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315节
脉冲点火,激光点火也是一样,方法都摆在那里,但……就是点不着你能怪谁。
所以需要保密的只是后续的实验,尤其是通过验证的材料,那才是保密的重中之重。
洛珞手持着激光点,精准地锁定在构造图中第一壁的位置。
“王启明教授。”
洛珞的目光投向这位材料抗辐照领域的权威,王启明立刻挺直脊背,眼神如鹰隼般专注。
“第一步,搭建极限辐照材料验证平台。”
洛珞的指令简洁而具体:
“目标:模拟聚变堆芯的极端环境——高能中子通量、瞬态高温冲击、强应力应变循环。”
他的手指划过一串冰冷的参数:
中子辐照源强度需达到设计值X10倍以上;
温度冲击范围覆盖常温至预设最高点,循环次数Y万次;
结合液态LiPb浸润状态下的实时在线性能监测;
目标——验证方案的‘多层仿生结构’理念是否能在现实辐照下维持界面稳定,达到方案预设的孔隙率指标,并在临界曲线图划定的安全窗内运行!
洛珞的语速放缓:
“方案中对材料微观行为作了大胆推演,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您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建造出能进行这些地狱级测试的高通量辐照装置,拿出数据,为下一步蜂巢成型定下界限。”
王启明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
“我明白了!”
他快速在方案分册上划下关键要点。
激光点移向回路图,环绕着核心反应区:
“周建军教授。”
洛珞看向流体力学大师。,周建军的眼睛早已锁定在流型拓扑图上,此刻更是光芒大盛。
他点向那份精妙绝伦的拓扑关联图谱:
“方案预判了它在‘8特斯拉强场’与‘3米/秒高流速’组合下可能的MHD湍流漩涡和撕裂,您需要搭建‘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
部署清晰下达:
设计并建造具备8T背景磁场生成能力的环形实验装置主体;
回路需采用真实LiPb共晶合金作为工作介质;
重点监测:高流速状态下的流型稳定性、压降特性、传热效率;
必须验证:拓扑图中预测的“流速-场强-流型稳定区”窗口在实际运行中是否存在?能否通过动态反馈机制抑制方案指出的TM不稳定性爆发?
目标:证明这套“三合一”系统能在方案预设的高参数下稳定运行,并为反应堆的闭环控制提供设计依据!
周建军闻言用力点头:
“洛总师放心,我肯定做出来。”
光点聚焦到一组紧凑、结构精密的线圈示意图上。
……
一样样的任务被清晰的分解开来。
如果是在方案讲解之前,恐怕至少三分之二的人,都会对洛珞的布置嗤之以鼻。
但现在,凡是被点到名字的,无不诚恳认真的接下了任务。
部署完毕,洛珞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
“诸位同仁”
他的声音带着恢弘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心:
“极端辐照材料验证平台、强磁场液态金属回路、紧凑型高温超导磁体系统、高功率多路激光阵列——这四个模块验证平台,是我们通向聚变之火的阶梯!”
“时间不等人,客套和勉励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一定要全力完成!”
