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重生南宋求长生

重生南宋求长生 第242节

“不过你们还得办一件事,关注一下农展会茶展会之类的消息,有机会得带着茶叶去参加。”李远山提了一个要求。

“可以。本来我也有这个想法。”高镇长点头说道。

明前茶产量低,全镇炒茶手艺精深的人也不少,勉强能够支应,不过接下来茶叶产量增大,就不能只是这点人炒了。李远山作为附近老炒茶师傅都佩服的人,而且年轻,也负责指导两个挨着的寨子。

在两寨子中间的路上,先平整路面,然后沿着路砌两排灶,烧火的烧火,炒茶的炒茶,李远山在中间来回巡视指导。

李远山来回巡视,这些人包括烧火的都是炒茶多年的,有一定经验,毕竟炒茶的手法步骤都是一样的,只是火候掌握差了些。不过也正是这一点火候差距,制作的茶叶差别就出来了。李远山的作用,就是帮他们控制时间。

又过了两天,杨明义打来电话,告诉李远山他联系了一个老板,这几天会过来。

“老板亲自过来?”李远山惊讶地问道。

“是啊。”杨明义笑道,“曹老板是做出口生意的,茶叶也是其中一样。我们镇可是有两万亩茶园,这可是一个大业务,自然值得他亲自出马。另外,我问了老宋,我们也可以搞些去老毛子那里。不过高档的就算了,搞了他们也喝不起,就搞点低档的夏茶过去。”

“别说什么喝不起,那边有钱人可不少。”李远山笑道,“而且是平白得来的,花起来不心疼,我们可以一起搞点高档的过去试试水。”

宋谨陪着曹老板来的,到了市里,顺便邀请他参观了一下药厂。

“你们村子真是太了不起了!”曹伟佩服道,“不但在那边开了这么大一个家具厂,这里还有这么大一个药厂。”

“都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宋谨笑道,“我相信曹老板很快也能做到这么大。”

“那就借你吉言了。”曹伟笑道。他当然不满足一直干个小公司,一直想方设法扩大贸易规模。前两年形式不好,他用尽了办法也只能保持。现在机会来了,他自然要抓住。两万亩茶园,要是成了,这一单的利润就能赶上去年一年的经营所得了。

从市里坐车,一到高卡,曹伟投过玻璃窗看着石子路一直通向山脚消失,上面是高大的石山,转头问道:“我们这是要上山吗?”

“是的。”宋谨回答他,“上去从半山腰过去。”

来到八环地,曹伟正好坐在左边,往下一看,感觉深不见底!吓得“啊呀”惊叫起来,惹得同车的其他人呵呵笑起来。

“这路也太危险了吧!”曹伟好不容易平复下来,感叹道。

“其实也没什么危险的。”宋谨笑道,“这条路修好之后,还从来没有出过事。”

过了八环地来到第一个寨子,宋谨介绍道:“这里之前属于另一个乡,现在和我们乡合并成镇。到这里,就进入我们镇了。”

“我们镇环境气候好适合茶树生长,本身就有本地茶树。现在还有一百多课老茶树,最老的一颗有十米高,十一年前省里专家来考察过,说应该有千年树龄了。后来种的茶树是龙井茶,最早一批就在我们寨子,那时还是北洋时期。七十年代大面积种植,达到两万亩,现在已经进入丰产期了。”

曹伟看着路边陡坡梯田上不时闪过一片茶园,说道:“你们这边是山区,这样的陡坡上种茶叶也能利用起来。”

“现在看着已经很好了。”宋谨笑道,“你看那些一块块的平地,以前大部分平地里面都有很多石头。你看那些田埂,砌田埂的那些石头就是搞三改的时候从地里开出来的。还有坡上的梯田,大部分也是那时候挖出来的。”

