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95节

  “老二,票是你负责去印的......,说啊!”

  佟全善支支吾吾的:“我就多印了二十多张......,肯定是有人偷偷也多印了......。”

  “ND,叫你找正规单位去印,你到底找的谁?”

  “哥,不是你说找那谁私下去车间帮忙印的么?要不然走正规渠道,咱们的票是要记档的,那可是要签发回执的。”

  佟全良恨得牙痒痒,他倒是没怀疑知青们和张宏城,只以为自己是被某个熟人摆了一道。

  “爹,那村民手里的那些票咋办?”

  “凉拌!让他们都马上退回来,要是被那个姓张的发现,事情可就大条了!一共才四十三张票,结果查出近百张来,是你死还是我死?”

  “哥,咱不能就这么算了!”

  “算了?呵呵,你去告诉老范,今年开春仓库内里的麦种一粒都不准给知青点!”

  “那要是上头问呢?”

  “问?呵呵呵呵,那就让老范把那些陈谷子给他们。一帮城里娃娃,认得什么是种子什么是粮食么?!”

  “劳资就不信还拿捏不住你个小家伙?!”

第82章 迟早都是老子的

  *解封还要几天*。

  湿地内的气候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有些不同。

  这里入春之后的气候比外界更冷一些。

  最显著的特点是风大。

  人站在地里,被风吹得有些站不住脚。

  已经是四月中的时分,大拿湿地内的景色是十里一重天,入口处白鹭回旋、绿荫满眼、小河流水,湿地深处却依旧暗藏冰雪。

  所以湿地内的耕地选择在一处有林木围着的平地上。

  这里是冰雪和绿色的交汇处,除了春天开地的时候有些累,对于麦子的长势还是挺有利的。

  “唯一不好的是夏天,”王凤志一边挥舞着锄头一边在同张宏城讲话,“这里的夏天太热,而且短促,旱的地方能旱死,涝的地方能涝死。”

  他指着远方一片已经没人打理的田地说。

  “部队撤走之前,我问过他们,咱们这片洲岛需要防涝,麦子可不能泡在水里。”

  “每年因为泡水和炎热,麦子的收成总是不太好,哎,这鬼地方!”

  张宏城也放下锄头,死劲的捶了捶腰。

  干农活真特么累!

  几天下来,他发现自己的两个膀子和腰都快废了。

  手上的血泡是天天要挑。

  “说起来,东北也是可以种水稻的,”他抓起脚边的水壶大大的灌了一口,“你们就没考虑过?”

  王凤志摇摇头:“猫冬的时候大家也讨论过,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吃稻米,但却没人懂怎么种稻米,旗口村和黑岭子村的人也不懂。”

  “加上当时的队长不管事,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说到这里王凤志忽然发起愁来。

  “队长,昨天小莫几个去队部领麦种,结果那边说麦种不够,队部准备向公社申请,让我们等消息,会不会......出事?”

  张宏城对着远方的几个知青挥挥手,大喊一声:“开始吧。”

  几个知青利落的挖开渠道,洲岛旁边水泽里的水缓缓的流入了知青点的这片田地。

  张宏城笑着对周边几个知青说:“红旗屯成立的时间是在入冬的时候,有些人完全可以说没有留下我们知青点需要的麦种。”

  “申请肯定是会申请的,但发到我们手里的会是什么,那就说不好了。”

  王凤志不可置信的抬头看着张宏城。

  “他们不会敢在生产上动手脚吧?”

  张宏城呵呵一声。

  “我们中间有人认识麦种和粮食的区别么?”

  “就是欺负我们是一群没下过地的,到最后出了问题,公社是怀疑我们这群五谷不分的,还是怀疑队部?”

  于楷的回忆录里写的很清楚。

  公社最后的论断是知青点的知青自己弄混了粮食和种子,把种子粮给吃了。

  要不是忽如其来的那场造化,知青点的人还不知会憋屈成什么样子。

  张宏城看着脚下流过的水流,信心满满的说道:“我上次给良种场简副场长捎的信,就是申请配合良种场的新稻种推广实验。”

  “咱们不种麦子,咱们就种稻子!”

  “良种场四处推广他们新研发出来的四号稻种,可东北这块种稻子的到底是少数,各个生产队都不愿意。”

  “正好,咱们知青点这一百亩地不是容易上涝吗,就种他们的四号稻。”

  “稻种不用钱,技术方面也有技术员帮扶,只要秋收后还给人家足够的稻种就行。”

  有人忧心的问:“要是队部不同意......,毕竟生产这块归大队长管。”

  张宏城呵呵一笑,对于这点他早就想好了。

  “别堵上,多放水进来!把田地好好泡上几天。”

  张宏城把缺了口的锄头交给于楷,嘴里念叨着一定要找队部申请几把好锄头来的话,起身领着王凤志往部队留下的那片田地走去。

  原来驻军留下的田地足有四百多亩,分散在五个大小洲岛上。

  虽然张宏城看不出麦田与稻田的区别,但是胖子告诉过他。

  在八十年代,这里可是极为出色的稻田。

  直到这里成立自然保护区,田地才从这片湿地中消失。

  王凤志看着张宏城的脸色,忽然心里冒出一个念头。

  “队长,你该不会是看上部队的这些地了吧?”

  “嘿嘿嘿嘿。”

  张宏城笑而不答。

  包括部队留下的那片营房,迟早都是老子的。

  地里又泡了两天水,一辆良种场的拖拉机开到了知青点。

  简副场长带着几个技术员亲自过来教大家种水稻。

  良种场正副场长都非常重视这件事。

  四号稻种已经研发出来一年,但是良种场的内部种植结果上头不是很认可,就需要推广到生产队来验证。

  可这帮东北老爷们倔起来能把人急死。

  国营农场那边还好说,肯出几百亩地给他们推广,但中间的手续和扯皮的事太多了。

  轮到生产队,几乎都是摇头。

  胆子再大的队干部都变成了老鼠胆子。

  水稻东北确实能种,可风险太大了。

  趁着良种场的技术员教知青们种水稻的这几天,张宏城跑去队部找佟全良申请换一批农具。

  就知青点的那些破铜烂铁,也不知是佟全良当初从哪里找来的。

  佟全良自然是一推二五六,就连管仓库的范跃民也拍着胸脯说仓库里确实没有多余的农具。

  最后张宏城只拿到了一张队部开具的证明条子。

  看着张宏城似乎有些丧气地走出队部,佟全良的老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可他并不知道张宏城要的就是这张条子。

  张宏城转身拿着条子去了公社。

  他也没麻烦公社给自己解决农具的问题,而是让公社给自己开一张条子,自己去县里解决。

  对于张宏城这个要求,公社自然是满口答应。

  张宏城拿到条子开开心心的长途跋涉跑到县里。

  他第一步去了人bao处。

  拍照办证、领手枪和手铐——治安特派员的专用物品。

  小手枪拿在手里确实很威风,但张宏城的心思全放在口袋里的两张条子上。

  散了半包烟,他轻松的摸到县里对口办公室里。

  他甚至都没麻烦办公室里的领导,靠着两张条子和两包大生产,成功拿到了一张含糊不清的批复。

首节 上一节 95/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