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高手下山:我不当赘婿

高手下山:我不当赘婿 第682节

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就变得奇怪起来,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恍惚,一会儿皱眉。

看完以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大爷爷,这上面写了什么?你倒是快说啊,急死个人!”钱欣彤催促道。

“就你着急!”钱坤瞪了钱欣彤一眼,又看向李沐尘。

李沐尘说:“老哥,若是牵扯到钱氏之秘,不方便说的话,就不要现在说了。钱小姐着急,就等回去你再慢慢讲给她听吧。”

其实李沐尘看出来,这里面的内容,说不定连钱欣彤都未必有资格听。

钱坤摇了摇头,又自嘲似的呵呵一笑:“唉,的确如此,家族大了,总有些个秘密不方便说。不过这里面提到了钱王弓,你倒是可以听听。”

“哦?”

李沐尘也很好奇钱王弓的由来,现在弓就在自己身上,也到了该还给钱家的时候了。

“老哥说来听听,哦对了,钱王弓在此,智忍大师已经圆寂,钱塘之龙也已经没了,正该物归原主。”

钱坤却摆手道:“先别忙着还弓,你先听我说完。”

“据此玉书所载,这座地宫,不是我家钱王开辟的,而是当年春秋时,吴越王勾践用来秘密屯兵的。越被吴所灭,越王卧薪尝胆,在钱塘修建了这座地下基地,备武库和粮仓,等待时机以伐吴。”

钱欣彤恍然道:“啊,难怪武库里全是戈啊,戟啊,看着像是战国时候的兵器。大爷爷,那这一武库的春秋兵器拿出去,岂不是震惊世界?这比兵马俑也不差多少了吧!”

钱坤一愣,没想到孙女脑子里想的竟然是这个,不禁摇头。

李沐尘道:“我不懂兵法,不过我知道那时候,钱塘还是一片大泽吧,海塘未筑,这里应该是连着海的。”

“没错,那时候这里的确通海,而且是天下大水之交汇处,非航船不能渡。这里也是大禹治水最重要的地方,所以古称‘禹航’,现在的余杭之名也正是由此而来。”

“禹航……”李沐尘一下子感觉豁然开朗,“我明白了,这座地宫恐怕也不是越王勾践所建,而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也只有大禹这样的神人,才能留下如此神迹。”

三个女孩脸上都露出震惊之色。

钱坤哈哈笑道:“老弟果然聪慧!越国本就是禹的后裔,被封在会稽。勾践兵败后,身在会稽,卧薪尝胆,却偷偷利用禹航之地宫,屯兵屯粮,吴王再精明,也想不到这漫漫大水之下,还会有这样一处神迹。”

“那这里怎么还有这么多兵器没动呢?”钱欣彤不解道。

“因为后来吴王自败,勾践伐吴,不过三千越甲,屯在这里的兵戈自然就用不到了。只有粮食被运了出去,因为重建越国,兵戈已不重要,只有粮食,才是民之本。”

钱坤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玉书里还说了一件事,上古大禹治水,天下漫漫,海中巨兽皆上岸。大禹亲手斩杀九条神龙,将九龙筋骨炼化,制成一张神弓,名为天禹。后以此弓,射杀九首龙王相柳,平定大水。”

“此弓就藏在会稽,后被越王勾践所得。勾践神弓被吴王夺走,就将弓藏在钱塘地宫中,也是以此弓,镇压百兵之气。”

“只是后来地宫里兵戈未动,越王就复仇成功,重得天下。此后地宫封闭,一直到我们钱氏先祖钱镠,无意中闯进此地,得了此弓。那时正值钱塘水患,海中蛟龙顺潮而上,侵害两岸百姓。他便重铸金箭,射潮平波,从此钱江安定、吴越定鼎。”

李沐尘终于恍然,原来这把弓是大禹炼化,而箭是钱王所铸,难怪总感觉弓箭并不完全匹配。

大禹既然用此弓射杀九头龙王相柳,那应该有专门的配箭。如果能找到大禹所用的箭,此弓的威力还能再强上好几个档次。

李沐尘就要把钱王弓还给钱坤。

钱坤却并没有收,而是笑道:“当初智忍大师拿走此弓时对我们说过,钱家已无人能拉开此弓,此弓留在钱家,只有遗害,而无裨益。我们也早就认清此事,从百年前开始,东瀛人就意欲谋夺此弓,钱氏不知损失了多少力量,才没让他们得逞。”

“智忍大师拿走钱王弓,既能镇压湖中龙气,又帮我们解决了守弓之难。如今大师已故,神龙已走,钱王弓放在钱塘已经没有意义。没了智忍大师,我们钱家也未必守得住它。若是被东瀛人抢了去,那我和若望这代钱氏守陵人,岂非要成了罪人?”

“兜兜转转,这把弓到了你的手里,说明与你有缘。你凭此弓射杀东海妖龙,守护华夏沿海,也算是继承了大禹之志。也只有你,才能保住它,不让东瀛人夺走。沐尘,这把弓,就留在你手里吧,比留在我们钱家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李沐尘想了想,竟然没有推辞的理由。他不是矫情的人,便说:“好,那我就暂代保管。钱家若出强人能挽此弓,随时来问我拿回去。今后,钱氏有难,我必赴汤蹈火,携弓来救。”

钱坤哈哈大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钱氏从此无忧矣!”

说罢看了钱欣彤一眼,又看看李沐尘,眼神中不无遗憾,便说:“钱家要出能挽弓之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老弟啊,你要是不嫌弃,就把我这个孙女儿带了去,不做妾,哪怕做个丫鬟呢!”

