽乃弹丸之地,而且耕地不多,但是商人制作商品的原料,也不都是全部来源于粮食,需求的是很多方面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针对商人的需求,是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的,这一笔笔收入累积起来,就如臣奏章上所写的那般。”

李治听得连连点头,却又更加困惑,“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以前从未有人想到。”

韩艺道:“因为没有朝代如我大唐这般繁荣昌盛,臣不是拍马屁,而是事实。我大唐没有独尊儒术,文化是海纳百川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唐虽重农但不抑商。汉朝它倒是想卖,可问题是它能够卖给谁呢?人家地主要木头干嘛?要牧场干嘛?自己身边的木头足够盖一间宅院,那就行了,中原土地肥沃,犯得着去辽东那贫瘠之地耕种么?咱们中原的地主,是最不愿意离开自己你那一亩三分地的。但是商人不同,商人本就是流通的,待在家里的肯定都会赔的血本无归,而且商人是需要木头来制作商品的,越多越好,商人拿着耕地,不种粮食也能够种其它的。汉朝只能将打下来的土地封赏给将军、郡王,但这只会导致什么王,什么候,什么大将军犯上作乱。

但是我大唐的政策,是将财富交予商人管理,将军队交给将军,将行政交给官府,大家各司其职,都是做自己最为擅长之事,将军没有粮食,没有财富,他没法作乱,官府没有财富,又没有军队,他也做不了乱,而商人的话,虽然商人掌握着财富,但他们无权无势,而且是一群商人,而非一个商人,商人之间又有竞争,这还需要官府有效平衡,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得卖到中原来,高句丽的百姓谁买得起,再来,他们的家乡也都在中原,他们也会回到中原来的,这里才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不可能反对朝廷,如此一来,这些外族之地将可安定。”

李治听得眼中一亮,这也是他以前未曾想到的,不禁连连叫好,“若能做到如此,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皇帝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不太好控制,尤其还是外族之地,就更加难以控制,你肯定得派军队驻扎,那就得派将军统军,将军自立为王是很常有的事,但是将土地卖给一群商人的话,等于就是军政、财政、行政三分,你要想自立为王,首先得将这三者都握在手里,这得废多大得劲,绝对比以前的羁縻政策要好得多。

而且西北商人已经让李治看到了效果,他也知道,这商人寻求的是利益,那么就需要市场,中原乃是当今世上最大的市场,而且最好的商品也都是出自中原,没有这个市场,商人都得死,何况去到那里的商人多半都是中原各地的商人,他们这么有钱,不会待在那边太久,生活当然还得来中原过,那地方冬天太冷了,远没有中原舒服,你若人在长安,又吩咐高句丽的手下造反,你这不是自寻灭族么。

韩艺继续说道:“而高句丽为我大唐带来的收益还远不止如此,我们将大量的战俘迁往中原,导致高句丽如今是地广人稀,财富将会溢出,那么肯定是往中原溢出,而这些战俘来到中原之后,将会为我们修建道路,河道,以及去往岭南开垦荒地,等等,这又会为我国增加不少的财富。”

要说狠,其实韩艺比谁都狠,当初李世民征服突厥时,是将突厥人迁往中原生活的,给予优厚的待遇,而突厥的那些资源还是有由突厥人掌控,都还不用交税,不然的话,人家也不会叫他天可汗。
首节 上一节 3459/4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闲臣风流

下一篇:最强特种兵之龙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