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第三帝国

我的第三帝国 第268节

这也迫使英国空军寻找更加有力的武器,他们选中了一款尚在设计阶段的超级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被英国人命名为飓风。在他们的要求下,新的飓风战斗机时速高达500公里,装备了大口径的机炮,英国甚至已经开始在加拿大和本土同时部署生产线,准备生产这种威力更大的战斗机。

当然美国也没有闲着,他们投入了自己的设计人员,最终提前设计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p-40型战斗机,不过这种战斗机现在还在图纸上,和飓风一样无法立刻投入生产。

阿卡多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各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也都在更残酷的环境下为他们的祖国提供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英国的新型航母已经开始生产,在一些非主要上层建筑上采用了德国那种分段式建造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已经在美国全面实验,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够开始量产。

当然在全世界努力追赶德国科技脚步的时候,德国人也没有闲着,在柏林郊区的武器试验场,20架德国直升机腾空而起,为几名德国国防军后勤部门的将领演示了一下如何运用直升机快速部署山地部队。

在场的所有将军都被这种新式武器的优秀性能惊呆了,20架直升机一口气向10公里外的目标区域投放了80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山地士兵,还吊装了10门大口径迫击炮和4吨多作战物资。而这一切只用了短短1小时的时间,以往用骡马进行运输,这些部队至少要用一上午的时间才能完成作战部署。

在一片掌声中,德国后勤部队宣布采购2000架这种直升机和后续机种,并且为德国元首和首相等要员定制更加安全的改进型号,作为短途快速转移的候选运输工具。

当然更为机密的实验在山区内进行,德国新式武器“火箭”已经成功进行了短途飞行实验,这种根据无线电指令更改飞行轨迹攻击目标的新式武器被元首命名为“导弹”,也就是导向飞弹的连词。

美国的阳奉阴违让德国政府颇为不满,但是鉴于他们如今与美国也有非常紧密的暗中合作,对美国这种骑墙头的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比如在二战开始之后,美国依旧在中东石油的出口份额上留了一大块给德国的盟友意大利。

这种明摆着的交易让英国也无可奈何,第一是因为海军接连战败,英国政府抽调了地中海舰队,导致了整个地中海区域英军海上实力明显不如意大利,第二是因为美国和意大利目前都没有对英国宣战,贸然干涉会让两国转而支持德国。

可是就连傻子都知道,意大利进口大批石油,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为了高价卖给德国。所以说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就像一个拉架的老好人,表面上和和气气说希望大家不要打了,却给每一名吵架的人递上了一把手枪。

悲剧的是所有人都要给这个伪善的山姆大叔几分面子,因为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这些国家统统都不想把美国推向别人的怀抱,他们要尽量的讨好,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翻脸。这就是美国令人羡慕的地缘优势,这就是美国傲立两次世界大战的独门绝技。

不过柏林的所有德国人更信任他们那个无所不能的元首,他们把赢得战争的希望寄托在了阿卡多个人的百战百胜上。在最近,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借鉴了一部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推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

利用波兰地区还有荷兰地区的拓展空间,德国的经济已经开始缓慢走上正轨,因为变相残酷掠夺了一部分波兰占领区,对波兰西部的开发和利用很快就走上了正轨。而另一面,德国政府也利用屡战屡胜建立的掠夺优势,偿还了一大批米福券债务,一举让德国政府摆脱了财政危机。

一方面,有奥古斯和沙赫特这一对天才组合掌舵,德国最终没有走上被容克贵族绑架的战争经济模式,而是有计划的区分了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对整个德国采用更有效率的计划经济策略,将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的德国农业和轻工业,弄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得到了物质满足的德国人民用更高的生产热情投入到了重工业的建设当中,将德国的工业产值一口气翻了一番。利用高压手段,德国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的国家工农业结构:本土重点发展重工业和集中自动化农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发展轻工业,荷兰作为后续补充;在波兰西部补充发展自动化农场和轻工业,而波兰中部发展掠夺式农业生产。

这种怀柔发展策略让整个德国高效运作起来,而唯一被压榨的只有波兰中部地区,即便是波兰西部都是受益群体——如此安排让反对德国统治的人口被压缩到了可以控制的程度,为德国赢得了稳定的大后方环境。

1938年1月11日,柏林国会在总理奥古斯的主持下通过了一项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批准了大德意志党的提议,该提议规定了大德意志民族的范围划定,具有指导性文件的重要意义。

文件规定,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地区、波兰占领区、都是大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活动范围,这些范围都应该也必须在德国政府的统治之下。而为了这个大德意志民族领土的绝对安全,德国必须控制更大的范围。

而为了彻底维护领土,德国国防军将扩编到700万,并且在未来和平年代也应该保持在300万的规模。在这份文件里,德国将继续生产军用物资,以保证德国彻底征服上述地区。

在另一份德国国内汇报成绩的报告中声称,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虽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可是德国依旧生产钢铁3690万吨,制造了列车29辆,铺设了总长度超过7000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并且让数十条汽车与飞机生产线投入了使用。

