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82节
那个画面虽然是发生在未来,但他却丝毫不感到陌生,在几年前他曾经在电影院里亲眼看到过。
那是《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
【未来视界】呈现的是他以后会拍摄这部电影的现场画面!
这一发现让洛珞愣在了当场。
这个电影曾经一度被誉为国产科幻之光,也是他重生这一世几乎必定会拍的一个作品,这点毫无疑问。
没有谁能拒绝《流浪地球》那宏大的末日世界,更没有哪个导演和演员能拒绝亲自把他呈现出来。
但……为什么会是在【未来视界】了?
这是洛珞最大的疑问。
过往的两次经验,无不告诉了他【未来视界】的重要性,两次都会在他在决定或者思索某件事的时候,给他一道关键的指引。
【未来视界(被动)无等级:在宿主某些关键抉择时刻,可能触发技能效果,在视网膜上闪过未来的碎片化画面,但无法预判完整事件链条。】
这甚至是写在技能的官方介绍里面的东西。
所以……他刚才的关键抉择和思考内容?
当然是拍什么电影,以及……
“卧槽!”
洛珞不禁惊呼出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似乎不用纠结了,下一部电影就拍《流浪地球》了!
第320章 擦肩而过的诺贝尔物理奖
“刘培强,左臂回收15度。”
洛珞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平静无波。
监视器分屏上,左侧是航天服的动态图,中间是演员走位轨迹,右侧显示着道具的模拟数据。
“韩朵朵,注意看操作台报警灯的眼神!”
洛珞两头看着却依旧能轻易兼顾:
“恐惧里要带一点不服输的倔,那是地下城新生代的底色。”
刘艺菲穿着臃肿的防护服,蜷缩在道具“矿用运载车”狭窄的驾驶舱里,朝着镜头方向重重点头,呼吸在冰冷的氧气面罩上凝出转瞬即逝的白雾。
道具组长老王隔着玻璃观察她手部位置,低声嘱咐助手:
“低温手套食指关节的金属片再加厚0.3毫米——洛导说过,实操时那里最容易磨损。”
《流浪地球》剧组的拍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秉承着对于能触发任务的严谨,剧组的一切都严格的按照他在【未来视界】中看到的画面布置,只要是他在画面里看到的东西,都容不得半点差错,生怕因为一点道具或者布景的问题,直接导致任务触发失败,或者任务内容变更。
突然,刺耳的嗡鸣声划破片场沉闷的机械运转音。
是温岚的手机在震动,不是短信,是疯狂的来电轰炸。
温岚皱紧眉头,走到角落接通,刚听了几句,脸色骤变。
她快步走到洛珞身边,低声道:
“洛总,诺奖公布了。”
洛珞的目光依旧胶着在刘艺菲细微的表情变化上,过了两秒才淡淡“嗯”了一声,示意她继续说。
早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包括布尔甘在内的数个具备诺奖推荐资格的数学物理学家,将洛珞的名字推荐到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名单里。
至于理由——毫无疑问,自然是N-S方程解的存在且光滑的证明。
作为数学界和物理界共同的皇冠,N-S方程在物理界的影响同样深远,尤其是对于流体力学方面。
毕竟湍流本质上是N-S方程的解在特定条件下的数学表现,而非脱离方程的经验现象。
洛珞的证明将终结长达一个世纪的“湍流是否可精确描述”的争论,并为构建统一湍流理论提供基石。
例如,科尔的莫果洛夫的K41理论,可能从假设升级为可严格推导的结论。
验证现有简化模型的数学合理性,如雷诺数高低下的近似有效性;
推动发展高精度计算流体力学算法,尤其在奇点处理,如激波、涡旋塌缩时更可靠。
提升长期气候模拟精度,减少对参数化模型的依赖;
航空航天:优化超音速飞行器气动设计,降低风洞试验成本7;
甚至精准预测等离子体湍流,加速可控核聚变的反应堆设计。
其在物理界应用领域的影响深远,丝毫不次于它在数学界的千禧难题至高地位。
这一证明按理来说注定要锁定一枚诺贝尔物理奖的,但洛珞从被提名开始到现在,却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一事情,甚至连结果都是此刻被温岚告知的。
温岚的声音压得更低,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火气: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你无关,外面……已经炸锅了!”
闻言,洛珞没有丝毫的反应,整个人古井无波,因为这一结果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因为,目前他的那篇论文还停留在arXiv预印本的形式,以供整个数学界探讨和参考,至于《数学年刊》上……呵呵,至今还没过稿登刊。
以至于数学界不少人在第一时间参考洛珞证明过程,衍生出的一些理论和研究,统统一样卡在了那里。
得不到证明不说,连引用都做不到,毕竟还没有正式论文登刊。
是的,即便距离那场报告会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但数学界至今还没有承认洛珞这一学术成果。
洛珞的证明过于“现场”,而且丝毫没有给数学界的反应时间,上一秒所有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他正在“锻造武器”的过程中,下一秒他就宣布证明完成了,谁能这么轻易的接受?
