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第334节

  朝廷上新党把控了执政权,苏轼这一些旧党官员都被打压。

  好在苏轼调离了京城,这才稍微好一些。

  可哪怕地方稍好,但苏轼却感觉朝廷就像人生一样,很难看得透,摸得明。

  这才有最后一句的感慨,人生看得几清明。

  “哈哈哈,感觉来了,江宁老师一开课,我就十分的有感觉。”

  “啥感觉,高潮了吗?”

  “滚蛋,能不能好好说话。”

  “好好好,我们好好说话。人生看得几清明,看来苏轼头脑一直都很清明啊。”

  “是的,虽然王安石变法用我们现代人来看,应该是好的。可是,在当时的一些人来说,未必就能完全看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好处。或者,哪怕确实有优势,但害处也很多,所以才会遭受到一众大臣反对。这个反对,也不见得就是对于王安石个人有什么看法。或者说,这个反对,也不见得他们就是奸臣。”

  “但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不管你怎么看,变法一但开始,他便像车轮一样,滚滚而动。那些阻碍变法的,都会被打压。所以,旧党在当时都被打压了。”

  听着江宁的介绍,众人亦在公频上不时讨论。

  这种讨论让他们非常愉快。

  虽然苏轼这个人物他们早就知道,历史当中也有介绍。

  可是。

  由江宁讲解的苏轼,却是与他们印像中的完全不同。

  不但完全不同。

  此时的苏轼,他们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让人欢喜。

  “是的,大家说得很对,变法一但推动,那便如滚滚车轮,不可撼动。苏轼虽然自请离京太平了几年,但是,苏轼一直是旧党标志性的带头人物。这个带头,倒不是说当时的苏轼官职有多高。当时的苏轼官职并不高,也没有太多的实权。但因为苏轼创出了百年第一的科考成绩,同时当时仁宗还高度评价苏轼,并将其当成是宰相培养。所以苏轼的名气很大,不但大,而且苏轼时常会弹劾变法。”

  “1079年,在苏轼从徐州调任到湖州时,苏轼在上任的时候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来是例行公事,一般新上任官员到任的时候,都会向皇帝上书谢恩。只是苏轼实在是太过于有才,他写的表很多时候会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情,或者是加入一些个人色彩。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可对于有心人士来说,那就麻烦了。

  为此,新党便从这一篇谢表开始,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又讽刺朝廷……等等。随后,更是搜查苏轼此前写的一系列他们认为是讽刺朝廷的诗作,最终,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朝廷逮捕,受牵连者多达几十人,这一场案子,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说到这里。

  众人却是想起之前墨水所说的苏轼。

  当时墨水所说苏轼,完全是因为他太狂太傲,讽刺朝廷,最终被捕。

  虽然现在苏轼也被捕了。

  但过程却是完全不一样。

  “我算是知道了苏轼为什么会被捕了,这完全是新旧两党之争嘛。”

  “没办法,苏轼太有才了,从他的诗当中就可以知道。新党为了打压旧党,必需将一个带头标杆人物打倒。”

  “按时间上来说,当时王安石已经被罢相了,主持变法的已经不是王安石,而是神宗本人。所以,苏轼反对变法已经不仅仅是反对新党,反对王安石。对于神宗来说,他会觉得苏轼这是反对他神宗。”

  “那完了,这么来看,苏轼再有才也没用了。”

  众人忍不住的叹了一口气。

  在这样的政治之下,这已经不是苏轼狂不狂,傲不傲的问题。

  而是神宗要推行变法,他要扫清一切阻碍的声音。

  “江宁老师,后来呢?”

  众人切急的问道。

  虽然有一些对于历史熟知的。

  或者说。

  这两天,不少人恶补了一些关于苏轼的历史。

  但史料对于苏轼介绍的太少,而且更多的也是恶评。

  至于为什么?

