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53节
林燃起身,军方人员把早已准备好的黑板从林燃背后拖到正中央。
“你们在做轨迹计算仅仅基于经典开普勒轨道模型,未充分考虑月球引力摄动和地球非均匀引力场。
在这里通过拉普拉斯方法引入摄动理论,手动计算月球引力对轨迹的偏转效应,然后使用更高阶泰勒展开,提高初始速度和角度的预测精度”
除了一开始的立威外,整整半天林燃都在讲难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不过在座的工程师们没有一个不耐烦,大家反而听的津津有味。
第83章 点燃华人群体(210)
“采取上述方法对轨迹预测算法进行优化后,它的偏差距离能够从原本的六万公里减少到6000公里左右。”
林燃放下粉笔,对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说道。
在座先是最前排,然后从前到后,响起了一阵礼貌的掌声。
林燃的公式非常漂亮,让大家感慨不愧是数学大师,这微积分应用的恰到好处。
虽然在座的NASA高层里,并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微积分,但起码也是接受过现代数学训练的高级人才,林燃构建的模型好不好,大家还是有眼力见的。
结合林燃对自由7号的预测,和詹姆斯·韦伯比起来,大家至少对林燃是服气的。
等掌声停下来之后,林燃接着说:“还不够。
这样还不够。
我们还要对它做第二步的优化。
算法没有办法做到完美的预测初始轨迹,因为火箭的飞行轨迹总是会发生各种意外。
不管是火箭发射过程中本身的振动,还是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均匀现象,这些都会导致误差的累积。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增强地面计算的效率。
我们现在在用的是IBM 704,花数小时时间才能做一次轨迹的模拟。
我们应该事先对不同发射角度和速度进行多场景的组合模拟,把计算结果做成轨迹查找表,减少实时计算的流程.
另外在输入的时候,采取一人输入一人验证的方式,减少穿孔卡的错误率。
我看洛斯阿莫拉实验室已经能做到了,你们去和那边联系一下,让他们来传授一下经验。
最后就是发射窗口的优化,选择月球最接近近地点的时间,对轨迹计算进一步简化.
这三者配合之下,能够将Pioneer 4的偏差缩小到0,让它成功着陆在月球。”
林燃最后在仅剩的一点点黑板上,分别画了两个球和一个火箭,然后用虚线将火箭和小球联系到一起。
“肯尼迪总统会将于8月在国会召开面向全体参议员和众议员的听证会,这将关系到明年NASA的全年预算,我们要在这之前,把Pioneer送上月球。
告诉华盛顿的议员们,NASA不仅仅只有宝贵的经验,我们还有成功的经验。
我的人生没有失败这个单词,韦伯局长和我来到NASA,是为各位带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
台下詹姆斯·韦伯率先起立带头鼓掌,其他人陆续跟着起立鼓掌,这回掌声多少带点真心的意味在了。
因为林燃围绕Pioneer登月给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至少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不说一定能登月成功,但至少有了成功的把握。
而不像之前NASA内部,连成功把握都没有,想绕开硬着陆直接研发软着陆。
林燃的这番讲话因为充满了爆点,无论是说在场NASA高层全是垃圾,还是NASA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登陆月球,又或者是林燃说自己会给NASA带来一个又一个成功。
总之无论是哪一点,都能吸引民众们的眼球。
其中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如是写道:
“华裔数学家指出NASA全是垃圾,却迎来全场掌声
白宫航天事务特别助理伦道夫·林近日在NASA的闭门会议中直指NASA只剩下所谓宝贵的失败经验,并直指在座所有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全是垃圾,其原话为:
‘我不是说谁,我是说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在公开嘲讽后,林教授向NASA方面演示了轨道预测模型,并提出了月球任务三重优化方案。
Pioneer探测器或成阿美莉卡首个月球着陆器。
詹姆斯·韦伯局长事后接受华盛顿当地报纸专访时力挺:这不是赌局,而是精确的数学。
‘这相当于让火箭带着一本所有可能迷路时的地图飞向月球。’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威廉·皮克林会后感叹.”
