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234节

  三班的同学没有一个级别比他低的。

  张宏城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认真的拿出笔记本和笔。

  学习资料是刻板油印的,上手就是一团黑。

  十多个同学看张宏城的眼神都有些审视。

  进修班里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张宏城这回进修之后要转正科,大家早就收到了风。

  他们也震惊和好奇于张宏城的年轻。

  关于张宏城那满是成绩的履历,没有几个人会真的相信。

  只认为这个小同志的背景应该很强。

  强到黑省兵团那边甘心给他连续“破例”。

  轻视的意味自然在这些的心里诞生,但没人会蠢到主动与人结仇。

  张宏城发现十多个同学里,也就四五个略显清高的看自己的目光带着轻蔑。

  其余的人,哪怕是年级大自己一轮的,课间见面都是笑呵呵的。

  张宏城的小嘴很甜,人设功底不错。

  在班里混了才半天,就大概搞清了班里的人员构成。

  在这十多个同学里,那四五个抱团显清高的,来自各单位的宣传口,都是出色的笔杆子。

  除了其中一个是进修后会被提拔的外,其余的纯是来进修最新政CE的,他们这几个也是学习最认真的那一批。

  其余的同学里,确定在进修后会提拔的也只有四个,加上张宏城这个插班生就是五个。

  剩下的,是因为要调整到别的系统工作才被选来进修。

  例如和张宏城一个宿舍的舍友,黄海平科长。

  这位喜欢打官腔的老黄,马上就要从焦化厂转去模具厂,岗位也从工会转到采购。

  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明显岗位比之前要好了不少。

  张宏城总是一副虚心请教的样子,让不少人慢慢的对他放松了警惕。

  尤其是那几个清高的笔杆子的同学。

  其他的老油条同学对他表露出来的热心厚道只是将信将疑,但也没人对他感到反感。

  如果说其他同学之间还存在一点竞争关系的话,那来自黑省兵团的借读生与他们一点利害关联都没有,自然可以放心的交往。

  张宏城没有小看任何人,包括他那个看似只会打官腔的室友。

  在进修期间,学校会客室一直没断过人。

  其中就有好几个来找黄海平办事的。

  张宏城刚好有一次在会客室见简勇,正好听到了黄海平和人说话。

  他也是第一次学到原来打官腔也能办实事,而且需要的时候还能拐弯,委婉的把事推的一干二净。

  经验值+100。

  张宏城以为自己的进修生涯会平平无奇的度过。

  但在他插班后的第四天,一帮女职工气势汹汹的堵住了进修班的大门。

  本来张宏城和几个同学都靠在窗户边准备吃瓜。

  谁知这瓜竟然是张宏城同桌的。

  张宏城的同桌姓廖,三十五岁,大了他一轮还多。

  廖远峰厂长是班上最低调的人之一。

  概因他这次进修是为了调去旁的单位——冷衙门。

  一帮大妈在门口大吵大闹,加上身边信息灵通人士太多,张宏城很快搞清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的同桌老廖是利峰街道工厂的厂长。

  利峰厂的成立要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

  当初街道组织居民妇女给前线缝鞋底、做衣裳,因为贡献突出,所以在战事平息后,利峰厂宣告成立。

  其实就是个手工缝制物品的小车间。

  后来根据街道的需求,利峰厂又招收街道剩余劳动力成立了染布车间、蜡烛车间、火柴车间和打铁车间。

  完全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四不像街道企业。

  利峰厂最出名的当属他们的打铁车间——他们车间生产的小煤炉质量好、又省煤,畅销整个沪上地区。

  无论是煤炉、蜡烛和火柴都是这个年代居民的必需品,所以利峰厂的效益和划拨计划从来都是满满的。

  但说起历史最悠久、最光荣的还是当属手工缝纫车间。

  大约在两年前,利峰厂的手工缝纫车间得到上头的投资,增添了三十五台缝纫机,开始承接一些市级的服装生产计划。

  本来车间的发展大有可为,可惜的是利峰厂遇到了所有企业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因为人情面子和管理不善,小小的街道企业里的职工越来越多。

  街道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在厂里上班。

  例如服装车间,一共才三十五台缝纫机,但正式缝纫工就有八十多个,临时工五十多人。

  仅仅是在利峰厂食堂挂名的职工就有近三十人。

  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是双倍配置。

  小集体企业就是这样,在招工环节存在太多的漏洞。

  只要领导拉不下脸,下头弄进来的亲戚朋友是一批又一批。

  廖远峰是当地街道出来的,从父母一辈开始,在街道上的亲戚朋友就有一大堆,偏偏他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

  利峰厂的效益一跌再跌,管理也越发人浮于事,廖远峰没有从内部整顿下手,而是选择了开源。

  他盯上了一笔划拨计划。

  这是为广交会生产出口服饰的一个计划单子。

  廖远峰几乎把自己一辈子能用上的人情和关系都用上,这才拿到了这批服装生产计划的一部分。

  加工一万三千套衬衫的袖子,并负责最后一道缝纫组装工序。

  廖远峰算过,涉及出口品的划拨款是最划算的。

  他把人家厂里明明能随手做的缝袖子工序给生抢了过去。

  而且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厂家,货物会从利峰厂直接发往南方,他打的就是名利双收的主意。

  可惜。

  廖老同学小看自己厂里管理的混乱程度。

第207章 二十五万很多么?

  当车间里都是自己认识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街坊邻居,加上车间主任、厂长平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质检员们的日子过的不要太轻松。

  缝纫车间负责加工这批货物的班组合计有五十多个人,而配备的质检员更是高达十二人,结果做出来的袖子却九成九不合格。

  设计室给的图纸从一开始就拿错了,生产和质检竟然丝毫没有发觉。

  没奈何,这批做好的衬衫全部拆封返工。

  仓库人不少,但干事的却很少。

  上万件拆去包装的衬衫随意堆在一起。

  仓库里的人想着:反正要连夜加班返工,就这么放着也没关系的。

  张宏城觉得,利峰厂这种奇葩单位很少见。

  利峰厂的管理混乱与厂里几个头头的放纵和不作为不无关系。

  成功的把这个年代的某些弊端放大到了让人无法瞩睹的地步。

  食堂的职工和缝纫车间的女工因为分配房子的问题,直接在车间里干架。

  当晚整个缝纫车间都在看热闹,返工的事是一点都没干。

  张宏城估计加班工资还不能少他们的。

  厂里几个头头出面和稀泥,最后决定腾出厂里的一个小库房来给食堂当住房,这才平息了纷争。

  可谁也没有料到被分到小仓库的几户食堂职工,生怕厂里到了明天反悔。

  他们连夜把小仓库的几个房间都腾了出来。

  其中就有染布车间的几十桶布料染色剂。

  仓库钥匙就挂在仓管员的休息室,全厂人都知道。

  而几个管仓库的早就集体下班打牌去了。

首节 上一节 234/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