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节
油烛作响,室内噤声。
“父皇啊,今日您若是送李氏一条青云之途,李氏会永葆大明江山五百年,今日这篇文章看罢,您该把小婿这把磨了许久的刀,亮出来了吧。”
他在心中暗道,无人应答,唯有皎皎清月,高悬于天。
……
奉天殿。
今日殿中不仅仅是朱元璋,还有刚刚回京的太子朱标,他很喜欢看李祺送进宫中的“向道之学”,让人“耳目一新”,且“进步神速”,隐隐有“大儒之风”。
更是曾笑言,“三个月就能中举人,半年就已经不逊色于常人十年寒窗之功,这样的进步速度,儿臣平生罕见,妹婿有圣贤之姿。”
李祺昨夜写下的文章,已经被送进宫中,从父皇面上的笑容来看,他这妹婿又是写到父皇心坎中了。
朱元璋恰好读完,抬手递给朱标,感慨着笑道:“如果李祺早些醒悟能规劝李善长,可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朱标接过一看,“原来是‘待君以诚’。”
他读的很快,“妹婿言辞恳切,从李氏祸事中得出了为人臣者只有待君若天,凡事都要剖心肝胆,才能使君臣之间相得,这是从前不曾有人讲过的。”
因为这根本就做不到,谁都不会对另外一个人完全敞开心扉,更何况在外儒内法的社会中,君臣关系的本质是“君臣上下一日百战”,双方是对手!
那些圣人们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他人写这些,只会被批评媚上,为士林所不耻。
但李祺写这些,却可以解释成,是因为他经历过君臣相疑导致大厦崩塌,家破人亡,于是有此感悟。
这也是加强在朱元璋心中“诚心悔过”的人设。
“标儿,咱准备将李祺推出去了,他既有能力,又有心思,那就不必再多磋磨。
将李祺的文章发出去,让那些大臣们看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咱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不是不教而诛的人。”
朱标震惊道:“父皇,您是准备为韩国公府平反吗?”
将李祺推在台前,是个极不寻常的信号,简直不知道会被外廷如何解读了。
“不,恰恰相反!
咱要你把李祺这一年来有关于忏悔的文章全部放出去,就连李善长的亲儿子都说他父亲导致君臣相疑的罪首,朕做的岂不是无比正确?”
这是李祺以退为进的招法之一!
朱元璋最在乎的就是面子,他是绝不可能承认自己有任何一点错误的。
而李祺的举动就是在不断地维护朱元璋的面子。
既然在洪武朝韩国公府案不可能平反,那么在本就漆黑如墨的名声上,再泼一点墨汁也无所谓。
用本就没价值的东西,却可以换得皇帝更大的信任,谁能不说这大赚特赚呢?
朱元璋教导着朱标,“标儿,咱知道你一直觉得咱杀戮过重,但咱告诉你,这些读书人一日不整治,就有一日的反骨。
别以为咱不知道,那些读书人瞧不上咱。
哼!
那咱就杀一杀他们的骨头,不过这些读书人是真的坏,硬的不行来软的,想要败坏咱大明的根基,咱绝不答应。
以前咱手上没人,这次咱有了李祺这把刀,那就好好磨一磨他们!
真是上天垂佑大明,咱临死前还能碰到李祺,若是其他人,咱还真的不放心。”
朱标自然明白父皇话中的意思。
李祺是个很特殊的存在。
儒生只有将学识和势位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士林领袖,比如当初的诚意伯刘伯温,势力之大甚至能够和淮西勋贵这个庞然大物抗衡!
而李祺先天不足。
首先,他身负莫大罪孽,为世人所不容,甚至他能活着也是因为皇帝特意开恩,从法律层面,现在的李祺还挂着“死刑立刻执行”的判决,这道判决被皇权挡住了,但却没有取消。
只要皇帝愿意,立刻就能合法合情合理的处死李祺,这就是李祺说“唯情活我”的原因,他是真正因为“皇帝的情”而活下来的。
第二,他是个外戚,这个身份属于“幸进之人”,就是“关系户”,这让他又与读书人隔了一层。
李祺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前途,那就不能给予派系其他人政治资源,不能给予其他人好处,就不能登顶高位聚势。
他只能做一个御用文人,如同锦衣卫指挥使,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刀。
又因为李祺天赋极高,在文道方面,甚至可以说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圣贤之姿绝不是虚言,完全足够为皇权与那些读书人分庭抗辩,这把刀将极其锋锐!
