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524节

  林黛玉搔了搔头,偷偷看了眼气敷敷的薛宝钗,笑着道:“宝姐姐没妹妹说的那般不堪,在府里也是多有贡献的,倒还不知妹妹的来历。”

  薛宝琴拍了拍胸脯,道:“我也出自薛家,二房的宝琴,还望日后林姐姐像担待姐姐一样担待我些。”

  林黛玉连连颔首,“那是自然,既然是宝姐姐的妹妹,那便也是我的妹妹。听闻薛家二房是南北走商的,那妹妹来到京城岂不是居无定所?一会儿我唤人来为妹妹腾出一间宅院来落脚,妹妹切勿推辞,这府邸内闲置的园子还多着呢。”

  薛宝钗无语至极。

  薛宝琴却眉开眼笑,似笑得如花一样,摇着林黛玉的手臂,道:“林姐姐,你真好,你最好了,比我这个亲姐姐靠谱的多,她还要赶我走呢,还说林姐姐当不会喜欢我。”

  抽了抽嘴角,薛宝钗忍无可忍道:“宝琴,你有点过分了!”

  林黛玉忙给两个姊妹打圆场道:“好啦好啦,都是一家的姊妹,怎就这般容易吵将起来。宝姐姐今日脾气也有些奇怪,素日里开玩笑也没这么容易着恼呀,而且宝姐姐是做姐姐的,总得让着琴妹妹些。”

  “略略略。”

  薛宝琴吐着舌头扮着鬼脸,正是得意。

  薛宝钗深吸了几口气,“她,她哪有这么乖巧?林妹妹,你别被她的表象骗了,她可不是个安分的主。”

  林黛玉皱皱眉,再回头看看身旁人畜无害般的薛宝琴,不解追问,“她能如何?才是这般年纪,想必比云妹妹还小些吧?”

  “是呀,我肯定不会闹事的,更不会像姐姐一般图谋不轨!”薛宝琴接着林黛玉的话,信誓旦旦的说着。

  “你!”薛宝钗翻了个大白眼,“行,你好自为之。”

  林黛玉又问薛宝琴,“你总在说宝姐姐图谋不轨,是哪里图谋不轨啦?”

  本抽身要走的薛宝钗,登时眸中又燃起希望的火苗来,看着面前自家的小婊砸,等着她的好戏。

  薛宝琴却荤素不忌,大大咧咧的说道:“因为侯爷钟爱林姐姐嘛,我姐姐她还赖在府里不走,就跟在侯爷左右,明摆着就是对侯爷有意呀,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想姐姐已经付诸于行动好几次了。”

  “肯定是侯爷没有被姐姐诱骗到,一颗心都还在林姐姐这。”

  薛宝钗忍无可忍,追身便要来撕扯薛宝琴的嘴。

  薛宝琴闪转腾挪,更为灵巧,借着林黛玉为木桩躲避着。

  两姊妹闹着,将林黛玉夹在中间,惹得林黛玉不忍笑了起来。

  “原来只是这件事呀,那我知道呀。”

  “什么?!”

  两姊妹异口同声,呆愣愣的看向林黛玉。

  “林姐姐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让姐姐留在侯爷身边呀?”

  薛宝琴问出的话,也是此刻薛宝钗想知道的,紧张的吞咽起口水来。

  林黛玉捂嘴笑笑,“原因很简单呀,因为宝姐姐是真心对岳大哥好的,我又有什么理由赶宝姐姐走呢?”

  “她也并非是有什么图谋,不如说她反哺这个家还做了很大牺牲呢。有些事我做不来的,便只能交由宝姐姐来做,她是真的不辞辛劳了。”

  “再说,比起堂前这些急于献媚的丫头,宝姐姐也算顶顶好的了!”

  说着,林黛玉又轻啐了口,表示对里面众女的鄙夷,似是与她们又划清了界限。

  薛宝钗心底羞意满满,更是被林黛玉的大度而折服,往日里她印象中的林妹妹好似并不是这般,而是将岳凌护得极紧,不知竟是什么时候将这些事看开了些。

  林黛玉搓着手,多少还有些不自然。

  薛宝琴的心思则更为活络了,当认为薛宝钗都能这么轻易的得到林黛玉的认可,那么她便也有很大的机会留下来了。

  “谁呀,一直在外面吵吵嚷嚷,竟是没完了!影响本先生授课,更影响众位弟子修习,真是罪大恶极!我定要在林姑娘面前告她一桩,与姊妹们不同频!”

  一面说着,秦可卿一面推开门,手里还缠着一根竹条。

  待看清外面来人时,便愣愣的杵在了原地,傻呵呵笑道:“林姑娘,怎么是你呀?今日都落雨了,怎还有空来看我们?”

  想想她们在堂前说的话,林黛玉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却当着薛家姊妹的面,一时不知从何处发难了。

  堂前众女更是在听秦可卿唤了一声林姑娘后,便尽皆慌乱的站起了身,做错事了一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默不作声了。

  两边就在沉默中对峙,作为始作俑者的秦可卿着实捱不住,又试探问道:“若是林姑娘也想学一学这些知识,我去林姑娘房里开小灶便是了……”

  “你还说!”

  林黛玉又气又羞,看向堂前的人,冷声道:“从今日起,佛堂授业取消,待贾家姊妹们回来以后,再定修习的内容!不认真要求你们,便就不跟好人学了!”

