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171节

  顿时,整段整段的道路上便都是惊恐哀嚎着的溃兵。

  他们人挤人,人推人,自相践踏,跌落山崖者不计其数。

  苏曜便以这一人之力,一经登场,旦夕之间便打崩了向阳道上的贼兵。

  向阳道中太岁神,再一次以实际战绩,证明了传说的真实性。

  直杀得道中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而,则咬着牙下达了撤离令。

  于是,黄芦堡之围自然解除了。

  不过倒并非是苏曜杀上了山来。

  而是李汶,在得到向阳道上友军溃败的消息后他亲自赶往山腰,亲眼目睹了那可怕大溃败的李汶立刻下达了撤军的军令。

  不,说撤军有点不严谨,应该是撤围转移。

  他将部队的枪头调转,来到黄芦岭山腰,企图利用高度优势据守山岭,打击向阳道上来敌。

  这不得不说是个非常无奈的选择。

  “李帅,咱们后路断了,没有补给,若是他们不来仰攻,咱也坚持不了几日啊。”

  此乃绝境,小帅李汶也是心知肚明。

  真是可恨啊!

  本来马上这黄芦堡就将要拿下,谁知竟然转头就变成了他们被夹在了山腰,陷入了死地。

  不过还好,他之前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收获:

  “那也是黄芦堡的守军先死在我等之前!”

  没错,黄芦堡内那奄奄一息的守军就是他手上的人质。

  只要下面那位太岁爷,不想看着上面的守军全部饥渴而死的话,他就必须来硬攻他在山上的防线。

  还有机会,他还有最后的机会!

  于是乎,李汶便趁着苏曜等人清理向阳道上贼兵的空挡,抓紧在山腰布防。

  一个个白波军战士们拄着长枪,拎着长刀,神情紧张,听着那道中的哀嚎声越来越小。

  但是他们却并未完全绝望。

  这当然还是因为李汶。

  这位谨慎的左军小帅,竟然兵困黄芦堡之初,黄芦岭山腰,这个上山的必经之地勤奋的经营了一道防线。

  为的就是怕那传说中的太岁爷杀进这向阳道中。

  向阳道孤身斩首数千胡,一夫之勇如一国之军,被众人谓之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那位太岁爷。

  谨慎的李汶抛开传说的迷雾,他可以想象出,那定然是一个武勇超绝的猛将。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嘛。

  像向阳道这种到处都是狭窄路段的山道,若是真的遇到那种悍勇的猛将,那确实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要限制、对付那种高手猛将,就绝不能选择在狭窄逼仄的地形上。

  那样只会让他愈战愈勇,不停通过胜利打击友军的士气。

  但这只是特例,决不代表那人便是无敌。

  只要是人,被杀他就会死!

  至于非人之物?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不在他考虑的范围。

  故而,李汶在发现对面胡骑倒戈,与他们在向阳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他便虑及了最坏的情况。

  李汶一边飞报堂兄,请求援兵,另一边便是在这山腰的林野间抓紧布置。

  就是怕以防万一,向阳道中遭逢失利后,他们还有最后的底牌可打。

  于是他们这数日的围城间,就地取材,砍伐树木,挖掘壕沟,建设栅栏和哨塔。

  在这黄芦岭的山腰上构筑起了一道完善的防线。

  这让李汶与其手下的战士们有了与之对敌应变的底气!

  原因很简单,这个防线不说难以突破,也是固若金汤。

  山腰陡峭的地形,马匹难行,而若以步兵仰攻他的防线,就必须先顶着箭雨,填平壕沟,然后再以人力拉倒他坚固的木墙。

  可以说,敌人每前进一步,就会付出巨大的伤亡和代价!

  只要坚定守住,让官兵顿兵墙下,挫敌锐气,再待向阳道中的逃兵们呼来援军,到时候两相夹击,未必他们就没有生路了。

  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挣扎必然是徒劳的了。

  因为这次的向阳道中再无逃兵,被李汶放在山下向阳道中,压制胡骑的千人队,全军覆没!