洛珞最后的话语斩钉截铁,动员的话他不会讲,相比于喊口号,他还是更倾向于实干。
聚变之火能否在两年半内成功点燃,他能否拿到那个宝贵的勋章,就看他们的了。
第346章 打仗先分钱
代号“星火”的指挥中心,环形主屏幕如同科幻大片里呈现的一般,实时流淌着位于合肥、绵阳、成都、上海四个核心验证平台的数据流。
距离夸父工程正式启动已过去一个月。
洛珞站在指挥台前,深蓝色工装映着屏幕的荧光。
令他自己都有些意外的是,相比在“尘埃之怒”项目里那样辛苦的透支,此刻的他竟感受到一种……诡异的从容。
指挥台上,全息投影展示着工程整体架构树状图。
材料、磁流体、超导磁体、激光点火四个核心验证模块如同稳固的基石,闪烁着代表“推进中”的柔和绿光。
连接各模块的数据流线实时跳动着各项关键参数。
项目的推进速度远超洛珞乐观的预期。
魏晓峰将一份刚汇总的电子简报递上:
“洛总,各组本周简报。”
魏晓峰,华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神光-Ⅲ主机装置总设计师主导完成国内首台百钛瓦级超短超强脉冲激光系统的研制。
在激光驱动器总体设计、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领域有20余年积累,主持完成多代激光装置升级,具备大型装置集成与跨单位协作经验。
在洛珞第一次核心方案讲解会议后不久正式加入,时任夸父工程副总师。
对于这位副总师到来的情况,洛珞是心知肚明。
总归不可能是上面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那么对方主要负责的就是统筹方面了。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神光-III主机装置总设计师的光环和领导大型装置集成的丰富经验,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久经工程考验的稳重。
洛珞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魏晓峰的情形,那是在夸父工程总师团队的小范围技术协调会上。
魏晓峰年逾五旬,鬓角已染霜色,但目光锐利如鹰,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他没有对洛珞的年轻表现出一丝质疑——似乎之前那次核心会议足以打消所有疑虑——而是直接拿出一个厚厚的皮质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关于激光点火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接口的具体疑问和技术风险预判。
“洛总师”
魏晓峰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丝川渝口音:
“您方案里激光脉冲序列与磁约束毫秒级协同的构想确实是神来之笔,但落实到工程上,从光电开关的响应速度到储能单元对瞬时功率尖峰的承受能力,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我这边列出了十七个关键风险点,需要和磁体组、控制组开专项讨论会。”
洛珞看着那份详尽的风险清单,很是开心。
他需要的正是这样能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程路径、并且能未雨绸缪堵住潜在漏洞的搭档。
魏晓峰的存在,像一根精密的轴承,稳稳地嵌入了夸父这台高速运转的引擎核心,分担了他作为总设计师在具体技术实现和工程管理上的巨大压力。
材料组的王启明、磁流体的周建军、超导磁体的李卫国、激光点火的陈光华,再加上新加入并担任副总设计师的魏晓峰……这支由国内各领域顶尖大脑组成的队伍,展现了令人咋舌的效率和执行力。
结果就是,他居然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清闲”。
原本他出去旅行一个月,彻底放松心情,想着休息充分了,回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结果……这工作量一点不比旅游逛街来的大。
有了魏晓峰这位经验丰富的副总师在技术管理和协调上分担重任,加上各攻关组负责人均是久经沙场的行业领袖,洛珞在项目启动初期的主要角色,反而从救火队长变成了战略规划者和决策仲裁者。
大多数时候,各组都在按他提供的核心逻辑图和参数窗口全力推进自己的验证平台建设。
只有遇到实在绕不过的技术鸿沟,或是需要在几个关键临界点做出关乎方向的大取舍时,负责人才会带着厚厚的报告和纠结的神情找到他办公室。
比如,材料组的王启明曾拿着高温辐照下SiC蜂巢基板第一批次测试数据来找他:
“洛总,孔隙率提升到48%后就卡住了,界面改性剂在累积辐照下的稳定性远低于方案预期,您看这临界曲线图……我们是按风险大的方向赌新配方,还是暂时下调孔隙率目标?”
洛珞审视数据、评估方案预设的“韧性窗口”是否被触及,最终拍板:
“按计划执行新型界面剂合成路径II,孔隙率目标不动,但同步启动结构增强微方案备案,报告交给魏总审一下工程可行性。”
又如,魏晓峰在组织激光点火与磁体协同调试时遇到了光路同步精度的瓶颈,他带着详细的仿真结果和实物测试报告找到洛珞:
“洛总,毫秒级序列第七号脉冲与控制信号间存在≥0.5微秒的基准抖动,超出方案预设的‘误差容限窗’下限,是投入资源攻关超精同步控制模块,还是微调协同时序,牺牲部分能量密度换取稳定?”
洛珞需要洞悉这微小偏差对整体点火窗口的关键影响,并与魏晓峰共同评估不同选择的代价与风险,最终决策。
这些无疑是关键挑战,但频率远低于洛珞的预期。
魏晓峰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将激光组内部以及与各组的接口协调得井井有条,其他几位负责人也展现出极强的自主攻关能力。
洛珞不再需要像在“尘埃之怒”时那样,深入到每个细节去推导、去手把手地引导——那个领域对他完全是陌生的,而聚变工程的核心物理蓝图本身就源自于他,理解起来自然顺畅得多。
于是,在大部分“技术性烦恼”被顶尖团队化解后,洛珞很快发现自己肩头最沉的那副担子,悄然变成了发钱——精确地说,是国家拨付给夸父工程的首批专项经费:
一百亿人民币。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