  薛宝琴忽得举手道:“林姐姐,我有个法子。”

  林黛玉眼前一亮,没想到初来乍到的薛宝琴就能给她惊喜,“哦?妹妹说来看看。”

  薛宝琴道:“姐姐让我住在府上,我也不能白吃白喝,这段时间就交由我来做诸位的先生吧。”

  秦可卿上下瞧了这个小不点一眼,除了模样出众,与自己都可堪一比,其他还真没看出有什么长处。

  “你年纪比她们还小,能教她们什么?”

  薛宝琴悠悠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怎能以年龄长幼论是非?我自幼便与父亲兄长在海上行商,修习番语洋文,犹如当地人,西方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总有诸位感兴趣的能来教!”

  林黛玉听了果然以为合适,又问向薛宝钗的意见,“宝姐姐,你觉得呢?”

  薛宝钗实事求是道:“她的初心尚且不论,便是这学识,我是有所不及。”

  “竟是连学贯古今的宝姐姐都自愧不如,那此事便这么定了。”话锋一转,林黛玉又眯了眯眼,“可儿姐姐,你休想走,随我来吧!”

第455章

  太和殿上,

  六部按例奏报完了今日朝事,殿前似阴云笼罩的气氛,仍久久未能散去。

  不单单是百官奏报时,言辞谨慎,便是隆祐帝的回应也稍显淡薄了些。

  近来还算是风调雨顺,盛夏之中几处旱灾也是屡见不鲜之事,国库再度拨款赈灾便是。

  至于边疆防务,北蛮伤了筋骨还在苟延残喘之中,对长城以南构不成什么威胁。

  建州女真,在统一各部之后,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休养生息,九边皆算安定。

  时局安稳,便给了隆祐帝着手改革的机会,对于贾家的重罚不仅仅是以儆效尤,更可能是一切序章。

  在场的百官,皆是能看得明白。

  果不其然,在完成了例行的朝会之后,隆祐帝便又宣布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徐步走下汉白玉雕刻的石阶,隆祐帝走在百官之间,悠悠叹道:“朕夙夜忧思,念新旧改政之疲敝,每每有新法推行,便是京畿三辅,也不达成效。”

  “可朕再看沧州通报,被定国公重铸一番的官府,却是颇有作为,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殿前大员刚要拱手回答,隆祐帝却摆了摆手,道:“尔等不必急于回朕,朕心底已有了盘算。”

  “朕伏于案牍,每览章奏,察访吏治,常闻地方牧令,虽膺百里,却在履任之初,困于胥吏之把持,忙于堂前之繁杂,不得不屈尊聘请幕宾,曲意结纳胥吏,方能勉强任事。”

  “这岂非是朕委任了官员,而被他人扼住咽喉?政令出城,怎堪推行?”

  “此非朕委任之初心,又实乃国朝取士选官之大弊也!”

  东方治等老臣,似是早有预料,不禁微微颔首。

  而另外一些官员,则是从隆祐帝的话音中听出几分不妙来,脸上的表情不觉变得微妙了许多。

  隆祐帝并不急于下定结论,而是在百官面前引经据典起来,调动着众人的情绪,“《尚书》有云:‘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又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然观今之取士,渐成四书文,卖弄技艺。”

  “代圣立言,固可明义理、正心术、修德行。然束之于章句,锢之于程式,使天下英才皓首穷经,竟不识稼穑之艰难,不晓工筑之机巧,不明刑名钱谷之实务。一旦释褐,授以民社,茫然如盲者行路,聋者听音,岂能不假手于人,受人所制?”

  “此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岂非《周礼》考工之遗意尽失乎?”

  隆祐帝句句直指要害,似是当堂在与百官做着一场策问,核心的问题也揭露无遗。

  便是如今科举考察的内容,无法与学子任职相对应,以至于科举考试浮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选拔出治国能臣。

  这是问题的症结,却也是国家的疑难杂症。

  堂前儒生脸色皆变,连堂下的起居郎记录的笔,都不觉颤了颤,不知是否该如实记录了。

  接下来便是隆祐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文脉禁锢,似是都不再存在。

  “昔管子治齐,首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司其职。诸葛武侯治蜀,亦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朱子倡格物致知,穷究万物之理。此皆圣贤经世致用之大道!朕观流于市面《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虽归类杂文,却皆利国济民之实学。何以我朝取士,独尊空疏之文,而轻百工之技,贱稼穑之劳?”

  实干之臣,听之只觉眼前一亮,颔首不止。

  学阀世族,却是脊背发寒,不肯应声。

  而隆祐帝惊才绝艳的表演还远没有结束,“长此以往,官受制于吏,权柄下移,政令堵塞,民生凋敝。胥吏世守其业,盘根错节,竟成‘无官之名,有官之实’之势,实乃国本之蠹!”

  语气一顿,百官便自觉躬身,

  隆祐帝又道:“此事,由定国公与礼部,翰林院共议,拟个章程与朕。朕不急于成效,愿在下一次春闱,便能见得些许改观。”

  堂上众人伏地,岳凌也应声领命。

  朝堂上隆祐帝的言行,便很快传为邸报,引起轩然大波……

  ……

  内宫,坤宁宫,

  皇后看着面前一脸憔悴的贾元春,心里不由得起了几分怜惜。

  尽管贾家有百般不对,皇后多次对贾元春严令责罚,却也并非有意针对她,而是想她能够管束家族。

  皇后当然也能体会贾元春的不易。

  一家之中若是有贾母那般刚愎自用的长辈在,任贾元春再三规劝,其实也难有成效。

首节 上一节 524/5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兵仙从助刘备守住徐州开始

下一篇:大明:开局青莲地心火,震惊朱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