  可以有苏曜这次充分吸取了上回的教训,那放跑的数百骑给太原周边制造了不少麻烦,最后还是他亲自出马解决。

  这一回,苏曜快速突进,一边斩首一边抢位,终于赶在后排敌军反应过来逃命前,掐断了他们的生机。

  而且,与上回不同的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点。

  那就是苏曜并非一个人了。

  在他横刀阻断这些白波贼归路的同时,再另一头,张辽等人也在狂呼酣战,与他两面夹击。

  于是乎,苏曜这第二次的向阳道之战再次大获全胜,以极其轻微的代价全歼了这支千人队。

  就这样,在彻底全歼敌军后,分出部分人手清点打扫战场,收集铠甲、武器、尸体人头等,又令一部人等向前在道中驻守封锁后。

  苏曜便带着众将官再次来到了黄芦岭的山坡下,仰望那道令人皱眉的防线:

  “嘿,这帮杂鱼真是进化了哈,居然都知道拉墙了!”

第167章 袁本初的一生之耻

  怎么解决山腰上的防线?

  这个问题顿时压在了大汉官兵们的心间。

  “不是,我等为什么要攻这里?”

  听着苏曜的战前动员,再看看那些精神抖擞,献言献策,准备大杀特杀的汉胡兵将们,袁绍都麻了。

  对于苏曜的战狂行为,还有他手下这些人无边的战意,袁绍发现他们明显是杀上头了:

  “贼兵显然已有防范,妄图据山固守。

  依某看就该围而不攻,其粮道已断,不出数日,敌众自溃。

  我等何必急于强攻敌寨,徒增伤亡,殊为不智。”

  身为随军的御史,袁绍觉得自己有义务制止这种冒进。

  至于刚刚苏曜说要重回黄芦堡还有解救个叫什么李黑的兵士一事,袁绍也很难共情。

  不过一大兵头罢了,战斗中死的人多了去了。

  只要能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取胜,那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后续抚恤从优即可不就好了嘛。

  别说那什么李黑,就是黄芦堡的两百守兵都死了,那也比他们要付出的额外伤亡少的多。

  虽然你苏都督战斗力确实很强,但到底也不是刀枪不入嘛,稳一点有什么不好的吗?

  据降兵交代,眼前可是有近两千敌兵盘踞在那里,据墙而守。

  诚然,这苏都督刚刚在向阳道中的杀戮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目瞪口呆。

  看的他半天都不敢大喘气。

  但是,现在这条防线,和刚刚那狭窄逼仄山道上的战斗又不一样了,那是必须拉开架子来打的。

  不但要顶着箭雨一点点推进,由于马匹无法上山,失去了蓄力的支撑,想纯靠人力拉倒那木墙也是千难万难。

  他袁绍一路来确实多少存了点想看这混小子吃点亏的心思不假,但你作死能不能别带上我啊!

  毕竟,他们自己这边现在前锋可战者连五百人都难说凑齐,还有多少人的命能耗到那面墙下去?

  不足五百,袁绍没算错人头,因为苏曜这次赶来是抛下了半路渡河的部队,直接带着他和王凌泅渡而来……

  一念想到这里,又看到苏曜那冷冰冰的目光,袁绍又不由打了个寒颤,赶紧撇过头去。

  真是个疯子。

  在来的路上,袁绍好几次直觉得自己都要死了死了滴。

  那么大的雨,渡船难行,这苏都督却不等雨停,直接一手一个揪着他和那祁县的王家小子就扑进河里去了……

  初时他还能嚎个两声,但很快袁绍就光在那喝水了……

  噩梦,真的是噩梦。

  耻辱,真的是耻辱。

  我,袁绍袁本初,堂堂四世三公之后,朝廷侍御史。

首节 上一节 171/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