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土风情 > 渔村小农民

渔村小农民 第564节

其实儿子的病,楚天都能给治,虽然慢点,但是她心里觉得稳当。自从有楚天给治病,姚红就脱离了无头苍蝇的阶段,再也没有找过别的医生。今天也不知道咋了,居然对这几根人参起了好奇心。

正文 第四百四十九章上好的土参

“那是自然!”那壮汉一拍胸脯,“我这是上好的土参,你啥病?肾咋啦?”

“不是我,是我儿子。”姚红有些低沉,她多么想像这汉子说的那样啊,如果自己能替儿子承担病痛,付出什么代价她都愿意。

那汉子一愣:“孩子哇?多大?”

“六岁。”姚红道。

“啊?那么小~”那汉子道。

正当这时,楚天领了乖乖走过来,俩人有说有笑,乖乖老远就喊:“妈~”

汉子循声望去,看到一男子领着小孩,心里道:“这是一家子吧?不对啊,这小伙子也太年轻了。”

楚天走到菜摊跟前,笑吟吟地说:“红姐,干嘛还要买菜,直接去我店里拿点不就是了。”

“那不行,今天是我请你吃饭,当然不能占你便宜。”姚红坚持着,“而且我都已经买好了。”

大汉听到二人对话,心情骤然轻松:“原来不是夫妻,只是姐弟。”

楚天低头,看到菜摊上的人参,眼睛顿时一亮:“哟,这里还有卖人参的呢?怎么卖啊老板?”

那大汉瓮声瓮气道:“一两五百!”

旁边那菜贩子听了,偷偷嗤笑,又不敢明着嘲讽,只说:“周哥,你这宝贝,估计一般人买不起。听见没,五百,一两!啧啧~”

楚天可不管那些,他蹲下来,捡起一根人参,翻来覆去仔细瞧。这些参,和宋爸当初给他的差不多,和小白狼带他去找的也查不到哪去。这是真正的土参,价值极高,五百一两的价格,非常厚道了。

“你这参哪弄的?”楚天随口问。

那大汉一愣,接着闭紧嘴,不愿说。姚红道:“你倒是说话呀,我们可能会买下来。”

原本她是不相信这干巴巴的人参是好东西,可是楚天居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就说明这的确是好东西。说不定,真的能包治百病呢。

“这样吧,来,碰一个!”楚天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俩人加了好友,也不言语,直接打字,这可比行话黑话强多了。

楚天在微信上问大汉叫啥,家住哪。

“我叫周勤,家住清水镇上湾村。”大汉回答,“这参是我家承包的山上挖到的。”

“哟,大哥,你是上湾村的啊?这么巧,我是河湾村的。”楚天一听,倍感亲切。

原来河湾村依傍的那条清水河,沿途有三个村落分布。上游有个上湾村,下游有个下湾村,当中就是河湾村。

这个上湾村,和河湾村距离有十来里。所以楚天一听他是上湾村的,就感觉很亲切。

“噢!”周勤话不多,“你要啊?五百一两,不过要是给那娃娃治病用的,我就收你三百。”

“周大哥,这么一来你可亏本啊。”楚天非常意外,“你这土参,一千一两都不过分。”

“钱么,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我现在有吃有住,不差钱。”周勤说话很大气,这个大气并不是财大气粗,而是看得通透,敞亮。

楚天立刻感觉和这人对脾气,他也不含糊:“我们也是,虽然不是啥大富大贵,也不差钱。这样,就依你,五百一两,这几根我全要了。”

俩人都是痛快人,立马敲定价格,上秤一称,三根总共一斤半,楚天痛快付钱,拿了人参。

“大哥,以后常联系。”他笑呵呵地对周勤道。

“嗯呢,这娃还需要,尽管来这里找我,我每天都在这。”周勤道。

姚红一看,楚天大把钞票花出去,为乖乖买下这些参,心里十分感动和愧疚。旁边的小贩也眼红啊,之前那个菜贩子阴阳怪气道:“喔唷,这美女给你带财啊周大哥~”

周勤狠狠瞪了他一眼:“闭上你的狗嘴!”

他个头高,又黑又壮,这么一瞪眼发狠,自然是吓得那人不敢言语了。

楚天笑了笑,看到姚红脸红耳赤的。再看周勤,也是低头不敢直视她。他暗道:“红姐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若是能找个可靠的男人组成家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也只是楚天单方面的想法。三人买好菜,回家做饭不提。

那三根土参,楚天一半拿来给乖乖熬汤滋补,一半自己拿回家去。他现在也是大批量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总能在梦境里梦到那白胡子老头。有些时候,白胡子老头会给他传递一些消息,告知他现在身体需要什么样分。

土参,便是其中的一种。有了这一根土参,楚天感觉自己对珍珠,又有了几分亲和力。

从姚红家离开时,姚红跟他说:“我打算最近几天就动手,他们又要干缺德事了,我不想再造孽。给你们拿到证据,我就离开这里。”

楚天哑然,他望着姚红:“红姐,凡事都悠着点,你有啥事,一定要跟我联系,别逞强啊。”

“嗯,放心吧。”姚红豁达地笑了笑,“我好歹也是老江湖了不是?只是,小天兄弟,姐有个事得拜托你。”

楚天点头:“你说。”

姚红回头看了一眼正在客厅里玩耍的儿子,轻轻关上门。楚天很知趣,转身走下楼。

俩人在路灯下走在小区的小路上,都很沉默。其实楚天大概知道姚红要说啥,一旦她把真正的证据搞到手,意味着这个案子进入尾声。该抓的人,一个都跑不掉。同样的,她也跑不掉。
首节 上一节 564/1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牛气冲天小农民

下一篇:乡村活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