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62节
司马朗缓缓起身,眼中满是感激,他知道,苏曜这是给了司马家族一个机会。
“大将军宽宏大量,朗感激不尽。”司马朗拱手说道,“日后我司马家族定当全心全意为朝廷效力,以报大将军的不杀之恩。”
待司马朗起身,苏曜将目光转向众人:“诸位,《考成法》的推行,虽会触动诸多利益,但这是大汉重振的必由之路。我深知阻力重重,但我们不能因畏惧困难而退缩。”
郭嘉再次站出来支持:“大将军所言极是,如今大汉积弊已久,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恐难恢复往日荣光。《考成法》虽严苛,但却能让政令得以有效执行,让吏治清明,百姓受益。”
王凌也表态道:“我锦衣卫愿全力配合,但凡有敢阻碍《考成法》推行者,必当严查到底。”
荀攸虽仍有担忧,但见苏曜态度坚决,且司马朗之事已让他见识到苏曜的手段,便不再强行反对:“既然大将军决心已定,攸自当尽力辅佐,只是推行之时,还需徐徐图之,以免引发大乱。”
对此,苏曜自然也是明白的。
荀家,司马家,还有司徒杨彪的弘农杨氏,这些都是他设锦衣卫后,重点要求盯防的世家,所以现在才能拿出这些把柄出来。
但锦衣卫也不是万能的,天下官员何其多也,靠现在锦衣卫那点人,他是盯不完的。
通过向这些主要世家施加影响,然后缓缓铺开的方式才是合理的做法。
“诸位的顾虑我明白,都察院要改,考成法也要推,但确实也没必要马上就颁行全国。”
“我意先在三河之地,以及新改组的都察院内先行考成法规章,待成效初显、制度完善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如此一来,既能降低推行风险,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卫觊见状,也适时进言:“大将军高瞻远瞩,先试点后推广,既能确保考成法的可行性,又能最大程度减少阻力。不过,在三河之地推行时,还需选派得力官员,方能保证诸事顺遂。”
苏曜微微颔首:“伯觎所言极是。此次推行考成法,统计司与都察院责任重大,你身为统计司司长,需与都察院紧密配合,确保各项数据准确无误,为考成法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至于都察院的诸领导人选,我这边也有了主意。”
说罢,苏曜将目光转回书房内的众人,当众宣布了改组后都察院主要官员的任命:
其中,御史大夫王允,继续担任原职,全权统领都察院。
而前司隶校尉黄琬则迁左都御史,领监察司,以司马朗副之辅佐。
下来御史中丞钟繇,迁右都御史,领审计司司,郭嘉则副之辅佐。
最后,就是之前招降的县令程忠,这一次被苏曜正式任命为户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监督三河之地人口和土地普查一事。
此番任命一下,众人全都震惊了。
原因无他,这某些人升官实在是太快了,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蹭蹭蹭的往上冲啊。
第802章 安邑城万民欢庆,大将军推限武令
次日,安邑城中,一派欢声笑语的景色。
时过正午,街道上仍摩肩接踵,人流不息。
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孩童们在街头追逐嬉戏,老人们则坐在门前晒太阳,谈论着昔日的惊险与今日的安宁。
只见城东的粮仓前,那长长的队伍望不到头,百姓们手持户籍,井然有序地领取粮食。
不时有官差敲锣打鼓,高声宣读苏曜的安民告示,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聆听,赞叹声不绝于耳。
“大将军仁德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说话也是颤颤巍巍:
“若非大将军开仓放粮,咱们这些老骨头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是啊是啊,大将军不仅平定了叛乱,还为咱们百姓谋福。”
在老者身旁,一个中年妇女则兴奋的比划着手势:
“我们家那口子,昨天登记,居然说是俺们家有资格领受公田——那可是整整两百亩地呀!”
“我的天呐,多少年都没听过官府发田地了?”
另一个准备去登记申领田地的青年男子惊呼一声。
集结着,他旁边抱着小孩的女子也感叹道:
“等回来咱们有了自己的地,那可必须好好种,多打些粮食,不能辜负了大将军的一番心意啊。”
在街头巷尾,处处都是这样的对话。
安邑城在苏曜一系列安民举措的滋润下,仿若枯木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果不是街道两旁仍有那未褪去的斑斑血迹与战争损毁的痕迹,那眼前的景象根本无法让人与之前紧张萧瑟的安邑城联系到一起。
只见城中酒肆、茶楼、布庄、粮店全部开业,门庭若市。
尤其是城中那老字号“醉仙楼”,昨日还因战乱而门可罗雀,只能供应稀粥和白水,今日却已是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热闹不已。
“好家伙,好家伙啊!”