  太多原因了。

  不是生前为恶,死后就会恶评。

  也不是生前为好,死后就能得到好评。

  范仲淹向仁宗为刘太后求情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史官也得按皇家的意思去写史书。

  也正是这一个原因。

  大家对于乌台诗案并没有太多的认知。

  哪怕知道。

  后面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但具体这个过程怎么样,众人也并不是很清楚。

  “乌台诗案影响很大,当时神宗一度想处死苏轼。与之同时,营救苏轼的也有很多。比如旧党的一些元老,如司马光他们。但司马光原本就是旧党的领导,当时的神宗对于司马光他们并不是特别信任。所以这一些旧党元老虽然求情,但并没有多少用。”

  “随后那就是当时的宰相吴充出来为苏轼求请,因为王安石被罢相了,所以吴充当时是为宰相。吴充与王安石交好,他的儿子还娶了王安石的长女。神宗对于吴充也比较信任,他觉得吴充这个人即不偏袒新党,也不为旧党说好话,比较中立,所以就任他为相。吴充说,陛下一直推崇尧舜,不喜曹操。可是曹操都能容下许多质疑他的大臣,为何陛下不能容下苏轼呢?”

  “除了吴充之外,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她闻苏轼才华,亦为苏轼求情。并对神宗说,当年仁宗对嫔妃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两人,就是苏轼两兄弟,你这样杀了他,真的好吗?”

  “还有一位官员,叫做章惇。他其实是新党代表人物,他从地方刚刚回到京城,知道苏轼犯了事之后,第一时间就向神宗求情,希望对苏轼从轻发落。”

  “还有参与审案的大理寺和审刑院,也倾向于轻判苏轼。”

  “当然,更不用说苏轼的弟弟苏辙了,苏辙上书,直接就以他的官职抵消哥哥苏轼的过失。”

  乌台诗案不仅是一场对于苏轼的案子。

  同时。

  这一场案子,一系列重大人物却是先后登场。

  众人想都没有想到。

  苏轼所犯的案件,竟然让一系列幕后大佬都跟着为他求情。

  “乖乖,这大局面啊。”

  “嗯,旧党的人为苏轼求情,中立的人为苏轼求情,连新党的人都为苏轼求情。”

  “不只啊,连太皇太后都为苏轼求情。”

  “哈哈哈,连刽子手都为苏轼求情啊。”

  “哥,那是审判官员,哪里是刽子手。”

  “一样意思。”

  “不过更让人感动的是弟弟苏辙,竟然以自己官职抵消苏轼过失。难怪墨水这么喜欢苏辙,有这样的弟弟,一辈子都值了。”

  乌台诗案让一众粉丝叹为观止。

  同时他们也更一次佩服苏轼。

  虽然苏轼确实有些狂,确实有些傲,甚至是确实用他的诗词讽刺了朝廷。

  但……

  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位百年天才,又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求情者。

  ……

  “江宁老师,那苏轼被杀了吗?”

  “我去……”

  江宁泪流满面:“墨水不是说了嘛,最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好像,史书上也有记载。”

  “是是是,我们脑袋短路了,确实有记载。不过,这么多人求情,神宗是心软了吗?”

  “并没有。”

  江宁摇头:“尽管这么多人求情,但神宗还是无比的犹豫。”

  “但另一边,在大牢里的苏轼却感觉命不久矣。当时,他与来送饭的儿子约定,平时只要送一些菜肉就可以。如果有什么不测,那就送鱼。结果,那天儿子托亲戚给苏轼送饭。亲戚不知道苏轼的约定,就在饭菜里面送了鱼。苏轼一看鱼,他便知道自己要死了。临死之前,他便写了一封信给弟子苏辙,并交待后事。信里面有一首诗,他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其实也很简单。

  说的是。

  这一切只怪自己。

  只是虽然自己不惧生死,但家里却还有妻儿十来口人。

  同时以后与弟弟再也不能够相见。

  但哪怕如此。

  苏轼也希望。

首节 上一节 334/3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双无敌天赋,竟然被称为废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