奥古斯自豪的在国会演讲中宣布,1937年德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20%的前进速度。人民的日常用品和粮食完全满足了自给自足,在主要城市,发电量超过了去年的一倍。在控制区内,德国又兴建了21个火力发电厂,为各种工厂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

在一片掌声中,奥古斯对所有人宣布,在石堡的帝国元首阿卡多?鲁道夫将会在几天后返回柏林,在元首府邸正式接受荷兰女王威廉明娜的投降,将荷兰正式并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统治之下。

所有人都在山呼着阿卡多的名字,所有人都在高喊元首万岁的口号。德国人仅仅只用了4个月,就打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耗时四年才打出的局面——在某些方面,他们甚至表现的更好。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人带来的,这个人就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阿卡多?鲁道夫。

第291章291我会记得

宽敞明亮的大玻璃窗,实木的窗棱上一尘不染。阿卡多坐在窗前,看着阳台上已经化去的冰雪,心里想着的却是柏林方面提交给他的有关秘密武器的研制进度报告。

克虏伯公司已经在他的指示下,重点研制一种全新的超级坦克,用来提供给德国部队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方坦克威胁,这种代号为虎的坦克,彻底颠覆了以往坦克的概念,汇集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先进,却又异常成熟的独特技术。

安娜就站在他身后不远处,背着手四处打量着周围的景色。外面的泥泞,屋子里的整洁安详,壁炉里跳动着的火焰,这一切都将暂时离她远去了。

因为今天元首将要回到柏林,去元首府邸正式接受荷兰女王威廉明娜的投降与归附,从此荷兰将不复存在,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荷兰自治省”地位比“东波兰自治省”要高,与“西波兰自治省”级别相同。

“当当。”正当阿卡多凝思苦想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手下的军官敲响,阿卡多抬起了头,看着进来的军官。

“元首万岁!”军官立正敬礼说道:“您返回柏林的安排已经准备好了,汽车就在楼下等您,我的元首。”

阿卡多点了点头,站起身来接过了安娜递给他的大衣:“我知道了,在楼下等我。”

他在安娜的配合下整理了一番衣服,然后向门外走去。

走廊里可就没有他办公室那么宽敞明亮了,为了防空的需求,石堡有一大半都是地下掩体,虽然在悬崖上建造了部分有玻璃窗的大办公室和会议厅,可是更多的还是只有通风扇以及墙壁上昏暗灯光的通道。

在这样昏暗又颇像地下室的混凝土堆砌的走廊里,石堡的工作人员高举着右手对他敬礼:“元首,万岁!”

是啊,万岁……阿卡多笑着对眼前的人点头致意,这里种场景让他想起了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叫《帝国毁灭》的电影,在希特勒的最后时刻,也是和这里似曾相识的地下室,也是这么多高举着胳膊向他致敬的人群。

这种场景让他恐慌,因为在熟悉的历史里,他不仅仅知道第三帝国的辉煌,还知道了许多不被人们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叫做“下场”,是的,下场,阿卡多恐惧那种最后审判的到来,他害怕自己的一切最终成为别人的笑柄。

他虽然没有如同纳粹党和希特勒那样,在德国大肆逮捕和迫害犹太人,这也变相让德国的统治更加牢不可破。但是如果你知道第三帝国的阴暗一面,那你就会知道阿卡多统治下的第三帝国也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国度。

莱因哈特麾下的党卫军同样在逮捕那些不满大德意志党统治的民主人士,他们还为了补贴国内搜刮东部波兰地区的民脂民膏,将战败的波兰人划分出三六九等进行分化统治,迫害和压榨最低等的老人来振兴其他地区的经济。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三帝国的表面繁荣之下,也是一部无数被占领区人民的血泪史,只不过德国的新运作模式把仇恨人群压缩在了一个极小的范围,并没有把国内矛盾扩大化。但是,阿卡多非常清楚,一旦他战败了,这些罪行依旧可以把他送上绞刑架,只多不少……

“我的元首,可以出发了。”一名军官走过来,对阿卡多说道。两侧的人群开始欢呼,对阿卡多鼓起掌来。

阿卡多这才找到了一些克服内心中恐慌的东西。至少在冰冷的最后他是不会有掌声和欢呼的,所以他迈开步子,脸色有些难看但是强挤着笑容从人群中穿过,走向了石堡的大门。

一直到重新看见太阳,一直到重新呼吸到冰冷却非常新鲜的空气,阿卡多才找回了自己。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安娜,在众人的狂热欢呼中,钻进了早就准备好的汽车。

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伴随着压榨和迫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阻止这些阴暗事情的发生。想到这里阿卡多不禁释然了,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在自作主张,这是一个国家机器在运作,没有任何感情,仅仅只以国家利益来衡量得失。

所以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的后怕而停下,时间还是会毫不留情的滚滚向前。他的决定已经无法阻止这场已经开始的杀戮,他能做的只是把事情做到最好,避免走上那条血淋淋的不归路。

坐在汽车的后排,阿卡多扬起了嘴角,看起来没什么好纠结的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么一段血腥阴暗的过去:就好像汉武大帝威风凛凛喊出的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就好像日本外交官得意洋洋在李鸿章面前说的那句:“但有允或不允……”
首节 上一节 268/9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一篇:抗日之超级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