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99节
真实历史上,地球上肉眼可见的超新星爆发,一共被记录了10次。
根据恒星演化模型推算,平均下来,银河系大概每隔50年,就会发生一次超新星爆发。
河外星系则因为离的太远,导致观测数据不多。
人类之所以有机会记录这么多次,都得感谢人家大佬的不杀之恩。
超新星爆发的能量虽然狂暴,但只要爆发中心距离地球超过上千光年,一般不会造成特别大的伤害。
因为此时到达地球的各种电磁辐射和粒子流,被各种宇宙天体和尘埃阻挡,威力大大减弱。
残余的粒子流刚进入大气层就被吸收了。
而剩下的电磁辐射最多影响下地球的磁场,导致各种电子元器件出现异常。
对于生命并无直接威胁。
幸运的是,地球周围的恒星,从目前看,还没有哪个能超过质量极限,有概率发生超新星爆发。
所以,地球是安全的。(总感觉像人为圈出来的实验场地)
但是有一种天文现象,哪怕相隔十万光年,也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那就是伽玛射线暴!
超新星爆发的威能虽然横贯星系,但它是点状爆发,朝四面八方扩散。
而伽玛射线暴则是某个特定方向上的超级能量束,就好像超级放大版的激光。
如果单纯比较单位方向上的能量强度,那么伽玛射线暴将远远超过超新星爆发。
因为伽玛射线暴的能量总和并不比超新星爆发低,有的还会高不少。
而且,这些能量又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短时间内全部释放,威力可想而知。
它发射的方向上,沿途所经过的区域,都将遭受毁灭性的能量打击。
一旦它扫过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当场就得全部灭绝。
因为γ射线不仅破坏了行星的大气层,还会破坏生物的DNA,使其崩溃。
如果真的存在高等文明,那么他们的大炮应该就是伽玛射线暴。
几炮下去,整个银河系恐怕很难都再有生命了。
这就是伽玛射线暴的恐怖。
真实历史上,直到1967年,天文学家才通过卫星首次观察到这种恐怖的电磁现象。
当然这次的伽玛射线暴不是正对地球,否则人类就无了。
这就是宇宙的恐怖之处。
遥远距离处的某个现象,就会让整个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而现在,在场的诸多天文学家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对于危险毫不在意。
因为那些属于人类不可控因素,可以研究,但不必焦虑。
万一哪天真的有伽玛射线暴射向地球。
那些皇帝总统国王首相首富们,肯定比在座的所有人更紧张。
李奇维看着众人的表情,心中感慨。
他很能理解在场所有人的心情,那是发现又一全新领域的狂喜。
对于科学家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了。
未知代表着更多的真理!
真实历史上,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等概念,要在十多年后才会被提出。
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无数天文学家的兴趣,掀起研究热潮。
因为超新星爆发有非常多的科学意义。
比如,通过它可以研究生命的形成和演化。
在恒星核心区爆发的那一瞬间,铁元素发生聚变,生成了更多更重的元素。
随后,这些元素被爆炸带到了星系的各个角落。
而这些元素,都是组成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生命演化有重要作用。
换句话说,组成人类的各种元素,有很多都是来自于超新星爆发的物质扩散。
“人类来自于星空”这句话绝非虚言。
你身上的某个原子,或许就来自银河系中心,乃至其它的星系。
此外,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了30倍太阳质量。
那么超新星爆发后,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天体:脉冲星!
所谓脉冲星,其实就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因其能不断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
1967年,天文学家在狐狸星座发现有颗星星会持续发出周期性的电波。
当时的众多天文学家都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天体。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在向地球人类发送电报。
因为脉冲意味着规律,而规律意味着有智慧因素参与。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天文学家就通过实验数据和模型计算,证明脉冲星其实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
当时距离中子星的概念提出,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但是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这种理论上存在的天体。
直到脉冲星出现,中子星才终于被确认存在。
所以,脉冲星也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中子星之所以会高速旋转,甚至达到一秒几百圈几千圈的恐怖速度。
(试想下,如果地球一秒转动100圈,那对于人类是什么酸爽的滋味。)
就是因为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恐怖能量,推动了中子星的运动。
就好像抽陀螺一样,只不过现在换成了抽中子星。
所以,通过研究脉冲星的性质,也能反过来对超新星爆发有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伽玛射线暴和脉冲星,李奇维不可能现在就提出来的。
不然的话,那就不是预言,而是神启了。
科学领域的预言,是要以实验数据或者理论做基础的。
哪怕是黑洞这样的犹如天方夜谭般的天体,李奇维都可以预言。
因为它是有着场方程这个数学基础的。
再离谱都无所谓,因为理论上是存在的。
但是伽玛射线暴,哪怕在后世,形成原理都还没搞清楚呢。
其中一个主流观点是:由黑洞或者中子星合并而产生的。
所以,等今天的会议过后,随着中子星和黑洞理论的不断发展。
伽玛射线暴和脉冲星等概念,或许可以提前从理论上提出来。
李奇维忽然轻轻一笑,内心思忖道:
“嗯,这两个成果,或许可以交给小余。”
作为李奇维在天文领域的接班人,余青松可不能丢了华夏的牌面。
不过,虽然不能提以上两个概念,但是接下来的内容,他可要狠狠地装逼了。
此刻,在李奇维梳理天文史时,众人也终于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了。
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色。
今天的会议,带来太多太多的新东西了。
这些理论和概念,将会深刻影响天文学往后数十年的发展。
为天文学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未来。
所以,众多天文学家对于布鲁斯教授,简直感激到了极点。
什么是领袖?
这才是领袖!
你不能自己一个人吃肉喝汤,别人只能干看着啊。
李奇维的理论还略显粗糙,其中有不少需要细化和改进的地方。
白矮星、中子星、超新星爆发等等,这些现象还需要等待观测和证实。
这些都是其他天文学家的机会。
一场会议下来,又能养活无数人了。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