李沐尘一时愣住,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钱欣彤娇嗔道:“大爷爷,你说什么呢?我是你孙女儿啊,什么叫做丫鬟啊!”

李沐尘却是明白了钱坤的意思,钱家大小姐,做妾做丫鬟的,都是玩笑话,他这是想让钱欣彤入玄门。

作为已经接近巅峰的武者,钱坤深知武道的局限。

当年钱王能拉开天禹弓,射潮困龙,必定也是一位强大的修行者。

他希望钱家能再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至少能奠定根基,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家族,他们不缺人,也不缺时间。

而眼下钱家的年轻一辈里,各方面条件最好的就是钱欣彤了。

放在以前,李沐尘会觉得钱欣彤仙缘不足。但是现在,他对天道已经产生了怀疑,过去那一套机缘玄学,何不抛弃?

凭什么修行要看机缘?

凭什么人生而不同?

凭什么他能成仙我不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既然天道不让凡人成仙,那何妨让人人成魔。

他的心里冒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仿佛很突然,又仿佛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沉睡着被唤醒了而已——

要创造一个不凡的世界,人人觉醒,人人修行,人人都得解脱!

第814章 凤栖梧桐

钱欣彤跟着李沐尘去了禾城梧桐居。

不但钱欣彤,连丁香的同学赵茜也跟着一起去了。

赵茜听到了那么多隐秘之后,才知道这些人竟然一个个都是非凡之人,不是武艺超群,就是道法高深。

钱家祖孙和大名鼎鼎的李公子倒还好说,就连同住一个寝室的闺蜜丁香都是修行者,这如何不让她震惊?

赵茜就悄悄问丁香能不能教她法术,她也想学。丁香就来问李沐尘。

李沐尘欣然同意。既然已经有心打造一个公平的修行世界,为什么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李沐尘就干脆把在禾城的熟悉的人都叫了来,就在梧桐居的院子里,讲了一场公开的修行课,也算是对自己近阶段的体悟的一次梳理。

除了马山去了南洋,还有一部分人在京城,其他人基本都来了,连江湖饭店都临时关了门。

丁香、林曼卿、林云、严谨、梅姐、阿东、阿西、许国立、晴姨、蔡伟民、黄三、张道远、穆星野、钱欣彤、赵茜……

甚至连他丈母娘严慧敏都来了。

原本林秋声也要来的,但因为林家现在生意大好,实在太忙走不开。

倒是郎裕文,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把京李集团的要务安顿好了之后,也来听课了。

除了他们,还有在江湖饭店落脚的很多江湖人士,包括黎振东、武德彪等人。

李沐尘坐在梧桐树下,面对大伙儿,缓缓道来。

他主要提出了三个修行的基本观念:

“第一、众生平等,没有谁高谁低,包括所谓的仙,不过是在修行路上早走了一步。”

“第二、道非天所有,天道是一个错误的称呼。”

“人们脑子里被灌输了天道的概念,以天代道,于是就自然的接受了天的管制。实际上,道在人,在众生万物,而不在天。所谓天为民做主,只是假想出来的美好。天只为天,天要人顺天而为,人只是其奴役的对象。人应为自己而活,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是自己的天。”

“第三、仙人人可修,众生皆可成道。成仙得道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大多数人的权利。”

“传统的修行,设置壁垒,在仙凡之间划出明确的阶级界限,把凡人拒之于仙门外。但他们在世间留下许多宗门,也收凡人弟子,但以仙缘和根骨为借口,严格控制数量。通过给少数人留下阶级跃迁通道,来给凡人留下希望,维持世间的表面稳定繁荣。这种壁垒,理应打破。”

“道的本质,是自然法则,是一切之本来面貌。而修仙,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掌握自然法则的力量,还原自己和世界的本来面貌。众生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都有本来面貌。仙本身没有力量,只是掌握了法则,借用了力量。这力量是你、我、他,是众生共同拥有的力量,并非某人某仙或某个群体独有。”

随后,李沐尘又开始演示了许多道法,讲述其中的基本原理。

法术的神奇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大家得知,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时,未免惊诧之余,心中热切起来。

接着,李沐尘就传授了一些人人可修的基础道法。

其实道并无高深浅薄之分别,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而他隐隐觉得,过去的玄门道法种种,被搞得太玄奥神秘了,无形中提高了门槛。而修行,理应有一种放之天下皆准的方法,因为众生本身都在道中,只是道的万相的体现。

这套方法一旦成功,那么修行就会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了。

他现在讲的道法,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在前进。

这堂课,从太阳升起一直讲到太阳落山,人们就坐在院子里听着,竟不觉得饥渴,反而如饮了甘泉一般,甜蜜蜜、轻飘飘,感觉已经成仙了似的。

井台上趴着一只三足的乌龟,树根处盘着一条小小的白蛇。

就连墙角的蟋蟀和虫儿都停止了鸣叫。

黄昏的光照亮天空的一片云彩,云彩很近很近,仿佛就在梧桐树上。

许多年以后,人们回忆起这一天,依然感慨万千。

这是他们走向不凡的开始,也是众生真正得解放的开始。

这一天,被后世的人们称为解禁日。

在后来的传说中,圣人坐在梧桐树下传道,赐众生以平等和智慧。那一天,祥云漫天,凤凰从远处飞来,落在梧桐树上,彩翼的光辉映照了整个天空。

……

第二天,李沐尘回到钱塘,去探望在胡家养伤的陆敬山。

因为李沐尘突然失踪了两天,胡师约联系不上,陆敬山的病情又十分要紧,便不等他,就去药田里开挖,把仙根太岁给挖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682/10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物觉醒:我能刻印一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