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第三帝国

我的第三帝国 第488节

“我们走!回家!”“回家!”“再也不打仗了!我们回家!”几乎所有人都吵嚷起来,一个跟着一个往外走去,他们走过清澈的溪水,走过茂密的灌木丛,走过林间的小路,最终走到了森林的边缘。

他们看到了德军的巡逻小队,在十几个目瞪口呆的德军巡逻兵的面前,他们一个接着一个放下了手里的步枪,几十上百支的莫辛纳甘步枪被堆成如同小山一样,而森林里看不见的地方,这个苏联人组成的队伍似乎没有尽头一般。

当得知德军和平解放基辅,并且释放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族的战俘之后,成千上万的苏联红军走出了深山老林,向附近的德军部队投降。

那名苏联士兵走出了森林,放下了自己的步枪。他沿着公路往前走,一直走回自己在基辅郊区的家,在那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家人。

这一刻,他仰起头,看向了天空中那刺眼的阳光,突然间他听到了鸟儿欢快的叫声,也感觉到了风吹过这一刻,他似乎找回了自己的生命。

第567章567分化

一列火车在波兰西部的林地里疾驰,很快在一个小站前面开始减慢自己的速度。站台上,已经站好位置的党卫军士兵端着冲锋枪,脸上带着冷漠的表情。

四周围着铁丝网,和其他的小站不同的是,这个小站的四个角落竟然都修着高高的瞭望塔,瞭望塔上还架着mg42机枪。瞭望塔上同样站着背着手的党卫军士兵,严肃而且阴森。

站台的正中央位置,两名背着步枪的卫兵牵着狼狗,拱卫着中间面带笑容盯着进站火车的中年军官。而这三个人的身后,站着很多穿西装的体面商人,他们焦急的等待,等待着进站的列车带来他们想要的货物。

随着一声泄气阀的响声,火车终于还是在站台边停稳了自己的脚步,然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卫兵跳下火车,打开铁皮车厢上的铁锁,用力拉开沉重的铁皮大门。

一个一个面黄肌瘦穿着苏联红军士兵军装的人露出了自己的面孔,他们惊恐万分的盯着那些站台上的德国人,吓得一时半晌说不出话来。

“下车!”一个凶狠的声音在一旁嘶哑的吼叫道,声音用的是俄语,所以车厢里的人们都能听得懂这句话的意思。随着这一声嘶吼,一些德国士兵开始拉动枪栓。狼狗开始因为枪栓拉动的声响咆哮,整个站台上的气氛立刻变得骇人起来。

“快点下车!不然有你们好受的!”站在站台中央的那名德**官笑着开口,语气却让人不寒而栗:“你们都是帝国的重要资产,我不想浪费,懂么?”

第一个苏联战俘忐忑的走下了车厢,很快就被安排走到最左边的位置,那里站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子,还带着一个胖乎乎的俄语翻译。

这个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德国在波兰设置的工厂里最高级的弹药加工厂负责人,也是德国国内数一数二的犹太人资本家。因为投靠阿卡多时间比较早,所以被派到波兰境内负责高级工业的开拓和发展。依靠与党卫军的良好关系,还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他在波兰境内控制了上游高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他在波兰境内还有一个“耶稣”的外号,这是因为他麾下的工厂是整个波兰境内死亡率最低的。知道行情的波兰人都喜欢千方百计的到他的工厂里工作,运气好甚至可以混到第三帝国的平民户籍,彻底摆脱沦陷区身份。

他的工厂有波兰的军工企业,有民用汽车的外壳加工,还有一些化学品的制造。在最核心的部分,甚至涉及到一些化工产品的改良和实验,这些都由波兰地区的人来完成,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殖民地生产模式了。

因为笼络了大批的科学家还有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工厂生产的也是德国工业环节中比较高端的产品,所以“耶稣”的工厂里除了严格实行记名生产制度和集中管理制度之外,其他的管理和德国境内的工厂差不多,因此也是波兰境内管理比较宽松的“集中营”。

当然了,他负责的地区也属于德国波兰友好合作的典范实验区,受到党卫军的保护和严格控制,这也是德国针对波兰领土的同化政策的一部分。这里的福利比较其他波兰地区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耶稣”管理的集中营里面甚至有市场和星期天。

德国占领区的产业结构在施佩尔的安排下正在缓慢的转型和发展,原本有工业基础的法兰西地区开始负责生产成品的民用汽车还有军用的摩托以及火炮。德军的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以及150毫米口径的拖拽式榴弹炮都已经在法国完成成品,而原本在法国境内生产的齿轮履带等消耗备品,以及子弹等军火物资,开始大规模在波兰生产。

“小伙子,你很合作,所以被分配到我这里来,很快你就会知道你的合作态度到底为你带来了什么。”看着年轻苏联人的“耶稣”老爷子背着手笑着说道,他身后的翻译差不多同时开始翻译老爷子的话。

“你……您要我做些什么?”年轻的苏联红军士兵有些紧张的看着面目慈祥的老爷子,战战兢兢的开口问道。

“运煤,力工。”老爷子听到翻译的话之后,笑着回答道:“都是一些体力活,不过待遇不错,每天只工作13个小时。”

不远的地方,一个站在高台上的德**官正在用俄语大声的询问一群一群涌出车厢的苏联士兵:“谁会写字?谁会德语?有人在工厂里工作过么?”