“不容易!太不容易了!”曹伟感叹道。

第221章、曹老板考察

第221章、曹老板考察

之前看过杨明义提供的资料,不过那仅仅是有关茶叶的资料。现在一边看一边听宋谨介绍,想象着一群群衣衫破旧、皮肤黝黑的男女拿着钢钎大锤在地里开采石头平整土地的情形,整个镇子在他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接到药厂打来的电话,书记镇长几人算着时间来到路口等待。车一到,上前握手问候,然后一行人簇拥着回办公楼。在小会议室坐下,工作人员泡上茶端来,书记介绍道:“这是我们镇里的龙井明前茶,是我们镇制茶手艺最好的人制作的。曹老板尝尝怎么样。”

曹伟笑道:“实话说,我能分辨出茶叶好坏,但却不能分辨几种差不多的好茶里面哪种更好他们差异太小。”

“都一样。”高镇长笑道,“我们喝了几十年茶水了,也分辨不出来。”

曹伟吹着品了一口,眼睛发亮,激动地说道:“妙极妙极!杭州的特级龙井也不过如此了!”

“我们的茶树品种就是龙井茶,据说我们这里的制茶技艺也是来自杭州。”书记笑着介绍道,“北洋时期战乱不断,一对年轻夫妻搬过来,带来了龙井茶种子和制茶工艺。几十年下来,龙井茶和制茶工艺渐渐传播开来。现在镇里会制茶的人很多,技艺精深的也不少。”

“能制出这么极品的茶叶,肯定有高妙的传承技艺。”曹伟笑道,“这里有龙井茶,有适合龙井茶的制茶工艺,说是技术不是杭州传过来的都没人相信,现在我迫不及待想要去制茶现场看看了。”

“曹老板你赶了这么远的路,怎么也得休息休息。”高镇长说道,“食堂已经在准备饭菜了,吃过饭休息一晚,明天一早再去。”

“哪能等明天呀!吃了饭就去。”曹伟笑道,“看过我才能安心睡觉。”

“那行,既然这么赶,我们就去食堂,上一个菜吃一个这样味道更好。”

吃到一半,一盘清蒸鱼端上来,曹伟尝了一口惊讶地问道:“这是吉罗鱼?”

“这是小宋他们寨子的,他们叫忘不了鱼。”书记笑道,“不过这鱼味道确实好,让人忘不了。”

“那应该就是吉罗鱼了,吉罗鱼也叫忘不了鱼。”曹伟说道,“不过吉罗鱼产在东南亚,这里的温度并不适合他们生存。大自然还真是奇妙啊!”

这时又上来一道菜,书记继续介绍道:“这也是小宋他们寨子的特产:雪山羊肉。尝尝看味道如何?”

曹伟又尝了尝,感叹道:“难怪'鲜'字是一个'鱼'字一个'羊'字,古人诚不欺我啊!这样的鱼和羊,应该卖到大城市去,甚至出口!”

宋谨笑道:“我们寨子在下面城里搞开得有一个酒楼,以后的计划是要去上海再开一个,这鱼和羊就是我们酒楼的核心菜品之二。”

吃过饭,一行人就出发。镇子外面就有茶园,到了之后,书记解说道:“手工制茶,工艺都一样,最难的是火候把握。现在炒茶烧火的都是有多年经验的。中间来回走动查看的是我们这里手艺精深的老师傅,由他来指导控制火候,这样制作的茶叶质量稳定。之前明前茶产量不大,都是这样的老师傅炒制的。”

“这样很好,超出我的预料。”曹伟满意地说道,“如果质量参差不齐,我不好定价,也不好出售。”

“我们也是这么考虑的。”书记说道,“手工茶质量不稳定,对买卖双方来说都很麻烦。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了。”

“你们这里有两万亩茶园,茶叶的产量很大。”曹伟说道,“我建议你们建一个茶叶加工厂,购买机器炒茶,同时自己建一个品牌。”

首节 上一节 242/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十万倍天赋

下一篇:我在六扇门当差的日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