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04节

  第二个时间点则是在1918年之后,最好是在1919年。

  这样的话,距离下一次战争开启还有十几年缓冲时间。

  从现在到1931年还有27年的时间,李奇维有自信在这27年内搞出原子弹。

  即便有着强烈的自信,他有时也会感觉到一丝疲惫。

  实在是这件事太难太难了。

  以他穿越者的身份,也不敢说计划一定成功。

  虽然单纯造出原子弹,李奇维毫不担心,但是这期间需要处理和应付的事情就太多了。

  他没有系统,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点一滴积累。

  有时甚至李奇维都想放弃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前世的他只是一个博士而已,社会经验都没有多少。

  现在来到这个时代,他逼着自己成为上位者,不断地学习那种掌控众生的感觉。

  他想创造的科学之城是一个纯粹的地方,但这种纯粹需要他以至高的身份去庇护。

  李奇维重重地呼了一口气,抛去脑海中的悲观情绪。

  身为华夏人,既然使命已定,是非对错他便无心解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从第二批星火成员的选拔开始吧。

  李奇维在看完物理试卷后,心中基本确定了人选。

  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这几人在真实历史上的经历。

  第一位,李耀邦,20岁,广东人,物理成绩68分。

  他是华夏最早出国学习物理的人之一,于191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密立根方法测定了固体粒子带电电荷的绝对值。

  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第二位,张贻惠,18岁,安徽人,物理成绩65分。

  1914年,他从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工作。

  1924年回国,创建京师师范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

  积极宣传和推动国内的度量衡统一工作。

  第三位,颜任光,16岁,海南人,物理成绩62分。

  1918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京师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

  从事气体离子运动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

  而且他擅长研究仪器仪表,特别是多种电表的设计制造,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完三人的生平后,李奇维如获至宝。

  虽然没有遇到那种能考上90分的天才,但是他已经很满意了。

  入学考试物理科目的难度虽然较低,但李奇维估计只有王季烈这种有基础的人,才能考90分以上。

  而李耀邦三人此刻还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能有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看来他们在考试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不然凭借他们的年纪,应该做不了几题才对。

  虽然在未来他们不是成就很高的物理学家,但却是物理教育家,非常符合李奇维现在的迫切需求。

  于是,李奇维准备亲自指导这三人,让他们成为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

  而化学科目,王季点竟然考出了惊人的95分,完全符合特招的要求了。

  李奇维忍不住惊呼,果然不愧是以后的科学世家,很猛。

  并且化学科目还有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名叫王琎,虽然只有16岁,但化学却考出了85分,徐启泰在评语中大肆夸赞王琎。

  这时,李奇维已经知道了王琎的所有信息。

  他不由得感叹,是自己小视天下英雄了。

  王琎所在的宁溪王氏,几乎就是王季烈所在苏州王氏的另一个翻版。

  又是一个强横至极的科学世家。

  王琎本人是华夏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其毕生致力研究华夏化学史。

  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

  化学也是李奇维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王琎的加入,能为他分担不少的心力。

  再加上徐启泰的家族在化学领域也有深厚底蕴,化学这一块暂时是够用了。

  本次入学考试,除了这四个优秀苗子外,剩下的就比较普通了。

  但是李奇维并没有厚此薄彼,就不看重其他人了。

  历史已经改变,也许在他的教导下,其余的学生中或许能出现更加惊才绝艳的存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太多了,也许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或者领路人。

  而李奇维就是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

  经过综合的评估和计算,通过入学考试的一共有27人。

  这27人将成为黄埔理工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

  看惯了后世大学招生,一招就招几千人的规模,李奇维突然感觉有点不适应。

  但其实27人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哪怕再过几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物理系招生也不超过50人。

  因为有了李奇维这尊大神,才让黄埔理工大学的名气非比寻常,吸引更多的人来求学。

  几十年后,无数学子疯狂羡慕1904年的那27人。

  因为他们是李奇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学生,所有人都受到过李奇维的指点,有些甚至还辩论过。

  而这种在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未来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甚至带上了某种信仰般的力量。

  这27人都为自己是黄埔理工的首届毕业生而自豪。

  但是私下里,他们都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185章 开学典礼,李奇维的演讲

  1904年4月6日,黄埔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正以最快的速度,寄送到全国各地。

  将有27位幸运儿成为第一届本科生,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

  广东番禺,李耀邦兴奋地将通知书拿给父亲看。

  “父亲,这是当今帝师创办的大学,你看这通知书就和别的学校不一样。”

  李父笑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能够愿意在这种毫不起眼的细节上下功夫,说明这位李校长志向高远啊。”

  李父是商人,自然知道一件产品的好坏,往往就决定在细节上。

  “只是邦儿,你生性活络,是个经商的好苗子,如今却要去研究科学,为父也不知是对是错啊。”

  李耀邦笑道:“父亲,这也不矛盾,等我毕业了,照样可以经商啊。”

  “而且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后,能开阔我的眼界。”

  “凭什么洋人的东西能又好又便宜,比如那个打火机,太巧妙实用了。”

  “我以后也想做出这样的东西,这一切都需要科学知识。”

  李父很欣慰,他仿佛看到儿子在未来超越自己的情景。

  “吾儿耀邦有巨富之姿!”

  真实历史上,李耀邦在担任大学教授几年后,就弃学从商,未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安徽全椒,张贻惠正在聆听其父的教导。

  张贻惠出身在书香门第,12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其父亲更是当朝进士,现任内阁中书。

  进士参加朝考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掌记载、翻译等,官阶为从七品。

  “贻惠,汝之年龄,本应今岁去参加乡试。”

  “然你意已决,为父也不强求。”

  “望伱恪守本心,万般大道,皆可救国。”

首节 上一节 204/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