酒店门口,张姓小伙瞪着眼睛看着眼前喧闹的酒肆,拍着大腿惊呼:
“掌柜的,我不过就是去城东排队领了个粮,怎地你这里就大变了模样?”
“昨日叫你上个水都费劲,今天竟然桌桌有酒,真是怪哉。”
“这自然都是多亏了咱们的大将军啊!”
酒店掌柜满脸笑意,迎上前来,一边用围裙擦着手,一边说道:
“别说你不知道,老王我做了大半辈子买卖,也想不到有今天这样子啊。”
“咱们那大将军仁义,不但给老百姓开仓放粮,居然还把那些世家宅邸中的美酒和商品无息赊卖我等商户,让咱们重新开张。”
“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咱们平价供应,别昧着良心赚老百姓的钱。大伙都念着大将军的好,自然也都遵守规矩。”
那掌柜满脸真诚,话里话外都是对苏曜的敬重,再不见一丝昨日风言风语的样子,店中诸位食客也都纷纷把酒高歌,齐呼大将军英明、仁义云云。
张姓小伙被这热烈的氛围感染,也走上前来,要了杯酒,扯着嗓子喊道:
“大将军英明!愿大将军福泽深厚,护我河东百姓岁岁安康!”
他这一嗓子喊出,酒肆里的呼声愈发响亮,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这阵阵呼声,把在二楼正把酒庆功的司马朗、郭嘉、荀攸和王凌等人听得也是满心激动,纷纷感慨。
司马朗举着酒杯,望向窗外那熙熙攘攘、充满生机的街道,不禁感叹道:
“往昔只觉民生之事繁杂琐碎,难以尽善,如今观之,大将军这一系列举措,竟能在短短时日让安邑城焕然一新,百姓们安居乐业,实乃我等之幸,大汉之幸啊!”
“伯达所言极是。”
郭嘉轻摇羽扇,眼中满是笑意:
“我原还以为大将军只是一个力拔山兮的勇者,却不曾想,他在这为政之事上也有如此经验。”
“推行均田、开仓放粮、清查田亩,桩桩件件皆为百姓着想,这才换来了如今的民心所向。”
“民心既得,这河东之地,乃至整个大汉,何愁不能复兴?”
郭嘉的感叹顿时引来了王凌等人的共鸣,大家纷纷举杯共饮,一时间颇为意气风发。
这一幕,可把荀攸看的是感叹不已,心中直呼后生可畏。
要知道,这司马朗虽出身名门,但也不过就是个刚刚加冠的新人御史。
如今,他居然能如此迅速地跻身都察院高层,担任左都御史副职,辅佐黄琬统领监察司。
这一任命,简直惊掉了包括司马朗本人在内的所有人的下巴。
而那郭嘉,本就是被破格征辟入大将军府,如今更是一跃成为右都御史副职,协助钟繇掌管审计司。
一介寒门,如此升迁,简直闻所未闻!
与之相比,程忠那个归降过来的小县令,被苏曜看中,直接任命为户科给事中,监察户部,不过是个六百石七品官之间的平调,看的倒不是那么扎眼了。
不过当然了,几人升官也不是白升,那都是带着任务的。
司马朗受命彻查三河官场积弊,深挖那些隐匿在暗处、与地方豪强勾结的种种官员,以及那些趁着乱局悄悄积蓄势力,私藏甲兵,扩张武力的世家。
没错,司马朗这次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苏曜在实控区,尤其是三河之地优先开展的“限武令”。
此令不但重申大汉朝现行的律法中关于民间私藏兵甲的禁令外,还进一步规定,凡民间私藏的甲胄、弓弩、长矛等重型武器,必须限期上交官府,违者以谋逆论处。
而普通百姓家中仅可保留用于自卫的短刀、短剑和棍棒等轻便武器。
这一政策的推行,自然旨在削弱地方豪强和世家的武装力量,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统治。
同时,也是为了确保百姓的安全,避免战乱时期民间武器的泛滥。
司马朗深知此任务的艰巨,尤其是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反弹。然而,他也明白,这是苏曜对他的信任和考验,更是他为国为民、施展抱负的机会。
于是,司马朗带着苏曜的手令,开始了在三河之地的巡查。
他首先来到了河内郡的温县,这里是司马氏的祖籍之地,也是他家族的大本营。司马朗知道,若想顺利推行“限武令”,必须先从自家做起。
一进温县,司马朗便召集了族中长辈,传达了苏曜的“限武令”。
这道命令一经传出,整个司马氏家族瞬间炸开了锅。
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匆匆赶来,将司马朗围在中间。
为首的一位老者,乃是司马朗二爷,只见胡须花白,满脸怒容的训斥道:
“伯达,你这是何意?咱们司马氏在这河内扎根多年,私藏些兵甲也是为了自保,居然却要我们上交?”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