很快遗憾的统计结果就出来了,显然对于苏联来说,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是急缺的人才,所以俘虏里在工厂里工作过的人非常稀少,只有1个人曾经干过几天的纺织工。会德语的人也凤毛麟角,这一整批的俘虏大约有4000人,会德语的人不超过15个,于是这些人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

“你们十个!到第一区去!动作快点!”对那些会说德国话的苏联人,德国的军官用德语略微的测试了一下,就给出了分配的结果:“剩下的3个,你,你还有你,去第二区,不要磨蹭!快!剩下的你们两个,去第三区!找各自的负责人!”

在波兰境内,集中营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a类集中营的营房一般都是波兰原来的军营,一部分是新盖的营区,条件相对来说很好,而且有医护所和市场,类似一个封闭的小镇,只不过每一个这样的小镇,都要不停的生产某种产品,比如说工兵铁锹,比如说坦克的履带。

而b类的集中营条件就要差一些,里面绝大部分的战俘人员也都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苦力,他们负责耕种还有运煤等体力工作,包括矿山挖掘还有修路,虽然工作条件艰苦而且管理更加严格,但是好歹还算是勉强可以生活。

至于c类的集中营,那就是地狱一般的存在了,阿卡多分化管理的终端,压榨最狠厉的部分,就是指这类集中营了。这里的人一般都从事条件最恶劣的工作,比如说破坏性开采的一些金属矿藏资源等等——很多时候他们被克扣口粮,衣不遮体,比起另一个时空的集中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阿卡多想出的一种新式的压榨殖民模式,说白了也就是拉拢一部分人,中立一部分人,压榨一部分人。用区别对待来分化占领区,瓦解对方的反抗基础,消弭大部分人的抵抗意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也最有效率的利用起占领区的原始工业体系来,为德国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不由得这些生产厂商们不赶来亲自分配这些战俘,因为在波兰这种集中营体制下,战俘数量就代表着生产力,而生产力最终能够转化为产品,产品能够换取大量的“米福券”,而这些“米福券”在未来能够换取的东西就太让人兴奋了……

上一次,手握大把“米福券”眼看就要破产的大军火商和大财阀们在最后关头迎来了华丽的转折,白岚花集团被拆分并且补偿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大资本家——这些人获得的利益让人疯狂,所以当政府偿还完债务并且又一次推出了新一批“米福券”的时候,这些大财阀们毫不犹豫的继续投入到了这场获利丰厚的预生产之中。

德国的政府依靠这么一个过渡,竟然又拉开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序幕,他们不用一分钱,就把一个又一个订单发给了生产厂家,而那些生产厂家,就疯狂的开工建造各种军事装备,为强化国防军的武器装备添砖加瓦。

工业整合后的1个月内,德国的工厂向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火炮还有坦克装甲车辆。甚至还在英国的两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开始建造德国的航空母舰——算上德国本土船坞里的两艘,德国已经把未来的航母数量,一口气扩大到了9艘这个恐怖的数量。

阿卡多和他的海军将领们非常自信的认为,这个舰队的数量完全可以完成大西洋壁垒的防御任务,只要这个舰队不被全部歼灭,那么登陆欧洲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战俘一个接着一个走到附近的隔离区,有的被送上卡车,有的沿着铁丝网走进小站后面的b类集中营,有的则被党卫军士兵看押着,徒步走向远处的c类集中营,在那里,会有地狱一般的生活等着这些来自俄罗斯族的可怜人。

德军对待苏联战俘也是有明显划分区别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大部分都被释放回家,即便是少数被留在集中营的人也被从优对待,至于俄罗斯人大多数都交给乌克兰人管理,既方便了监督管理,又进一步激化了这些人种之间的矛盾。

第568章568山路

幽静的山谷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微风中荡起波涛,看上去蔚为壮观。不过如此壮阔的自然景色,却伴随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血腥与黑暗。

“预备!”一名党卫军军官高举起自己的胳膊,歇斯底里的喊出了口号。

“哗啦!”一排德国党卫军的士兵拉开了枪栓,然后漠然的端起了手里的步枪。他们的对面,是面黄肌瘦,一脸惊恐的波兰劳工。

他们大半年前就被押送着来到这里,奉命开始铺设一条进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的铁路,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数以千计的人因为伙食克扣还有工作强度太大,倒在了铁路两旁的深沟里。现在这条铁路眼看着就全线通车了,不过看押他们的党卫军士兵却对手无寸铁的他们举起了屠刀。

“放过我们吧!上帝啊!”一名老迈的波兰人哭喊着哀求对面的德国人放过自己,不过对面的人显然看惯了这种哀求,丝毫没有放下枪来的意思。

更多人则是沉默,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劫难逃了,也知道对面的德国人绝对不会放过他们。他们只是留恋着这个世界,贪婪的呼吸着周围新鲜的空气,似乎想把身边的一切都融入自己的灵魂里,一起带到天堂再继续享受。

“开枪吧!你们这群恶魔!上帝不会放过你们的!”一个中年人大声的喊道。
首节 上一节 488/9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一篇:抗日之超级兵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