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11节
要知道,在此时经过整个东汉的发展,京师洛阳辖地的人口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百万大关。
这些人,再加上黄巾之乱后全国各地的流民聚往京畿求活,此时洛阳周边的人口更是只多不少极为庞大。
董卓迁都,在历史上记载便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
这样的行动,需要的粮草支撑就更是重要。
若是能一举烧毁洛口仓,即便不能让董卓的迁都计划彻底流产,但给他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延缓行动且迫使其大幅修改计划则是毫无问题。
这效果,那可比他在这岸边的营地搞他几个昼夜的偷袭效果要好太多,属于是打蛇打七寸了。
而在对洛口仓发动奇袭前,尽可能不要制造太大动静,以防止他们提高警戒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只不过.
苏曜实在没想到。
如此重大的任务,却并非出自那些他耳熟能详的能臣大将们,而是由这么一个无名小卒送上。
看着月光下,李毅那略显紧张的神情,苏曜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
这便是所谓的真实感吧。
乱世之中,英雄不问出处,小人物也能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念及此,苏曜的目光多了几分认真,他看着李毅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此等胆魄与机智,不应埋没于无名之中。”
李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忙躬身俯首道:
“小的名叫李毅,谢过君侯不杀之恩。”
苏曜听了一笑,心道这家伙果然还是怕自己砍了他,于是笑说道:
“对于识相之人,我也是一向毫不吝啬。”
“这次,你若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不但你的脑袋可以稳稳的保住,战后我还会为你表功,高低也要给你整个官来当当。”
李毅一愣,简直都听傻了。
自己是什么人啊?
实实在在的微末小卒!
在凉州从军十来年,至今也不过是个哨兵斥候而已。
比那些排阵的杂兵强上一点,但就那一点了。
他没想到,自己竟能有朝一日得到如此赏识和提拔。
眼前这是谁?
那可是堂堂冠军侯啊!
不但能权倾天下的董相国公开叫板,更是在河南地打的他们讨伐军全军覆没的狠人。
这等贵人,金口玉言一开,那对他这种小角色来说,一辈子的富贵就有了呀!
刚刚还在担心脑袋的李毅,此刻双手都在颤抖,他噗通一下跪在地上,哽咽道:
“多谢君侯提拔,小的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君侯厚望!”
“好了,起来吧,咱们该行动了!”
说罢,苏曜便看向身旁的关羽及众黑衣兵士们:
“云长,我带一部分人随李毅去粮仓搞定衣甲问题,你则率剩下的人在营外待命,注意周围敌情。”
关羽点头应是后苏曜便带人趁着夜色西行。
夜色朦胧,一行人借着昏暗的天色,悄无声息地前进。
李毅在前引路,沿途果然如他所说,根本没见到哨兵。
到达废弃粮仓时,只见几处破败的木屋散落在杂草丛中,周围确实有一些流民在寻找残存的食物。
苏曜之前还多少有点好奇,一个废弃粮仓,还是被西凉兵占据的粮仓他们能找到什么吃的?
结果一过来才发现,原来那食物就正是那些驻兵的残羹剩饭。
今日徐荣大胜,不但他们河边驻扎的大营有酒有肉,此地小小的哨站也是难得开荤,可把那些面黄肌瘦的流民们看的眼馋至极。
“军爷.俺媳妇今儿个患病,不知可否多赏赐一点。”
一个衣衫褴褛、瘦弱不堪还断了一个手掌的老流民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正在分食残羹剩饭的几个西凉兵,声音里满是乞求。
那几个西凉兵正喝得半醉,听闻此言,不但不怜悯,反而大笑起来,其中一个更是飞起一脚,将那流民踹倒在地。
“滚!你这贱民,也配向我等讨食?”
流民被踹得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周围其他流民见状,皆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退开,眼中满是无奈与悲愤。
就这时,驻兵的屯长站了出来,他打量了一下那老头,突然笑道:
“诶呦,这不是老牛么?”
“你怎么又过来了呀。”
“来来来,到我这边来,是又有什么难处了吗?”
被堂堂屯长如此亲热的招呼,那被称为“老牛”的流民却并未有一丝惊喜,而是身子不由抖了一下。
他战战兢兢地走近屯长,低声道:
“方屯长,俺……俺媳妇病得实在太重了,家里又没钱买药。”
“俺听说今天官兵大胜,赏赐了不少酒肉,便过来看看,看能不能讨得一点吃的,若是能让俺媳妇也沾点荤腥,或许能好受些.”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方屯长呵呵一笑:
“也不是不行,甚至本大爷还可以赏你点酒来。”
“这,小的,谢过屯长,谢过屯长!”
老牛说着就要跪下磕头,谁知方团长却一把抓住了他的胳膊,笑说:
“不过嘛,这自然不能白给你了。”
“我听说你还有个小女儿,长得也算规正。”
“不如,你把她带来给我瞧瞧,若真如传闻中那般,便留在我营中当个使唤丫头,如何?”
“这样一来,你媳妇的药钱,你一家人的吃食,我全都包了!”
老牛闻言,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惊恐与绝望。
这方屯长色中饿虎之名短短时间内便已传的是远近皆知。
这说是使唤丫头,实际上是干嘛的,他哪里能不知道。
于是乎,老牛吓得是退后两步,颤抖着声音,摆手道:
“屯长,这……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
“俺家小女还年幼,实在是承受不起啊。”
第584章 好大官威
老牛,实际上并没有多老,不过三十来岁,真比起来的话他比这方屯长还要年轻个两岁。
然而,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太多苦难的痕迹。
以至于正当壮年的他却看得是老态龙钟,如似六旬老汉一般。
曾经的他在河北的老家也算有六七十亩薄田的有产之人,父母健康,妻子懂事,还有一儿两女三个孩子,一家人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
然而,时局动荡,黄巾之乱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大汉王朝,将他的生活彻底颠覆。
被战乱裹挟,他加入过黄巾,与官兵作过战;也当过逃兵,带着妻儿家小连夜出逃,背井离乡。
最终,他如无数战乱中的流民一样,来到了京师洛阳,天子脚下,首善之都。
在洛阳,老牛见识到了繁华背后的苍凉。
京师虽大,却难容一个流离失所之人。
这里的土地早已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没有一寸可以给他们的空闲。
不过,虽然没有土地了,但那些世家大族,也会收纳流民,只要签上一份卖身契,再怎么也能谋上一条活路。
但是,卖身,对于在战斗中失去一只手的老牛来说却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收留一个残废的乞丐,哪怕他曾是多么的勤劳坚韧。
老牛带着妻儿,在洛阳的街头巷尾徘徊,日复一日地寻找着哪怕是最卑微的工作机会,却屡屡碰壁。
只能与家人挤在狭小的棚户区,与众多难民争抢着有限的资源,生活举步维艰。
最终,为了生活,为了有口饭吃,他先是将自己将要成人的大女儿卖于京中富商做妾,换来些许口粮解一时之忧。
那一刻,老牛的心如刀割,眼泪无声地滑落,他紧紧抱着尚且年幼的一对儿女,心中发誓,无论如何,绝不让这两个孩子再受分离之苦。
然而,事与愿违。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