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1079节
对此,万年心中其实还是颇为感动的。
但是,为了江山的稳定,她也不能放任流言继续再传播,让朝堂上人心惶惶,破坏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必须在事情不可收拾之前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乎,在告别了苏曜后,万年换上了一副从未在苏曜面前展露过的威严神色,开始了今日的大朝会。
“皇帝驾到!”
随着太监尖细的唱喏声,万年女帝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赤色龙袍,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缓步登上金銮殿。
殿中文武百官早已分列两侧,见她到来,齐齐跪拜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朝议上,众臣先是就最近京师最近扩建的事情进行了汇报讨论,然后是各地工程,还有南方剿匪等等。
时间一点点过去,渐渐的,日常的政事讨论基本结束,话题也终于转向了唐王凯旋的事宜。
“唐王怎么还没来?”
“不会今天他又不来了吧?”
有大臣们窃窃私语。
苏曜虽然身为大将军领平章政事,总摄军政大权,但上朝这件事却历来随性,一个月也难见几次。
大臣们本以为这次他带兵凯旋,总该露个脸表表态,却不了人又没见。
这一下,让很多准备了半年多时间,趁机发难,痛斥苏曜在在外专权行事,滥杀官吏,私封王侯,擅纳公主等罪状的御史们大失所望。
眼瞅着朝议的重心转向西域问题,大将军的论功行赏再次被提上议程,他们立刻调整了策略,开始上奏弹劾。
“陛下,臣有本奏!”
御史中丞王朗出列,手持笏板,朗声奏说:
“臣闻唐王此次西征,虽立下赫赫战功,然其行事多有僭越之处。擅自册封乌孙王族,私纳敌国公主,更在军中设立‘西域都护府’,未经朝廷许可便委任官员。此等行径,实乃目无君上,臣请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面面相觑,没想到王朗竟敢如此直言不讳。
万年女帝端坐龙椅,面色如常,只是眼中闪过一丝冷意:“王爱卿此言差矣。唐王出征前,朕曾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西域距京万里之遥,若事事请示,岂不贻误战机?”
王朗却不依不饶:“陛下,即便有‘便宜行事’之权,也当有所节制。唐王如今功高震主,威加海内,其更该恪守臣礼,谨言慎行,而非借着陛下给他的权力如此肆意妄为!”
“臣听闻西征军中只认唐王,不认天子,四夷诸胡更多称其为天将军,大单于,尊荣犹在我大汉天子之上,此乃大不敬之罪也!”
王朗的话如同一记惊雷,在朝堂上炸响,掀起轩然大波。不少大臣都面露惊色,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
而仿佛是对王朗的呼应,在他之后又有数名御史出列附议。一时间,朝堂上弹劾唐王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一个小太监则见势不对,悄悄立场,飞也似的向后宫跑去报信。
第992章 都摆平了,我的女帝(5K2)
“殿下!唐王殿下——不好了!”
北宫寝殿,苏曜刚起床不久,正在琢磨着怎么利用新得的这波经验突破限界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就匆匆跑来,向他报告了朝堂上的变故。
苏曜眉头一皱,正准备去朝堂上瞅瞅,突然发现这太监似乎有些面生,问道:“可是陛下来喊我去帮忙?”
“这,倒还没有”
原来,怪不得苏曜看他面生,原来这小太监并非万年身边的亲信,而是见势不对,私自前来报信的。
“你倒是一片忠心。”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皇宫大内那就更是如此。
虽然十常侍乱后,太监群体几乎被何进等人屠戮一空,但显然只靠宫女和侍卫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太监的职能。
当年少帝与献帝两位年幼皇帝轮番登场的混乱时期时还不明显,待到万年登基后,随着皇宫职能的逐渐恢复,对太监职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故而,在天下太平后,除了之前侥幸没死的太监外,宫廷中又从各种渠道先后补充了几批新的太监名额,太监群体的势力也逐渐恢复。
虽然与之前大权在握,可以影响朝政的时候完全不能相比,但是这些太监,还有宫女们,渐渐的就开始有人在拉帮结派,形成了一个个目的不同的小小团体。
虽然苏曜从来没有特意吩咐过什么,但还是有许多人主动向他靠拢,自愿充当其耳目,监视朝堂诸公.甚至万年女帝,这个小太监显然就是那些人中的一员。
“此事子敬你怎么看?”
苏曜刚踏出寝殿,见门外侍立的鲁肃,一边走就一边问起了他的意见。
没错,鲁肃。
不同于郭嘉荀彧等人,鲁肃和之前的周瑜一样,都没有领朝廷官职,而是担任唐王府的官员。
如今周瑜暂时在乌孙没有回来,苏曜身边就剩一个鲁肃随身伺候,负责文书等杂活。
不过相比于周瑜之前在西征路上的活跃,鲁肃一路上却甚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报告中的豪爽性格大相径庭,显得颇为沉默寡言,只是埋头干着他这边甩手下去的工作。
这时,见苏曜突然发问,鲁肃先微微一愣,然后在简单了解了情况后一番斟酌,缓缓说道:
“殿下,此事虽然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但依下官看来却并不严峻,既然陛下未召您前往,说明她自有应对之策,咱们在此静观其变便是。”
“哦?”
