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00节

  而李三武功高强,又深得李奇维和李庭照信任,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队长。

  甚至李奇维还暗中通过自己的渠道,订了十几把步枪,以防万一。

  这年头,手里有枪才有安全感。

  真乱起来,可没人管你是不是大科学家。

  如今革命党在四处搞事,清朝的局势已经逐渐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在关键时刻,黄埔理工大学也能充当一个小小的堡垒。

  李奇维自嘲,自己到现在还没有办公室秘书呢,李三都成老大了。

  他现在负责的事情太多,到了必须需要办公秘书的时候了。

  而且这个秘书还必须懂西学,会与人打交道,能处理各种专业的问题。

  本来王路遥想让香岚去当秘书,但是李奇维认为他的秘书必须是个男的,不然吃不消他的工作强度。

  所以,他就一直耽搁了,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正当他想着这些事情时,李三已经把人带进来了。

  来人身材敦厚,圆脸大耳,眼睛虽小,却透露出睿智的光芒。

  只见对方拱手朗声道:“学生王季烈,见过李大人。”

  听到名字的那一刻,李奇维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对方的生平信息。

  浏览完后,他内心不禁狂喜,这回可算遇到宝了。

  这应该是华夏物理学界的鼻祖级人物了。

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华夏的物理学史时,都习惯从民国成立开始。

  真实历史上,1913年,京师大学开办物理学专业,这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导下,华夏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1916年毕业。

  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了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建立。

  真正开展物理学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

  当时国内本土的物理学有四条最主要的发展轨迹。

  第一条是华清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执掌下,利用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吸引了强大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华清大学物理系为国内的物理学培养了一批细分学科创始人,如钱学森等。

  仅在抗战前毕业的9届53名大学毕业生中,后来就出了9位华夏科学院院士,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华夏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再也不能复现了。

  第二条是燕京大学物理系。

  这所教会大学在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当校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校实行自由教学。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养物理教师。

  1934年前,燕大毕业的学生全部做了教师。

  这为后来华夏物理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底蕴。

  第三条是京师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京研物理所)。

  1931年,严济慈被聘请为京研物理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养出了钱三强等十余位物理学家。

  第四条是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虽然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是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处于漩涡之中。

  从而导致物理系主任频繁更迭,影响了正常教学。

  直到1933年,饶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崭露头角。

  但随即抗战爆发,京大的教学又被打断,因此始终没有画出一条完整的物理学发展轨迹,甚为遗憾。

  抗战前六七年,事实上成为华夏物理学乃至华夏学术的“黄金时期”。

  后来,华夏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说道:

  “八余年的抗战,使萌芽的华夏物理学夭折,至战后复员重拾起来,损失者非八年时间,而系发展的锐气及持续性也。”

  以上这四条路径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有国外的留学经历,美国最多。

  有的人最后回来了,有的人最后没有回来。

  这就是华夏接下来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发展情况。

  但是如今李奇维是在190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物理学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时期。

  何育杰和夏元瑮还是毛头小子,变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对于华夏物理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现在站在李奇维面前的王季烈,点亮华夏物理学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方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物理研究,也没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华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华夏物理学发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于1873年出生,今年31岁。

  1894年,考中举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和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

  1900年,王季烈翻译了樱花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并将书名定为《物理学》。

  是他将“物理”二字选为“physics”的国文名称。

  在此之前,“physics”的国文名称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词,也并非王季烈生造的,汉语早已有之。

  《周书·明帝纪》中记载:“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

  在这本《物理学》中,内容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磁学、电学等。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直线运动、物质、重力、向心力、绝缘体、蓄电池等。

  这些物理学名词一直沿用到后世。

  该书由江南制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教科书。

  接着,王季烈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物理学教学工作。

  但是在李奇维没有回来之前,王季烈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就和徐启泰的爷爷徐寿一样。

  导致何育杰在编写他自己的《物理学》时,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还有这本书。

  而李奇维也不知道,华夏物理学界还有这号人物。

  要怪就怪此时大清的交流方式太简陋原始了,连电报都没有多少。

  现在李奇维看见王季烈,当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你好,王季烈,你我素不相识,今日找我有何事情吗?”

  “而且你自称学生,看伱打扮,想必走的是科举一途。”

  “我连四书五经都背不全,当不得你的自谦。”

  王季烈依然恭敬地说道:“您在物理一道上的成就,足以称为大宗师。”

  “而且您还是当今皇上的老师,那自然就是全天下读书人的老师。”

  “古语云:达者为先。”

  “季烈虽然痴长您几岁,但是论学问,却远远不及您。”

  李奇维乐了,笑道:“你既然知道我的事迹,就明白我不喜欢国内那一套繁琐的规矩。”

  “你我年纪相差不大,平辈称呼即可。”

  “不知王兄此次前来指教?”

  王季烈内心震惊,心想这位大佬果然和传闻中一样,是个深度西化的物理大宗师。

  明明已经有这么高的地位,对待自己还如此平易近人。

  这和他平时见到的那些官员,简直判若两人。

首节 上一节 200/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