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第71节

第十四章 乡试之前

  队伍行了大半个月,杨绍慕带着赈灾的队伍到了平洲。

  在靠近平洲府城之前,随行的官员和太子,以及太子带来的幕僚们对就太子殿 下应不应该入城进行了一番的讨论。他们都知道了城中发生了瘟疫,万一这瘟疫蔓 延,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太子殿下身为一国的储君,随行的官员就认为太子殿下不该以身犯险。

  “还请殿下三思啊。”

  “你们不用劝孤,孤心意已决。”平洲府是以无论如何他都是要进去的,杨绍 慕抬抬手,举止了下面的人的劝说,说道,“孤是负责此次南下赈灾的负责人,若 是到了平洲而不入城,被天下人所知道,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所笑话。”

  如果他这个太子连这点胆量都没有,他也不用当这个太子了。

  这一次赈灾之行是他父皇对他这个太子的考验,更也是天下人对他这个太子的 考验,若是他连城都不敢进去,别说天下人瞧不起他这个太子,杨绍慕自己也会瞧 不起自己。

  见到太子殿下心意已决,下面的人也不敢劝说了。

  赵向毅这个太子伴读是没有说一句话,无论是太子要进去还是不进去,他都是 跟在太子的身边。杨绍慕回眸看了一眼跟在他身边的伴读,两个人的眼里都是明白 的意思。

  平洲府的城门打开,两侧的士兵拦住了想要进城的灾民,平洲知府冯保申领着 手下的官员们来接太子殿下。

  “下官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一”

  “平身吧。”

  杨绍慕在入城之前,看到这些衣裳褴褛的百姓们,他的眼眶一热。当即下令让 平洲知府派人在城外建立临时可住的棚子,安置这些灾民们,另外再派人在外搭建 施粥的棚子,每日给这些灾民们发放粮食。

  “是。”冯大人拱手说道。

  而后杨绍慕随着平洲的官员们进入了城中,往日繁华的平洲城如今的街上连一 个行人都没有,一些人家的门口挂着白条,风刮起风沙带来一股腐臭味。

  赵向毅跟随在太子的左右,寸步不离,锐利的双鲜扫过,把城中的情况收入眼 底。

  一路上赶了这么久的路,连休息都不曾,太子殿下就带着平洲大大小小的官员 们,以及随行的官员们到府衙去商议这一次处理赈灾之事。

  随着八月乡试开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考生们赶到了南阳府。南阳府 作为北地最大一个的考场之一,是有上千名的考生赶往这里参加科考。

  城门口守着一些想入城的难民,此时来到南阳府城外的难民还不算是太多。

  城门口把守的官差检查入城的行人队伍,检查的比往常都严格,考生们要出示 证明才得以进城,入城的商贾要有盖了当地印章的证明才可以放行,而身上没有任 何通行证明的难民是不能进入城内。

  城内一派繁华热闹,与城外不能进入的难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边三省发生了洪灾,太子殿下奉旨南下赈灾一事,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传一个 ,就连百姓们都知道了。住在客栈里的书生们聚在一起,都在谈论南边的灾情以及 太子去往平洲赈灾一事。

  “听闻平洲那边现在是发生了瘟疫,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瘟疫……”

  “听说太子殿下到了平洲,带着太医和随行的人员都进入了城中。太子殿下作 为一国的储君,没有弃百姓于危难之中,不顾百姓的生死,是为大义!”

  一说到瘟疫大家的脸上都出现了害怕的神色,瘟疫是比洪灾更可怕和严重的事 情,若是一个村子发生了瘟疫,那很可能是十室九空,一个村子里的人都能死绝了

  大家又是议论起太子殿下一路上的所作所为,以及带了人进去了平洲城处理灾 情之事。对于这件事,这些读书人的口中有褒有贬,更多的读书人还是赞成太子殿 下的这一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行为,没有扔下百姓们不管。

  南边那里每日都有新的进展,太子殿下带着人到平洲赈灾一事,每日都有士兵 快马加鞭传回京城,送到皇帝的案桌前,就算是坐在京中,皇帝对南边的事也事了 如指掌。

  朝中的官员们也都知道太子南下赈灾所作所为。

  京城的消息是别处都灵通,距离八月的乡试越来越近了,此时的京城也聚集了 来自各地的考生,天下的读书人都在议论太子殿下去往南边赈灾一事。

  “可恶!”