这则新闻被NASA内部高层爆给媒体后,各路报纸争相报道,阿美莉卡媒体报道后传到世界各地。
尤其在有华人的地方,引起远超想象的剧烈反响。
张科长此时已经加入香江华人船商们联手成立的名为香江海运的合资公司,作为这家公司的新晋水手。
他因为健壮的身体、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学习能力很快获得跟船机会。
不过他没办法参与到最先进的全新标准化航运路线去,因为那条路线要的全是在许爱周手下或者董浩云手下工作超过十年的老人。
像张科长这样的新人无法获得信任。
“阿远,我记得你识字的对吧,来来来,这份报纸太给我们华人提气了!
你看看。”
这天他们在横滨港口换货,大副见他在甲板上吹风,特意走到他身边,把报纸递给化名陈志远的张科长。
为了匹配陈景润的身份,给张科长安排的身份就是没落地主后代。
张科长接过对方手上的报纸,《美洲华侨日报》,头版头条是他熟悉的人,也是他会在横滨而不是燕京的核心原因:
林燃
《美洲华侨日报》的头版头条把林燃吹的天上地下,绝无仅有。
说NASA的高层加在一起都不如林燃一个人,什么NASA三年时间都没完成的登月,林燃来之后两个月就行了。
目前林燃只是说要登月,但《美洲华侨日报》已经说的好像已经登月了一样。
张科长看完后,把报纸递回给对方:“太厉害了,不愧是华人之光。”
大副点头道:“下面坐着的全是白人,被一个华人点着鼻子说,全是垃圾,他们不但无法反驳,还不得不跟着鼓掌。
因为林教授就是比他们强。
这场景,我想想都觉得爽。
可惜为什么现场没有记者拍照,要是有照片就好了。
最好还是林教授指着他们的鼻子骂的照片。
不行,这确实太爽了,得好好喝一顿。
走,和我找个居酒屋好好喝一顿,反正船明天才走。”
张科长一边答应,一边则在想,“林教授不愧是林教授,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拿到他在NASA内部讲话的全文呢?
他提出的理论这么厉害,那对华国想必也很有帮助吧。
这次到了纽约之后,看来得找机会联系我的‘好儿子’了。”
第84章 挑战才刚刚开始(310)
此时张科长在纽约的“好大儿”陈景润也在和朋友讨论此事。
纽约的数学界华人很少,陈景润在来到纽约就读很快就认识了才毕业不久的周元燊。
大家做的方向不同,但不妨碍他们因为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从事职业成为朋友。
本身给陈景润分配的任务除了和林燃建立沟通管道外,也包括交好纽约学术界的华人,判断谁有意愿回华国工作。
陈景润负责判断,后续自然有其他人去负责劝说他们回国。
这天,哈维·科恩的数论研讨班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
尽管如此,大家在讨论的间隙还是会时不时提到林燃,伦道夫不在场,总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研讨班结束后,陈景润想着去周元燊的办公室聊两句。
周元燊此时是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的助理教授,但不代表他只做统计。
他在做概率统计之前可是在伊利诺大学跟A. H. Taub教授从事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航空力学研究。
陈景润对他的这段经历很感兴趣,尤其来纽约见识过最新一代计算机后,更是认为这将成为应用数学未来的重要方向。
“德辉来了,来,坐,我去给你倒茶。”周元燊很热情,这个年代海外华人互帮互助再正常不过。
他能来阿美莉卡念书,是得益于杨忠道的推荐,能够跟着概率论大师约瑟夫·杜博念博士,则是得益于陈省身的推荐。
陈省身推荐他去约瑟夫名下,和林燃把陈景润推荐给哈维·凯恩类似。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元燊也很愿意给面前这位只比自己年轻一点的华人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是林教授吗?”陈景润看着对方办公桌上多份报纸上疑似林燃的照片和NASA的字样,有些不确定地问道。
周元燊把装满茶水的马克杯递到陈景润面前:“来,这是我好不容易从大陆弄来的磨坪茶,我家乡的味道,你尝尝,如果你觉得好喝,待会我再给你提点回去。
你说这个啊,没错,就是林教授,他最近可了不得,闹了大新闻出来。”
周元燊说完把报纸递给陈景润,陈景润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学研究,他在研讨班上隐约听大家提到过林教授,不过他也只听了个大概。
他连忙接过报纸看了起来,让他自己去买,陈景润还真有点舍不得。
看完后和这个时代的华人一样,陈景润也颇感振奋,“林教授真了不起!”
上一篇:模拟:身化烈焰后,青梅后悔终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