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234节
三班的同学没有一个级别比他低的。
张宏城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认真的拿出笔记本和笔。
学习资料是刻板油印的,上手就是一团黑。
十多个同学看张宏城的眼神都有些审视。
进修班里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张宏城这回进修之后要转正科,大家早就收到了风。
他们也震惊和好奇于张宏城的年轻。
关于张宏城那满是成绩的履历,没有几个人会真的相信。
只认为这个小同志的背景应该很强。
强到黑省兵团那边甘心给他连续“破例”。
轻视的意味自然在这些的心里诞生,但没人会蠢到主动与人结仇。
张宏城发现十多个同学里,也就四五个略显清高的看自己的目光带着轻蔑。
其余的人,哪怕是年级大自己一轮的,课间见面都是笑呵呵的。
张宏城的小嘴很甜,人设功底不错。
在班里混了才半天,就大概搞清了班里的人员构成。
在这十多个同学里,那四五个抱团显清高的,来自各单位的宣传口,都是出色的笔杆子。
除了其中一个是进修后会被提拔的外,其余的纯是来进修最新政CE的,他们这几个也是学习最认真的那一批。
其余的同学里,确定在进修后会提拔的也只有四个,加上张宏城这个插班生就是五个。
剩下的,是因为要调整到别的系统工作才被选来进修。
例如和张宏城一个宿舍的舍友,黄海平科长。
这位喜欢打官腔的老黄,马上就要从焦化厂转去模具厂,岗位也从工会转到采购。
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明显岗位比之前要好了不少。
张宏城总是一副虚心请教的样子,让不少人慢慢的对他放松了警惕。
尤其是那几个清高的笔杆子的同学。
其他的老油条同学对他表露出来的热心厚道只是将信将疑,但也没人对他感到反感。
如果说其他同学之间还存在一点竞争关系的话,那来自黑省兵团的借读生与他们一点利害关联都没有,自然可以放心的交往。
张宏城没有小看任何人,包括他那个看似只会打官腔的室友。
在进修期间,学校会客室一直没断过人。
其中就有好几个来找黄海平办事的。
张宏城刚好有一次在会客室见简勇,正好听到了黄海平和人说话。
他也是第一次学到原来打官腔也能办实事,而且需要的时候还能拐弯,委婉的把事推的一干二净。
经验值+100。
张宏城以为自己的进修生涯会平平无奇的度过。
但在他插班后的第四天,一帮女职工气势汹汹的堵住了进修班的大门。
本来张宏城和几个同学都靠在窗户边准备吃瓜。
谁知这瓜竟然是张宏城同桌的。
张宏城的同桌姓廖,三十五岁,大了他一轮还多。
廖远峰厂长是班上最低调的人之一。
概因他这次进修是为了调去旁的单位——冷衙门。
一帮大妈在门口大吵大闹,加上身边信息灵通人士太多,张宏城很快搞清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的同桌老廖是利峰街道工厂的厂长。
利峰厂的成立要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
当初街道组织居民妇女给前线缝鞋底、做衣裳,因为贡献突出,所以在战事平息后,利峰厂宣告成立。
其实就是个手工缝制物品的小车间。
后来根据街道的需求,利峰厂又招收街道剩余劳动力成立了染布车间、蜡烛车间、火柴车间和打铁车间。
完全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四不像街道企业。
利峰厂最出名的当属他们的打铁车间——他们车间生产的小煤炉质量好、又省煤,畅销整个沪上地区。
无论是煤炉、蜡烛和火柴都是这个年代居民的必需品,所以利峰厂的效益和划拨计划从来都是满满的。
但说起历史最悠久、最光荣的还是当属手工缝纫车间。
大约在两年前,利峰厂的手工缝纫车间得到上头的投资,增添了三十五台缝纫机,开始承接一些市级的服装生产计划。
本来车间的发展大有可为,可惜的是利峰厂遇到了所有企业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因为人情面子和管理不善,小小的街道企业里的职工越来越多。
街道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在厂里上班。
例如服装车间,一共才三十五台缝纫机,但正式缝纫工就有八十多个,临时工五十多人。
仅仅是在利峰厂食堂挂名的职工就有近三十人。
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是双倍配置。
小集体企业就是这样,在招工环节存在太多的漏洞。
只要领导拉不下脸,下头弄进来的亲戚朋友是一批又一批。
廖远峰是当地街道出来的,从父母一辈开始,在街道上的亲戚朋友就有一大堆,偏偏他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
利峰厂的效益一跌再跌,管理也越发人浮于事,廖远峰没有从内部整顿下手,而是选择了开源。
他盯上了一笔划拨计划。
这是为广交会生产出口服饰的一个计划单子。
廖远峰几乎把自己一辈子能用上的人情和关系都用上,这才拿到了这批服装生产计划的一部分。
加工一万三千套衬衫的袖子,并负责最后一道缝纫组装工序。
廖远峰算过,涉及出口品的划拨款是最划算的。
他把人家厂里明明能随手做的缝袖子工序给生抢了过去。
而且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厂家,货物会从利峰厂直接发往南方,他打的就是名利双收的主意。
可惜。
廖老同学小看自己厂里管理的混乱程度。
第207章 二十五万很多么?
当车间里都是自己认识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街坊邻居,加上车间主任、厂长平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质检员们的日子过的不要太轻松。
缝纫车间负责加工这批货物的班组合计有五十多个人,而配备的质检员更是高达十二人,结果做出来的袖子却九成九不合格。
设计室给的图纸从一开始就拿错了,生产和质检竟然丝毫没有发觉。
没奈何,这批做好的衬衫全部拆封返工。
仓库人不少,但干事的却很少。
上万件拆去包装的衬衫随意堆在一起。
仓库里的人想着:反正要连夜加班返工,就这么放着也没关系的。
张宏城觉得,利峰厂这种奇葩单位很少见。
利峰厂的管理混乱与厂里几个头头的放纵和不作为不无关系。
成功的把这个年代的某些弊端放大到了让人无法瞩睹的地步。
食堂的职工和缝纫车间的女工因为分配房子的问题,直接在车间里干架。
当晚整个缝纫车间都在看热闹,返工的事是一点都没干。
张宏城估计加班工资还不能少他们的。
厂里几个头头出面和稀泥,最后决定腾出厂里的一个小库房来给食堂当住房,这才平息了纷争。
可谁也没有料到被分到小仓库的几户食堂职工,生怕厂里到了明天反悔。
他们连夜把小仓库的几个房间都腾了出来。
其中就有染布车间的几十桶布料染色剂。
仓库钥匙就挂在仓管员的休息室,全厂人都知道。
而几个管仓库的早就集体下班打牌去了。
上一篇: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