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327节
他看到那些“清高”、“风骨”、“偶像”的字眼,微微摇了摇头。
他知道克雷研究所的困惑,也理解民众的热情或不解,但这些情绪并不能对他造成丝毫的干扰。
对现在的他而言,时间才是真正的货币。
于公,越快打造出示范堆,甚至是商用的聚变堆,对于国家的电力、能源、乃至世界局势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于私,只有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点燃聚变之火,他才能拿到首个传说级任务的奖励,他肯定要拼上一把。
至于那些在网络上喧嚣的“海啸”,于他,不过是寂静深海表面掠过的微风,带不起核心处一丝一毫的波澜。
他将简报随手还给秦浩,迈步走向下一个实验室。
身后的电子闸门无声合拢,将他与外界的滔天巨浪再次隔绝,只有通道尽头,“绝密”的红色指示灯恒久而醒目地亮着。
第353章 夸父工程首遇难题
外界的喧嚣没有给洛珞造成哪怕一丁点的影响。
早已感受过近二十年后网络舆论厉害的他,对现在这所谓的“热点”完全不感冒,即便网上目前是对他一边倒的支持。
但他太清楚网友的习惯了……如果真的信以为真,那用不了多久,就是他被这股风反噬的时候。
……虽然所谓的反噬,对他来说也谈不上痛痒。
只是人心难测,还是实验室的数据让他感觉更亲和一点,起码数据骗不了人。
只不过……没想到的事,从立项开始一直顺风顺水,即便有些小问题,也很快解决,有些甚至都烦不到他的头上。
顺利的让他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搞不好项目还真的可以在两年之内完成。
当然了,这个想法在他的心里也就是一闪而逝,他可没敢抱着这么积极乐观的态度。
毕竟作为一个影视剧的演员、导演和编剧,他太清楚,这种时候,往往是项目给他迎头痛击的时候了。
事实也果然如此,平静了两个多月的夸父工程,终于是给他搞出了一个大问题。
“星火”指挥中心的环形主屏上,代表成都基地“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的数据流,骤然由代表稳定的青蓝转为刺目的猩红!警报声瞬间撕裂了指挥中心的平静。
“洛总师!周建军教授紧急通讯!”
总师助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洛珞回过头看向加密终端屏幕上那几条狰狞的数据曲线——代表着“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中液态锂铅合金在临界状态下的疯狂脉动:
流速剧烈振荡,温度尖峰陡起,指向基板入口处发生了灾难性的流场撕裂。
那套精心设计的仿生蜂巢基板,此刻承受着超越预期的冲击。
通讯接通,周建军略显疲惫但此刻满是焦虑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
“洛总!大问题!第一回路在目标磁场强度15特斯拉、流速达到设计要求70%时,液态LiPb在仿生蜂巢基板入口处发生了极端不规则流变!”
“磁雷诺数太高了!湍流结构在强洛伦兹力和惯性力耦合下,演变出了全新的、我们未曾捕捉或理解的失稳模态,现有商业软件和我们的经验数据库…都失效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还带着一丝不可置信。
“流体已经甩出预定路径,基板表面温度监测点三处飙升超过阈值,紧急熔断机制已经启动,实验被迫中止!”
投影屏幕上,高速摄影捕捉下的影像令人心惊:
银灰色的锂铅共晶合金在强大的磁场束缚下,本该顺畅地沿着蜂巢结构的微细管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和氚增殖。
但在那个关键的流速与磁强节点上,液态金属却像一头挣脱束缚的野兽,猛烈地撞击着基板内壁,甚至产生了明显的液体“剥离”现象,部分区域直接暴露出来,导致温度失控。
周建军的声音沉重:
“数据分析显示,这是强磁场耦合高流速引发的复杂湍流失稳,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缺乏预测和解析这种极端条件下流体行为的工具。”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苦涩:
“尤其是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和剧烈湍流混合纠缠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行为,理论层面证明了光滑解的存在性,但在超高雷诺数和磁雷诺数叠加的混沌世界里,方程的非线性恶魔露出了獠牙。”
“我们现有的模拟软件无法精确捕捉这种尺度的涡旋演变和能量耗散,实验数据又不足以建立可靠的半经验模型。”
洛珞瞬间眯起了眼睛,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流浪地球》剧本游戏里应对类似问题的“简单”场景——那个超导磁体箍缩场的“应急手动干预闸”控制面板。
在未来的设定里,解决这种问题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操作,只需依据系统提示或“角色本能”,调整几个基础参数,可能是液态金属流速、磁场梯度补偿或者微循环压力,就能轻易地将濒临失控的磁笼和流体重新稳定下来。
因为在那个时代,N-S方程早已成为被彻底驯服、融入工程骨髓的基础工具,相关的理论和实验体系无比成熟,处理这种“小问题”就像拧紧一个松动的螺丝。
但这是2008年的现实!