震撼是真切的,逻辑链条在现场看来是自洽且闪耀着穿透性的智慧。
但,这终究是横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调和分析乃至拓扑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裂缝,都足以让整座宏伟的证明大厦倾颓。
这一年来各大数学论坛的专项讨论区、顶尖大学的理论物理和数学系走廊、以及各种闭门研讨会上,充满了激烈的声音:
“(delta_B)-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
“洛的拓扑切割路径简洁得令人不安,如何在三维流体极度复杂的动态涡丝结构中,保证这样的刚性分解不引入微小测度误差?尤其在多重涡丝紧密缠绕的极值点,任何微观的拓扑扰动都可能在后期被(mathcal{E})算子放大,最终动摇整个核心不等式的根基。”
某位数学教授要求洛珞提供该引理的详细构造过程及严格误差分析,邮件发往洛珞公开的学术邮箱和《数学年刊》编辑部。
数周过去,石沉大海。
当时的洛珞正在“尘埃之怒”研发的关键阶段。
关于黏性能量的堤坝: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年轻天才 Y. Perrin撰写了一篇长达 20页的技术报告,矛头直指洛珞引入的双曲嵌入模(mathcal{D})的可行性以及在非线性项(u cdot nabla u)的临界尺度能量转移控制上可能存在的“隐蔽逃逸通道”。
他反复模拟了洛珞板书中的关键演化方程推导路径,声称在某一步关于时间积分上界与控制项范数匹配时,“似乎存在一个未被充分讨论的、在特定奇点邻域内收敛速度的潜在瓶颈”。
他在个人博客上公开了推导过程,引发小范围热议,并@了陶哲轩和斯梅尔寻求意见。
关于调和与几何的接口缝合:
“那个(mathcal{C}{int})项的范数控制,真的被(mathcal{E}(mu_e,omega otimes omega))项彻底驯服了吗?”
这几乎是所有持审慎态度的数学家心中的终极叩问。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一个小型讨论班上,几位教授对洛珞最终不等式进行了反向工程推演,试图寻找一个极端的、人工构造的反例流体状态,看这个不等式是否在所有极端几何构型下都牢不可破。
他们虽然没有找到确凿的反例,但总觉得在某些高度扭曲的涡管折叠拉伸场景中,右侧的约束“可能显得稍许宽松”。
对于数学界的问题,洛珞倒并非完全无视这么不负责任,只是他的回应方式,高效得近乎粗暴,且绝不拖泥带水。
他贴上了一段简洁但核心的补充证明草稿,利用紧致流形嵌入理论和Sobolev空间中的微分离散化技巧,展示了在预设的奇点邻域内几何结构离散化的鲁棒性,指出其误差在(mathcal{E})算子的框架下已被设计为被更高阶的能量耗散自然吸收,不会传递至核心不等式。
结尾附上一个指向 arXiv某篇相关拓扑不变性论文的链接。
对 Perrin的收敛瓶颈问题,他画了一个简图,标出了在演化方程中时间积分与控制项范数的关键耦合点,用两个不等式符号明确指出了 Perrin忽略的一项由黏性耗散提供的阻尼效应如何恰好弥合了那个潜在的“逃逸通道”。
他甚至注明:“参考 2.6.4节标准估计。”
仿佛对方书架上就放着这本“洛氏秘籍”。
对 IAS关于接口缝合强度的“感觉性担忧”,他只写了一句话:
“极端构型下的鲁棒性分析,已在技术附录 B中处理,该附录已更新至 arXiv版本。”
某个无人留意的深夜,上传了一份不到五页、充斥着复杂不等式的附录 B到预印本存档服务器。
这次“集中轰炸式”回复后,质疑的声浪骤然降温了许多。
洛珞用行动证明:他不是没能力回答,他只是没时间跟每个人慢慢拉锯。
而就在前两天他再次集中地回答了数学界第五次疑问后,质疑的声音终于变得几停歇,尤其是公开的、大规模的攻击几乎消失。
只是……论文依旧没有过稿。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才会有鬼了,真当评审委员会这么不负责任的嘛。
第321章 姗姗来迟的过稿登刊
与此同时,摄影棚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场务刚搬开警戒锥准备放行道具车,远处公路忽然涌来十数辆媒体车,长焦镜头如密林般架起。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