一个全心全意站在皇权这一边的儒门未来圣人,而且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这怎么不算是上天的恩赐呢?
李祺呢?
他自然知道这件事!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件事,这便是那条邪路。
但他主动的、甘愿做这把刀,主动、心甘情愿的为大明皇室、为大明皇帝,披荆斩棘!
其中有为天下苍生之愿。
但亦有,他要站在高位,为了他即将出世的李氏嫡子。
以及,
家族的千秋万代!
第6章 千般谋划终上台
又是一日,天朗气清。
李氏别院堂前。
李祺找到了为李三姑娘安葬完的紫鹃,她无父无母,李祺收留了她。
如今这座别院中,除了李氏一家四口外,另有六个侍候临安公主的侍女。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芳儿,你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李氏别院中,李祺在教他的两个便宜儿子读书,以他如今的学识,教两个稚童,可谓绰绰有余。
李芳一板一眼的说道:“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背完这一段解释后,李芳道:“这就是圣人所说君子慎独的道理。”
李祺满意道:“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君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小心谨慎,若是不谨慎,君子就会变成小人,而小人是注定要败亡的。
这是李氏从血雨腥风中得来的家风,你们要谨记。”
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最重要的就是家风和当家人的眼光!
邪路爬上去的确快,但跌下来也快的很,倚仗权势而兴盛的,终会因为权势人物的消失而败亡。
未来李氏当家人李祺不担心,他只担心李芳和李茂会不谨慎,一旦牵连主支,那就万事皆休了。
“驸马。”
临安公主走进书房,李祺一见,便让李芳和李茂先出去,两兄弟向母亲行礼后离开。
公主欣然道:“驸马,父皇将你这一年来所著的文章在京中分批传播,不过三日,京中士子便为之震动。
而且父皇已经允许李氏后裔参加科举!”
她眼睛亮晶晶,脸颊泛着激动的红色。
在她看来,父皇将李氏大放于光明之下,自然是喜事。
李祺微笑颔首,虽然他足不出户,但这些事他却已经知道。
因为……
【皇帝释放明显善意,族长李祺声望+101,当前族长李祺声望1。】
【文章在京中传播,得到少数人认可,族长李祺声望略微上涨,满1点后加权。】
【李氏减轻罪孽,后代允许参加科举,家族声望+30,当前家族声望-70。】
系统已经给了他答案,果然和他猜想的没错。
朱元璋将李祺的这些文章撒播出去,而且允许李祺的后代参加科举,是一种很明显的正面态度,说明这个女婿依旧得皇帝的看重。
虽然在士林中,对他大多数都是骂声,因为很多人看来,朱熹圣人的经典一字不能改,区区李祺竟然敢质疑朱圣人,简直狂妄。
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他不再是不可接触的罪人,所以李祺本人的声望瞬间就涨到了正值。
这就是皇帝的威权!
这就是李祺一直以来筹谋让皇帝原谅、重视他的缘由。
至于整个李氏家族的声望增长之所以很有限,是因为从文章中明显能看出,李祺和韩国公府切割了,他的脱身是“背刺”了韩国公府。
李祺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承认他的父亲李善长谋反,但明确的提出了李氏的下场是“待君不诚”以至于“遭逢大难”。
这种“陛下圣明、臣下全责”的态度,成功打动了朱元璋,但对整个李氏的名声而言,依旧是负累,现在李善长还是有罪之人。
李氏家族也只能允许后代参加科举,距离翻身还早得很。
李祺不是不想为李氏平反,但一口吃不成胖子,他不会去以卵击石。
现在能让李氏回到京城,重新站上政治舞台,已经是极限。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