  在外面听到外面读书人对太子的褒奖,大皇子杨绍勇回到府中就打碎了一只名 责的花瓶。

  倒是没想到他杨绍慕命这么大,他派去的这么多名刺客到了后面连一点消息都 没有返回,不用说那些派去的刺客早已经命丧黄泉了。

  他就不信了,他杨绍慕每一次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躲过!

  明明他才是大皇子,怎么偏偏是杨绍慕那个窝囊废坐上了太子之位。若是没有 了杨绍慕那个窝囊废,坐上太子之位的就是他,日后当上皇位的就是他大皇子杨绍 勇!

  明明去往南边赈灾一事是他先向父皇提出来的,最后又是落到了杨绍慕的头上 。不然今日被天下读书人所赞成的就是他大皇子杨绍勇,而不是他什么太子殿下了

  j

  想到此,杨绍勇眼里的暴戾之气是怎么都掩不住。

  “砰砰砰——”

  屋里传来砸东西的声音,宫里来了人,贵妃娘娘派了宫中的麼麼来请他们家主 子入宫。

  “主子……”

  听到屋里的声音停歇了,在门外守着的下人不得已只能进入,冒着被他们家主 子打死的可能,战战兢兢的说道,“主子,宫里的来了人,请您进宫一趟。”

  杨邵勇的暴戾的目光扫过进来的小厮,胸膛上下起伏,最后收回了目光,往外 面大步的走去。等到他们家主子走出去后,小厮是软了腿,急急忙忙的从地上爬起 来,跟在他们主子的后面伺候。

  京城前段时间也下了许久的雨,到了雨停了之后,每曰都是大太阳,天气一天 比一天炎热。天天的大太阳,地面已是被烘干了,风吹来都能吹人一脸的沙子。

  一辆马车跑在街上,路上的行人早就习惯了京城的车马往来,听到声音就下意 识的避开,免得被马车撞到。

  在京城中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若是被马车撞死了也是自个活该,连讨回公道的 地方都没有,百姓们对这些不公平之事早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少爷,天气炎热,奴才让厨房那里给你煮了一碗银耳羹,您喝一碗解解暑。 ”门外厚着的奴才趁他们家少爷放下手上的书的一会,端了一碗银耳羹进来,担心 他们少爷读书读的太累了。

  “放下吧。”陆知书看了一眼,让奴才放到桌子上。

  他并未住在他大伯的府上,而是家中给他在外面买了一座宅子,自己住在了这 边,家中安排了仆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除了上国子监读书之外,回来陆知书就是 回到了自己的这个小院当中,在书房里读书。

  小奴儿看了看,到底是知道不能打扰他们少爷读书,把银耳羹放到了桌子上, 人犹犹豫豫的就出去了。

  陆知书并没有注意到小奴的神色,目光平静的望着屋外。

  今曰国子监休沐,陆知书从国子监回到了家中,在书房里读书。外面的事情他 多多少少都听说了一些,书院里的同窗们也在议论,只是陆知书从来不与人谈论这 些事情,只安心读他的书。

  他到京中已是五年有余的了,家中长辈在京城为官,得了能入国子监读书的名 额。是以家中的父亲叔伯们经过商议过之后,把他送往了京城读书,那一年陆知书 就到京城来读书了。

  京城路途遥远,再加上他在国子监读书没有太长的假期,因而这五年多的时间 以来,陆知书并没有再回去过清平镇一步。

  幼年时读书的同窗好友他至今都还记得,到了国子监读书之后,陆知书才知道 自己与别人的距离在哪里,为什么他当年总是考不过李问,是以他在读书上下了比 以往更大的努力。

  到京城读书这几年,陆知书并未再遇到像从前那样的朋友知己,没有人像李问 一样不畏他的冷脸,还总喜欢往他面前凑。也没有人能像李问那样,让他愿意去亲 近,当成朋友那样交往。

  这几年来,陆知书只与李问有过联系,与沈子敬他们倒是没有联系了。两人之 间有过几封信件的往来,所以陆知书知道他前脚一走,李问就到了南阳去读书,两

  个人刚好错过了,没有见到一面,他人就到了京城。

  当年的府试一过,陆知书就被家中父亲送去了南阳读书,后面的院试也是在南 阳考的,并未再回去曲安府考试,因而并未与他们碰上面。

  算算时间,他们已是有六七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了,不知道对方是否还记得有 他这么一个好友。

