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43节

  “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场地、人员、住宿餐饮等,全部由公司承担。”

  “记住,公司要大力宣传这场会议,越高调越好。”

  张茂东拿起纸笔开始记录。

  总经理私下和他说过,董事长要是直接吩咐任务,而不是讨论,那你就照做就行,不要多问。

  不打折扣地完成董事长的任务,是上升的不二法门。

  李奇维看着自己说一句,张茂东就记一句,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心想咱也不胖啊。

  他撇开脑子里乱入的东西,开始给张茂东仔细讲自己的计划。

  原来,李奇维准备在物理学界召开一场会议。

  自从开尔文勋爵的两朵乌云演讲以来,短短九年间,物理学领域就爆发出无数新的理论和成果。

  这种璀璨的发展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哪怕是很多物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也被突然到来的知识爆炸搞得晕头转向。

  现在大家需要有人能把物理学好好梳理一遍。

  总结过去,回顾当下,展望未来。

  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理论有什么缺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等等。

  真实历史上,这就是1911年举办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初衷。

  当时的爱因斯坦、洛伦兹、居里夫人等大佬都参加了这场会议。

  居里夫人的绯闻也是那场会议爆发出来的。

  而这一世,因为李奇维的原因,物理学的发展程度比历史上的还要激烈。

  所以,这场会议迫在眉睫。

  李奇维在私下里和汤姆逊、普朗克都说过这个事情。

  两位老师很支持他的想法,觉得这是对物理学界的一次伟大整合。

  甚至比开尔文勋爵的那次总结还要重要很多倍。

  因为如今的物理学完全可以用狂飙来形容。

  不少老教授环游世界一圈回来后,发现已经看不懂最新的论文了。

  这个时代可没有自媒体,瞬间知道所有信息。

  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士总结和分析。

  而且两人都支持让李奇维来发表演讲,他的资历足以压服所有人。

  于是,李奇维便开始准备这个计划。

  既然由他发起,那就不能再找索尔维了,白白便宜了那老小子。

  反正自己现在也算百万富翁了,一场会议还是能办的起的。

  所以李奇维干脆让先锋集团来承担这次会议,作为它高调面世的开始。

  又能给自家公司打广告,自己又能控制各种细节,保证会议顺利进行,一石二鸟。

  李奇维心中感叹,以后大名鼎鼎的索尔维会议就要消失喽。

  不过,也只是改个名字而已。

  李奇维相信,自己能让会议变得更加举世闻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茂东越记越心惊,这场会议的规格也太高了。

  按照董事长的设想,被邀请到这次会议的,至少是知名物理学家,普通教授都没资格参加。

  毕竟会议是要讨论物理学的大事,非物理大佬不行。

  张茂东作为专门投资高科技公司的资深人士,自然对科学界有了解。

  他知道本次会议的份量。

  于是,他决定在公司内成立小组,专门负责这件事,一定办的声势浩大,漂漂亮亮。

  让董事长看到自己的能力。

  而李奇维已经开始畅想,这场会议将带给物理学界怎样的震撼。

第212章 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物理学界震动!

  三天之后,李奇维正式宣布,玻尔等七人全部通过博士入学考核。

  李奇维一口气招了七个博士生,顿时在国王学院物理系引起了轰动。

  这年头,博士可不是那么好毕业的。

  虽然汤姆逊等大佬,甚至带的博士生超过10个,但那是因为卡文迪许底蕴雄厚。

  国王学院的物理系好像还没有那么多课题吧。

  大家猜想,也许布鲁斯教授的研究方向广泛,能分出很多不同的子课题吧。

  不过很快,一件震惊物理学界的大事,让所有人明白,博士生再多也不怕。

  1909年5月15日上午,《自然》杂志发表了李奇维的专属封面文章。

  在文章中,李奇维简单总结了从1900年开始,到1909年,物理学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理论。

  同时,他还指出,目前物理学还有很多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他以第一届物理诺奖得主的身份,邀请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齐聚一堂,对前沿物理学展开讨论。

  会议地点在伦敦,时间定在了1909年10月30日。

  会议的主题是: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

  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为先锋投资集团,该公司将会议命名为“第一届布鲁斯国际物理学会议”。

  后来被简称为“第一届布鲁斯会议”。

  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先锋集团和李奇维的关系,大多数都以为是李奇维拉来的赞助。

  此外,李奇维还声称,他将邀请第二届诺奖得主洛伦兹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

  在文章的最后,李奇维歉意地说道,考虑到本次会议的目的性,对于参会人员,他将采取严格的邀请制。

  即:凡是没有收到李奇维的邀请函的人,说明就没有资格参加本次会议。

  轰!

  文章一经发出,瞬间在物理学界引发了十八级大地震。

  “哦,我的上帝,这太震撼人心了!”

  所有的物理学从业人员当天啥都不干,专门讨论这件事带来的震撼。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

  赞同者认为:

  “物理学确实需要好好梳理一下了。”

  “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爆发期,现在一年的成果相当于之前十年的成果。”

  “大佬们总结最前沿的问题后,才能让更多的物理科研人员抓住重点,研究方向不至于偏离。”

  “以布鲁斯在物理学界的身份和地位,足以对会议的结果负责,保证其权威性。”

  然而,反对者攻击的点主要是李奇维提出的那个邀请制。

  “开什么玩笑,难道布鲁斯想让谁参加,就让谁参加吗?他凭什么能判断所有人的水平。”

  “《自然》杂志这几年发表了那么多文章,难道布鲁斯都看过吗?”

  “当年伦琴教授发现X射线时,还被当世的物理大佬忽视呢,布鲁斯他凭什么认为自己不会走眼。”

  “就比如我的热学研究,我找到了一种突破绝对零度的方法,我认为这是一个诺奖级的成就。”

  “但是,《自然》竟然拒稿了我的文章,简直是有眼无珠,暴殄天物。”

  更有甚者,直接质疑李奇维本身的能力。

  “布鲁斯已经六七年没有新的论文了,他能识别出物理学最前沿的成果吗?”

  对此,克里斯等人不能忍了,当即发表文章怼回去。

  “凭我导师取得的成就,哪怕未来几十年他没有新的成果,依然不影响他的地位。”

  “而且我导师研究的内容,因为太难了,所以才进展缓慢。”

  “等到他的结果发表的那一天,你们这些质疑的人估计连论文都看不懂。”

  小辈们在物理期刊上吵的热火朝天,反而给第一届布鲁斯会议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

  不少数学家幽怨地羡慕:“我们连质疑的人都没有。”

  而那些物理期刊甚至把准备发表的论文都延迟了,专门刊载这场关于布鲁斯的大战。

  无论年轻人们讨论的多么激烈,此刻真正的物理学家们都没有下场。

首节 上一节 243/1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