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223节

  老职工们忙得不可开交。

  苗佳新以为小张所长这回答应得如此随意,大概是“破罐子破摔”,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的因素。

  有些内疚的友诚公司,给招待所又私下送了一波福利。

  友诚公司职工们的见客衣服都是特定厂家制作的。

  他们仓库里有一批前年“淘汰”的男女衬衫,正好拿出一部分来给招待所上下人手送了两件。

  招待所上下,尤其是新职工对本单位忠诚度直接拉满。

  “一群败家子!”

  张宏城看着眼前的两件衬衫摇摇头。

  这批衬衫被“淘汰”的理由很可笑。

  领口设计得太西式——领口太宽,有碍观瞻。

  而且领口的扣子就是个摆设,要是真的扣紧会被勒得喘不过气来。

  可这批衣服又是某个公司高层拍的板,返厂去改的话,那就是打人家脸......。

  这点小事能难得住张宏城?

  他让人扯来同等质量的布料,在领子处缝上一个中式排扣模样的遮挡。

  楚描红按着他的要求缝完,赞赏了男友的想法。

  除了女同志穿着会显得有点呆板,男同志穿着还.....算可以。

  呆板?

  张宏城呵呵一笑。

  让人买来一条红色的丝巾,裁剪成数十根三尺长两厘米宽的红丝带。

  张宏城亲手把细细的红丝带戴在楚描红的脖子上,在领口随意打了个夸张的蝴蝶结。

  楚描红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衬衫配红丝带,一时震惊得张大了嘴巴。

  很漂亮!

  苗佳新总觉得张宏城这个人太不好相处,那是一点人情都不肯欠人的。

  这不,知道自家仓库里堆着一批衬衫不好处理,他转头让公司拿这批衣服抵扣场地和餐饮费。

  也不知道自己家的领导脸皮子咋就那么厚。

  竟然还答应了!

  臊得苗佳新看到张宏城的笑容就脸红。

  人家东北的同志离家千里在沪上打拼,容易么?

  面对小苗的吐槽,张宏城也不知该如何接话。

  因为他们这帮人里,正式工几乎都是南方人,临时工都是沪上人,正宗的东北爷们和姐姐那是一个没有。

  唯独一个能算是北方人的罗琴,还是京城的。

  排扣领白衬衫没有出现在友诚的招待会上。

  张宏城还没那么缺心眼。

  眼见得五一节快到了,红旗林场又寄了不少林子里的特产过来。

  张宏城让楚描红买了不少沪上糕点给林场寄过去。

  张宏城把林场寄的特产分了几份,偷摸的让几个女职工穿着排扣领子衬衫加红丝带去给几个兄弟单位送节礼。

  尤其是东方涉外的老杨和那些大单位管后勤的。

  不说东方涉外,那些大单位几乎每家都有招待所或者宾馆。

  姑娘们穿着这样出门,到底有些害羞,但还是圆满的完成了张宏城布置的任务。

  东方涉外的杨同海第一个打电话过来问这套衣服。

  白衬衫配红丝带,很有本国特色嘛!

  东方涉外和几家超大单位的招待所都想引进这套既大方又美观的衣服。

  友诚公司订做的男女衬衫质量不错,出厂划拨价都要三十块。

  而友诚公司是半卖半甩给张宏城的,价格是十五块一套。

  张宏城让女职工们多缝上一个小排扣,加上一条细长的红丝巾,转手以四十五块一套的价格“借拨”给东方涉外等几个兄弟单位。

  东方涉外刚刚装备上这种新款服务装,和平饭店那边也找上了门。

  友诚积压了快两年的五千套衣服,招待所的职工们连轴加班了一个星期,全部转手了出去。

  具体她们忙成了什么样?

  招待所男同志们出门的时候都情不自禁的翘着兰花指——这是每天高强度使用针线的结果。

  招待单位认真收集了外宾们对这套新服饰的评价,都是一水的称赞,于是这套衣服的定价被上头认可。

  四十五块一件,便宜 !

  只是招待所没有售卖服装的权限,所以这批衣服算是沪上招待单位从兵团借的。

  随之产生的是包含了十七万五千块毛利润的应还账款。

  招待所自己能落下两万六千二百五十块。

  张宏城有点凡尔赛的想:招待所未来几个月的福利和奖金算是又有着落了。

  当然届时给职工们发的肯定不是钱,而是从各兄弟单位拉回来的抵扣物资。

  职工们都兴致勃勃的在讨论那些招待单位有什么好东西能拿出来抵扣。

  比起钱,她们更喜欢最直接的物资。

  张宏城也没管她们公然摸鱼。

  住宿客人数一直无法打破零的魔咒,没有招待会的日子,可不就是都闲着么?

  要不是张宏城不准许,前台的几个女同志都想端着茶杯揣着报纸来上班。

  全招待所最忙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在认真给人瞧病的楚描红,一个是天天在琢磨小本子打电话的张宏城。

  张宏城挂上最后一个电话,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满是得意的表情。

  “终于成了!”

第198章 赚了八间房

  张宏城一直都很佩服几个人。

  那是几个沪上人。

  他们的出身和工作都很平凡。

  但硬是靠着自己几年不懈的努力奔走,综合优化房屋资源,经过十几次、甚至是二十多次倒腾后,给自家的小单间换成了二室一厅甚至更好的房子。

  过些年分房到户后,很多家庭因为上班距离、孩子读书、邻里关系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想换房的需求。

  这几位神人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说服,让每个环节上的家庭都让步一点点,不但解决了各家的换房的需求,还把交换过程中那些让步出来的“一点点”综合起来,落入自己的手中。

  张宏城效仿后贤,提前在七十年代初期干起了这种“买卖”。

  如今私人换房是不被允许的,但单位和单位之间却能“协调”。

  张宏城拉的这条单位换房链涉及到了三十二个单位......。

  为了换到更合乎单位急需的房源,每家单位都多少做了一点让步。

  各单位办公室不太相信本地人的鬼话,但热心厚道的局外人张宏城却很得大家的信任。

  电线厂位于厂区五公里外的两排老平房吃亏一点换出去,“借到”距离电线厂不远的印刷厂的老宿舍的半个单元。

  电线厂的部分职工好几天都乐得睡不着。

  印刷厂也吃亏一点,换来公安局的一个小四合院当退休职工养老院。

  厂领导立即开会表扬了办公室。

  公安局的职工住的散,也吃一点亏,换来了七八间零散但靠近公安局的房间。

  局里打报告要房的差点互相怼起来。

  但局里很坚定,只有加入夜间巡逻和紧急分队的职工才能分配这些靠近局里的房子。

  这些零散的房子是“借”自附近的几家小单位。

  而这些小单位也都吃了一点亏,咬牙拿出两套单间来换了在食品厂周围临街的房子。

  因为这里可以改成门市部。

  没人知道到了这个环节时,张宏城的手里已经落下了一套小小的单间。

首节 上一节 223/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