  三年前,陆知书没有参加那一届的科考,一是他自己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把握考 好,二来他是知道李问延后一届再考,他想和李问在同一个考场上再度相遇。

  即便是这么多年没有再见面,两人不在一起读书了,陆知书相信以李问的成绩 一定会考过乡试,到时候到京城来参加会议,届时他只要在京城等着他到来就好。

  “我在京城等你,你会来的是吗?”陆知书嘴角勾起浅浅的弧度,再度拿起手 边的书,专心致志的看了起来。

  “阿嘻--”

  远在南阳的李问打了一个喷嚏,并不知道有人在想他了。

第十五章 事不宜迟

  南阳府的城门外不少的流民聚集在那里,守城的官差拦着不让流民入城。马上 就到秋闱考试了,城门守着这么多的灾民,他这个南阳府府尹若是放置这些灾民不 管,任由灾民在城门外饿死,他这个南阳府府尹说出去的名声也不好听。

  自古当官大多的为名为利,为的是自己的名声和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民谋利 ,姚大人为自己也是自己的名声着想。

  在考虑到种种原因之后,南阳府府尹姚大人还是让人在城外搭建了两个棚子,

  派了几名官差在外面负责给流民施粥。每日城外就有许多灾民在等着领吃的,最少 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能活下去,不会活活饿死。

  大锅的粥水一抬出来,等在外面的灾民们一哄而上,手上拎着大勺子的大汉喊 道:“排好队,统统都排好队……”

  “胡乱占位的都赶出去!”

  前面的汉子占着身强力壮的,把老弱妇孺挤到后面去,他们排在了前头。带着 孩子的妇人揽着怀里的几岁大的孩子,拿着个破碗排队领吃的。

  “大爷,给多一点吧。”

  “下一个。”拎着勺子的官差舀了一勺粥上来,喊道。

  这段时间读书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子殿下去往平洲赈灾一事,说的有板有眼, 就跟亲眼所见一样。

  在知道姚大人的给灾民施粥一事之后,学子们在夸太子殿下的同时也梢上了一 位南阳府府尹姚大人。

  不过李问在知道这一位姚大人的这种行为之后,并不是太赞同他的这种做法。 你能施舍十天半个月的粥,能施一个月的粥,难道还能施舍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吗 ?若是知道躺着就能有饭吃,那不是所有的人都躺着等着别人给施舍一口吃的了, 这是助长了这些难民们的懒惰性。

  李问从来就不赞成人可以不劳而获,不劳而获只会造就人的懒惰。

  现在只有少部分的流民到了南阳这里,伴随着更多的流民到来,就需要的粮食 就更多,到时候哪里能拿的出这么多的粮食?而且还有马上就要入秋了,这一入秋 就是冬天的到来,天一冷,这些聚集到城门外的流民连一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岂 不是是活活的冻死在外面?

  李问不是不赞同那一位姚大人给灾民一口吃的,只是他不赞同姚大人用这样的 方法来帮助灾民罢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临近八月秋闱了,他这段时间都是全力在准备考试的事情,是以李问这段时间 也没什么空到庄子那边去,有什么事都是让庄子那边的人的直接到他这边来,他吩 咐下面的人去做。

  在知道城门外聚集了流民之后,李问的心里对此还是有点想法的,他便让小廝 过去通知管事的过来一趟,有些事吩咐管事的去做。

  “你每日抽点时间到城外去看看,若是遇到合适的人,可以多招几个短工回去 庄子那边干活吧。能干活的,人老实本事的都行,庄子那边不是还有一些没人住的 旧房吗,就安排人住在那边去,每日负责一日两顿饭吃。”李问让庄子那边负责的 管事到城外去走走,庄子那边需要人手做事,若是遇到好的,多招几个回去干活都 行。

  前期是要考察一番,酬劳不必多给,这些人要能干活的就给地方住、给一口饭 吃。若是干的好的,人品也不差的,再挑出来另行安排,李问把这些事和管事的交 情清楚,知道管事的就处理好。

首节 上一节 71/3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你不爱他了他最爱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