苏曜挑了挑眉:“子敬何以如此沉得住气?”
“殿下这是当局者迷了。”
鲁肃拱手说:
“殿下,陛下登基四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需要您处处扶持的小女孩了,既然未召,想必是胸有成竹。况且.”
他稍作停顿,压低声音:
“朝堂公卿,如今大半都是您亲自提拔,即便有些许异议,也难成气候。王朗等人此举,恐怕更多是为了试探陛下的态度。殿下若贸然出面,反倒显得小题大做,不如静待陛下处置便是。”
苏曜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终于停下了脚步。
倒也确实,过去数年里,他罢三公九卿,掌天下兵马,大权在握,今日三省六部高官哪个没受过他的恩惠?
可以朝堂上早已没有能威胁他到的势力,区区几个御史的弹劾,实在不足为虑。
“也罢,那咱们就静观其变,看陛下如何应对吧。”
说完,苏曜就大手一挥,摆驾回宫,去见见自己那些许久未见的孩子们。
而与此同时,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气氛也渐渐平息。
正如鲁肃所说,如今朝堂局势早已今非昔比。
从陛下到朝臣,基本都是站苏曜一边,言官们的弹劾虽然掀起了一阵风波,但最终决策权还是在女帝手上。
只要万年坚定自己的态度,那么都不用苏曜和皇帝亲自出面争辩,下面的大臣们自己就会抢先出头维护,你一言我一语的将王朗等人的弹劾驳的体无完肤。
如此这般的一幕,不是第一次出现,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
“御史本就有风闻奏事之权,唐王殿下树大招风,与陛下又情义深重,弹劾您是一件
风险低而收益高的事情,自然有人趋之若鹜。”
鲁肃一边为苏曜斟茶,一边继续分析道:“不过殿下也不必太过在意。这些言官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不过是朝堂上的一阵风,吹过便散了。”
苏曜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子敬倒是看得通透。不过.”
他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这些人既然敢在我凯旋之际跳出来,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
鲁肃微微颔首:“殿下明鉴。据下官所知,王朗等人与颍川荀氏、陈氏等世家大族交好。这些世家虽然表面上臣服,但一直对殿下的新政颇有微词。”
“哦?你意思是荀彧他们在暗中反对我?”
“反对他们怕是不敢,但是时时把你拿出来当靶子敲打一番,营造出一股朝堂上仍有许多汉室忠臣的气象,喝阻殿下进一步扩张权势,倾覆汉室却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这一次之所以比往日声势更大,怕主要还是您功立的太大,朝廷几无可赏,不打压一下,很快朝堂上怕又要有许多人再起幸进之念,鼓吹什么禅让之事了。”
苏曜闻言,眉头微皱:“禅让?”
鲁肃点头:“正是。殿下功高盖世,又得陛下专宠,朝野上下早有传言,说您迟早会效仿王莽,逼迫陛下禅位。这些言官今日之举,恐怕也是想借机试探,看陛下对您的态度是否有所变化。”
“同时,他们先发制人,也能主动设置议题,将焦点放在为唐王辩护,而非论功行赏上.”
“无聊!”
苏曜冷哼一声:
“这些人的心思,当真可笑。我若真有意帝位,又何必等到今日?”
直到这时苏曜终于真切的体会到了昨夜万年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
他虽然无意帝位,但当他的权势到了这里的时候,有无数人都在盯着那个位置。
拥立之功足以让无数人狂热,他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朝堂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如今他确实也没什么心思放在这个皇位上,昨天他和万年说的那可不是在哄自家妹子。
还有广阔的世界等着他去征服,唯有亲临一线,他才能尽可能高效的结束战斗,自不可能困坐于这朝堂之上。
这就是势力扩张太快的缺点了。
如果他是慢慢发育,花个十几年时间统一天下,这个时候荣登九五,正好身边还能有几个成年的儿子,届时他出国远征,让太子监国一切都水到渠成。
而如今他和万年的长子还不满三周岁,到时候出征了还是皇后摄政,跟现在又有什么区别?
无非是如今的保皇党变成了复辟派,今日的拥立派变成了保皇党,双方立场互换,矛盾一分都不会减少。
甚至,到时候监国的皇后反倒成了众矢之的,保皇党们会想尽办法挑拨他们的矛盾让他废后,立一个更符合他们心意的皇后。
那样的话,就绝不是他乐见的事情了。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