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71节

  李奇维想参考的就是西方的体系,但也不完全一样。

  此时的欧美和未来一样,对于大学的各种称呼和划分比较多,也比较细致。

  主要的有:University、Institute、School、College、Academy等。

  比如哈佛大学的英文是【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主要是指综合性大学,一般由很多个学院组成,涵盖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

  而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是指设立有专门学科的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下设工程学院、理学院等等。

  它和University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模上。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既没有法学院,也没有医学院;而综合性大学都会有这些大的学院。

  【School】指的是大学所属的学院或者系。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院,英文是【School of Engineering】。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英文是【Harvard Law School】。

  当然,School还有中学的意思。

  【College】的概念则比较笼统,既可以泛指各种大学,也可以表示大学内的学院,或者是分科学院。

  比如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英文是【Trinity College】,其他学院也是称呼某某College。

  再比如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英文是【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所以同样是学院,Institute和College也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翻译带来的误解。

  最后的【Academy】是指高等专科学校或者研究专门技术的学校。

  比如旧金山艺术大学,英文是【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还有各种电影学院、商科学院等等,都在此列。

  后世华夏的大学体系,基本就是借鉴欧美的。

  大学的分类及院系体系也没有完全统一,非常混乱。

  各种名称五花八门,都带有历史遗留因素,也不好修改。

  比如同样是三级管理体系,有的大学是:大学-学院-专业;而有的大学是:大学-系-专业。

  甚至还有的大学是:大学-学院-系-专业,四级管理体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的规模在发展,功能在不断完善,由于调整不及时,从而造成混乱。

  通常而言,学院是比系要高半级,而且承担的任务更加系统。

  除了系所承担的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学院还包含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等独特功能。

  李奇维是个强迫症患者,他准备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

  他要创建的是理工大学,对标的就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采取的则是大学-学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

  并且,他还要在全国推广这种做法。

  至于各种特色大学和技校,则是另外一套方法。

  这一点,他和樱花国的长冈半太郎类似。

  物理乃自然科学之首,李奇维未来会以华夏物理第一人的崇高身份,执掌科学体系。

  同时,以大佬的身份调教后辈,给未来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虽然他不可能了解所有门类,但是只要知道哪个最重要就好了。

  钢铁、化工、电子、电力等等,任何一项都涵盖了无数的细分技术和工程经验。

  只要大学越来越多,人才自然如雨后春笋一般,总有聪明人能取得其他领域的突破。

  他通过在国外的投资集团,不断地给国内资金输血,带动一批典型的工业企业成长。

  然后再以华夏庞大的人力资源,复制出更多的细分企业。

  哪怕是螺丝钉,也要做到全球第一强。

  李奇维的作用就是一个引子,他知道凭借他暂时的资金体量,不可能直接将华夏的工业升级换代。

  这和教育一样,都是长期工程,需要几十年的缓慢发展,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时,有下人来报,说是一个叫周子余的人来访。

  目前对方被安排在会客室,明知李奇维不在,还愿意一直喝茶等候。

  李奇维来了兴趣,他的脑海里并没有周子余这个人的信息,莫非是无名之辈?

  不过,有这份毅力和胆识,将来的成就恐怕也不低。

  他决定见见这个人,想知道对方找自己作甚。

第161章 李奇维又得干将!

  当李奇维在会客室见到周子余后,对方正优哉游哉地喝茶,脸上毫无焦躁之意。

  李奇维仔细打量着他,面相平和敦厚,如沐春风。

  戴着一副圆眼镜,折射出睿智的光芒,嘴角噙着一丝微笑,显得平易近人。

  “抱歉,周兄,我今天有事,让你久等了。”

  周子余看到来人的一瞬间,就知道他是李奇维了。

  龙行虎步、神采飞扬、高大英俊、器宇轩昂,好一位学贯中西的美男子!

  周子余心生震撼,光光是李奇维的外表,就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强烈压迫感。

  如果自己没有真才实学,怕是连和对方对视的勇气都没有。

  “李兄,还请原谅我冒昧登府,不请自来啊。”

  “你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奇维笑道:“周兄客气了,我李奇维最喜欢结交有志之士。”

  “我观周兄,非常人矣。”

  周子余一愣,随后哈哈大笑,他很喜欢李奇维的脾气。

  于是,双方主宾分坐,周子余也开始介绍自己的生平。

  周子余是浙江绍兴府人,今年35岁。

  17岁中秀才,26岁以二甲第34名的成绩成为进士,28岁成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然而不久后,他就见证了甲午战争惨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等事件。

  至此,他对清廷彻底失去信心,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他放弃了翰林院编修的身份,毅然决然南下,成为了革命者,通过开办教育,企图革新国内。

  1902年,他和好友蒋国亮在上海创立华夏教育会,并担任会长,联络民间的教育人士。

  同年,他还创建了爱国学社,秘密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并且,他还是真·女权先锋,创立了华夏近代第一个女子学校:爱国女校。

  然而在今年,他的爱国学社,却受到了清政府的警觉,被下令侦讯。

  周子余本人也被通缉,他只能辗转青岛、上海、绍兴等地,还准备赴德国留学躲避风头。

  听完周子余的介绍后,李奇维心道,这是一位真大佬啊。

  竟然愿意舍得从翰林院编修,直接下海,自主创业,精神可嘉。

  而周子余在说完自己后,笑道:“李兄,你不会把我送去官府吧?”

  李奇维喝了一口茶。

  自从回到国内,他也开始喝茶了。

  没办法,不然太尴尬了,两人若无话可说,有口茶至少能缓解尴尬的氛围。

  而且在喝茶的间隙,还能想好怎么回复。

  “周兄,在伱踏入我家大门的时候,你心中就应该有答案了。”

  周子余狂笑一声,“我果然没有看错人,李兄你和我是一样的人。”

  “我曾仔细研究过《泰晤士报》对你的采访内容。”

  “于教育一道上,你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

  “如今的华夏,必须重视教育,兴办教育,此乃百年之大计。”

  “唯有教育才可让民众摆脱愚昧,认识清政府的本质,迎接新的未来。”

  李奇维听着周子余在那侃侃而谈,对方果然不愧是能被通缉的大佬,现在已经开始蛊惑自己了。

  要是热血青年一听,肯定歃血为盟,唯周大哥马首是瞻。

首节 上一节 171/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