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14节
那是京官,意味着他以后得常驻京城了,这显然不符合他的计划。
而且他一旦去了京师,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拿捏,得不偿失。
哪有待在广州逍遥自在。
慈禧等满清掌权者是不可能猜到李奇维的心思的。
在他们的固有认知中,京官肯定比外官重要无数倍。
如果李奇维来到京城,以他的能力,肯定能结交很多当朝大员,这是慈禧等人不想看到的。
而如果把他外放到广东,他再怎么折腾,也就局限在一省之内,影响力小很多。
却不知,李奇维更希望的就是掌握实权,真正掌控一省的教育,反而能做的事情更多。
而原广东教育使于式枚,被擢升为学部左丞,但是他却愁眉苦脸。
“哎,老弟,你说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别人都是干的好,往上升,我倒好,直接往下降了。”
李奇维笑道:“老哥,你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你这次可是去京城当官了,以后我要是去京城了,还要靠你接待呢。”
按理来说,广东教育使肯定比学部左丞品级高,为何于式枚还属于擢升呢。
这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导致。
当于式枚还是广东学政时,虽然看似和布政使品级,都是从二品。
但学政还属于差使,地位高,本身的品级和却当选的人有关。
于式枚本身的品级很低,只是翰林院一个从四品的小官而已。
后来李奇维推行新政改革,学政变成了教育使,从差使变成了直属官,有了自己的府衙,教育使司。
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教育使则被固定为从二品的大员了。
以前学部没有成立,教育体系官职混乱,于式枚就暂时从学政转变为教育使。
现在一切走上正轨,于式枚只能“原形毕露”了。
他本质只是一个从四品的官员,想直接跃升到从二品,那是天方夜谭,毫无可能。
毕竟于式枚可没有镭光宝珠这样的礼物。
他现在成为正三品的学部左丞,还是京官,当然属于擢升了,而且名正言顺。
在他的任期内,广东大学成果卓越,广东境内教育改革有条不紊,没有出乱子,业绩绝对过关。
所以,总体而言,于式枚是非常满意自己的待遇的。
“嘿嘿,老弟,以后我去京城了,这广东可就交给你了。”
“你可得从布政使那里多搞点银子,不然这工作没法开展。”
“教育使司去年的经费只有1100多两,这够干什么的!”
“我是要不到钱了,只能看老弟你了。”
李奇维笑笑没有说话。
任何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都会对经费进行扯皮。
总金额是固定的,你的省份多了,我的省份自然就少了。
所以地方大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从中央要钱。
而在一省内部,同样如此,修路需要钱,赈灾需要钱,教育也需要钱。
谁多谁少,只能靠各自部门的长官去诉苦和据理力争。
富裕省份还好说,挤挤总是有的。
那些穷省的官员们,绝对能为拨款打起来。
于式枚是个软性子,能要到钱才怪。
而李奇维接下来准备在广东省内推行义务教育,每年1100两的经费,根本是杯水车薪。
看来,他得好好想一个法子了。
第192章 六年义务教育,女子学堂章程,自筹经费
1905年4月1日,广东教育使司。
作为新任教育使,李奇维需要梳理和解决前任留下的各种问题。
还好于式枚是老熟人,不会对他隐瞒和埋坑,不然刚上任就出幺蛾子,对他的威严是极大的打击。
目前教育使司的最大难题就是地方拨款不够。
别看清朝新政搞的轰轰烈烈,大刀阔斧,又是成立商部,又是成立学部,办企业,建学校,如火如荼。
好像明年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似的。
但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
反正新成立一个部门又不用花钱,塞几个人进去就完事了。
至于建学校,不好意思,请你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独立想办法。
户部尚书已经放话,国内百废待兴,实在拿不出钱建那么多学校。
就连中央直属的京师大学,也是如此。
真实历史上,京师大学创办后,除了户部拨款外,清政府还要求各省出资支持。
从1902年到1906年,四年中各省支持京师大学的经费情况如下:
直隶、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每年1万两。
浙江、安徽、福建、云南、山西:每年5千两。
贵州:每年2千两。
各省苦不堪言。
以广东为例,既要支持京师大学,又要建设本省的广东大学,教育经费实在捉襟见肘。
单纯把学校建起来,花费倒是不多,这个时代的苦力又不值钱,甚至还可以是免费的。
但是想让学校,尤其是大学,正常运转起来,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李奇维的黄埔理工大学,从开建到现在,已经花费了5万英镑,约33万两白银之巨。
虽然这和李奇维的高标准有关,各种教学楼、实验楼都是按照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
而且还添置了很多教学设备等。
但是人员开支才是大头,而且一点不能省。
大学建的再漂亮,教师的薪水很低也没有用,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应聘,学校也就变成空壳了。
而要维持一所大学的正常功能,安保、食宿、维修、行政等等,都是巨额的花费。
而广东大学作为清朝唯二的中央直属大学,是清朝的脸面,自然逼格不能太低。
所以,广东大多数的教育经费,全部都投在了广东大学的建设上。
即便广东省是富裕省份,但是用钱的地方也多。
种种费用计算下来,最后能拨给教育使司的经费,就只有1100两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于式枚曾亲自跑到总督府,求见现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岑春煊。
结果堂堂封疆大吏,也只能来一句:我没钱。
关键于式枚还不能抱怨,因为其他各级衙门也是如此,大家都缺钱,不止你一个。
按理来说,于式枚应该去找广东布政使的,因为布政使司负责一省之财政和行政,当然也管着教育经费。
但现任广东布政使是胡湘林,福建人。
他跟于式枚不知什么原因,有私人矛盾,所以后者自然不愿拉下脸求人。
但自古管钱的才是大爷,不求布政使,你就是要不到钱。
李奇维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是不禁一笑。
幸亏自己有钱,不用求人,就能把黄埔理工大学办起来。
不然的话,现在估计连学生都没影呢。
目前广东大学能够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还较少,都是之前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
另外一方面,则是目前的教师薪水是被拖欠的。
这是老传统了,一直到民国时期,教师被拖欠薪水都是常态。
毕竟人家当兵的拿枪,不给钱就闹兵变。
当教师的拿书,不给钱,那那.我就再等等。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