N-S方程的光滑解存在性,是他自己仅仅在两年前证明的惊天突破,相关论文还在引发全球数学界的激辩和消化,更遑论工程化的应用。
实验流体力学面对这样的极端湍流,如同盲人摸象,理论和计算工具都远远落后于需求。
更关键的是,他手上宝贵的系统积分已经见底,无法再通过【剧本游戏】、【头脑风暴】等道具获得直接的“手感”引导或思维加速。
难题的本质清晰而冷酷:在没有积分、没有成熟计算模型、缺乏足够实验数据的“荒野”中,仅凭他对N-S方程的深层理解以及剧本游戏残留的模糊直觉,如何找到驯服眼前这头“磁流恶魔”的缰绳?
洛珞没有立刻回答。
他对着全息屏上的周建军缓缓点头,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数据链,特别是失稳瞬间前后的所有高速影像、温度、压力、磁场畸变、涡量谱的所有原始数据,以最高优先级发送到我的加密终端,暂时不要再进行高风险边界探索性实验。”
关闭通讯,洛珞没有返回他的总师指挥台,而是走向了“星火”中心深处一间被特殊屏蔽的静默室。
这里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只有冰冷的钛合金墙壁、一张硬木书桌、一面巨大的白板,以及堆积如山的特种演算稿纸。
这是他进行深度纯粹逻辑推演的地方,独属于他一个人的“办公室”。
门在他身后无声合拢。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书写。
笔尖在白板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成了屋子里唯一的背景音。
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
墙壁上迅速爬满了符号的丛林:
惯性项——湍流涡旋产生的根源,混沌的种子。
粘性应力张量——试图平息混乱的粘性之力,但在强磁场和极高雷诺数下,常规的牛顿流体模型显得苍白无力。
洛伦兹力项——磁场的无形之手施加的强大驱动力,却会扭曲流体的形态,引发二次流、甚至磁流体波。
麦克斯韦方程组引入的磁矢势——磁场本身的演化也被流体运动和自身诱导的电流所改变,反馈机制链环环相扣。
LiPb电导率——这不再是一个常数!强磁场和剧烈变化的温度会导致液态金属的电导率高度非线性变化,这意味着洛伦兹力项本身也变得飘忽不定!
LiPb磁导率——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磁导率上,虽然微弱但不可忽视,尤其在高精度边界耦合时。
这就是噩梦般的耦合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系统,是披着电磁外衣的N-S方程群的变形与强化。
每一组耦合项都在相互加强着非线性效应。
现实中计算能力的极限,连稳定运行的边界在哪里都无法准确描绘。
汗水从洛珞的鬓角滑落。
他尝试了多种主流湍流模型的核心思想在强磁场环境下的变体,但很快被方程组的复杂性和相互纠缠的尺度击溃。
他回忆起【剧本游戏】里的细节:
那些调整似乎并不追求“完美解”,而是快速将整个系统推入一个特殊的“动态平衡点”,在那个点上,尽管微观依旧混沌,但宏观参数却能奇迹般地稳定在目标值附近。
关键是什么?
“耗散……能量耗散必须被引导……”
洛珞喃喃自语,笔下的公式疯狂衍变。
他摒弃了完整求解的幻想,转而寻求抓住物理本质的最大公约数。
【剧本游戏】里那个“拓扑参数窗口”的概念一闪而过——那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解,而是一个由关键物理量界定出的“安全运行区域”的相图!
是什么关键变量主导了耗散路径和涡旋破碎的尺度?
磁场的梯度强度?——它决定了洛伦兹力的“撕扯”能力。
局部流体的惯性动能与磁能的相对大小?——谁更强大,动能还是磁能?
液态金属与固体壁面的接触线曲率?——这个看似微小几何特征,在纳米尺度对浸润/去浸润行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热交换效率和材料寿命,而浸润行为又受到磁粘度效应的调控!
笔尖在白板上写的更快,甚至发出了急促有点刺耳的摩擦声。
如果有一个仪器,可以精准的量化一个人的思维频率,那么便可以清晰的发现,洛珞此刻的思维比起三四年前要强了不止一截。
即便是正常情况下的思维频率,也几乎和刚拿到【头脑风暴】并使用的200%的情况相近了。
显然在系统和道具的加持下,洛珞的脑域正在以远超普通人的速度开发着,所以……这一次他想试试,在不依赖道具和积分的情况下,他能做到什么地步。
此刻他的大脑就像一个过热的引擎,以惊人的速度处理着庞杂的信息流:
回忆中的理论证明步骤、论文推导中的关键思路、周建军提供的失败数据点、剧本游戏中那朦胧却指向成功的“感觉”……
稿纸消耗了厚厚一叠,白板上也几近写满。
他尝试着将壁面曲率效应通过一个经过修正的有效磁粘度概念引入方程,并与磁畸变力特征长度和惯性-磁力比形成耦合。
他在三个关键参数的维度空间里艰难地摸索、推演,试图找到稳定流的“孤岛”所在。
然而,困难重重:
上一篇:财富自由:从三十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