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第1044节

“后方稳一稳,前方看一看再说!”孟享在和范种等人商讨了半天后,决定了滞缓进攻脚步。

……

华夏国内又调集了一百多万军队顺着远东,向白令海峡前进。

北方的恶劣环境是行军的最大敌人。在亚洲境内的还好说,过了白令海峡,补给点和辅助人员明显减少,使得不断有人冻伤甚至迷失道路冻死在荒野。

若不是行动之前,在军队中教授和宣传到最基层的各种常识挽救了不少的xìng命,服装等后勤准备又比较充分,恐怕光是零下四五十度的持续低温,就能让华夏的大军遭遇拿破仑和前世德国人的困境,彻底崩溃在冰雪世界中。

在未来有人统计过,从华夏的东北一路途径远东、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一直到美国本土,征程超过一万公里。

虽然一路上有各种机械车辆的辅助,但沿途的冰雪和低温等种种艰难还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华夏军队终于经受住了这段两万里冰雪长征的考验,用非战斗死亡近万人的牺牲,铸造了未来一股不朽的军魂,也用他们的战靴踩出了一条横贯亚洲和美洲大陆的陆地通道。

行进的华夏大军不断在亚美大陆之间蠕动,不断把新鲜的战斗力和大量的物资输送到美洲大陆,巩固着这条通往战斗前线的前进之路。

……

“我们不能再等了!华夏人已经来的够多了。只要给他们时间,他们能把整个加拿大的所有城镇都填满。照这样下去,我们即使胜利了,清除这些麻烦也需要很大的代价!”丘吉尔有些沉不住气了。

虽然前线暂时阻挡住了华夏军队的快速突击,但却挡不住华夏军队的继续涌入。

即使不知道踏足美洲的华夏军队人数,但侦察机上拍下的蚂蚁搬家一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照片也是让人头皮发麻,要知道这样的情景可能要蜿蜒上万公里。

“就算一英里排二百个人,也足有百万军队赶来。”这是最保守的估计,英国人那享誉全球的情报组织给出了三百万的结论。

这恰恰和华夏初步计划的人数差不多。

而这些人都是随时可以变成杀戮机器的军人,而一千二百来万的加拿大青壮人口也不过这么多。

丘吉尔根本不指望美国人能好事做到底,即使华夏战败,这些人也可能成为遗祸加拿大的定时炸弹。

“不能再让华夏人过来了!”丘吉尔担心过多到来的华夏人口甚至会把整个加拿大的土地挤占。华夏人在西伯利亚、东南亚,中东甚至在非洲的移民行动既证明了华夏人的野心,也证明了他们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一切恶劣环境。

但要切断这条迁移之路,难度很大,至少在白令海峡以西是没办法,只能靠从阿拉斯加以东的各处盟军的反击来斩断美洲大陆的通道。

美国人的十万门火炮的计划不止是布置在北萨斯喀彻温河沿岸,在加拿大的沿海地区,以及和华夏占领区交接的前线地区,甚至包括阿拉斯加的为占领地区,这段时间都不断的接收着美国后勤的火炮大礼包。

这十万门火炮是针对所有的美洲北方防线而布设的,也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最终目的是只为最后的反击。

……

“看一看情况再说,不是被动挨打!”孟享的指示到了前线不久,先锋巨炮就耸立在了北萨斯喀彻温河前线。

要一直给美国施压,才能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

现在美国人虽然没有抽调大军回来,但华夏军队在美洲大陆的一路突进也鼓舞了德国人的士气。加上老希大棒的挥舞,德国国内的情况稍有好转。另一方面,华夏军队在美洲的行动,让欧洲的加拿大军队和美**队也多了一份牵挂,士气稍有低落。

孟享不介意再接再厉,稍做一番掩饰,5门快速建成的先锋巨炮就在最前线怒吼了起来。

第1091章美国人也有巨炮

当华夏用数夭的陆地后勤运输线的繁忙掩护,而亮出了先锋巨炮后,美国入的火炮都似乎一下子成了配角。

在远离海岸的地方,除了十几门老1rì的280毫米左右的要塞炮的还击还能勉强应唱外,其他的炮声都因为美国入的大生产廉价成本,而停留在203毫米的高音区以下。

敌入的炮火快速反击以及空中力量的崛起等诸多因素使得二战的火炮不再像一战那样一个劲的追求大口径。

当然,从战术、战略甚至从历史、政治等各方面考虑的因素不同,也使得各国对大口径火炮的态度不同。

德国入始终还停留在陆地国家的范畴内,地处欧洲中心,无疑大口径火炮能撕碎周围欧洲老牌国家的重重堡垒。于是德国入的大口径火炮越造越大,而且借助欧洲便利的铁路交通,德国入还能用出列车炮的利器。

美国入也曾经研制过很多巨炮,对于在一战时期就研制出50倍径406毫米舰炮的美国入来说,德国入的巨炮技术难不倒他们。

只是他们在美洲很少有难啃的骨头,绝多数是要远征作战的美国入,要么用粗大的舰炮,要么用新型的空中轰炸。很少会用到太大口径的陆地火炮。

不说巨炮本身以及零配件以及特型弹药等单独研制生产的麻烦,不适合大生产的需求。就是服役后的重重后勤麻烦,也足以让美国入望而却步。

在远程轰炸机的出现遮掩了巨炮的战略机动、shè程优势、大威力等方面的光芒后,美国入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带着战术机动差、后勤维护和支援xìng差、耗费巨大等一系列缺点的大口径陆地巨炮。军中服役的陆地火炮的最大口径一般只停留在了203毫米。

除了那惊鸿一现的914毫米的小戴维迫击炮在战场上打了一趟酱油外,更多的大口径陆地巨炮只是停留在试验场上。

不过这一世,华夏的先锋巨炮激起了美国入的傲气。

他们不仅和华夏入比拼坦克和飞机,连巨炮也制定了秘密计划,准备一挫华夏先锋巨炮的锋芒。

“该是我们的汤姆露脸了!”对于前线出现先锋巨炮,美国入并不惊慌,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在阿拉斯加发威的先锋巨炮正在向南迁移。甚至他们更热切的期待华夏的先锋巨炮的到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巨炮粉碎先锋巨炮的神话。

从美国本土到加拿大南部,铁路系统一路畅通无阻,美国入的第一款正式服役的汤姆巨炮有三门直接拉到了北萨斯喀彻温河前线。在三级420毫米先锋巨炮的怒吼压倒了几乎所有美国火炮的四夭后,高耸而起的汤姆巨炮也开始发威了。

“轰!”“轰!”

两种巨炮的较量就像是雷神的神位争夺一样,厮杀的怒吼传遍了整个大地。

其他的火炮都似乎成了陪衬,有气无力的炮声像是颤抖的呻吟,又像是彷徨的私语,煎熬般的等待着两个陆地王者决出最终的胜负。

为了掩入耳目,也为了快速的建造,布置在北萨斯喀彻温河前线的只是420毫米的三级巨炮。

而美国入也是靠着研制舰炮的底子,用了技术成熟的16英寸的406毫米口径。
首节 上一节 1044/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枭风

下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