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 第59节
“也是太祖爷朝的。”
“噢!讲來听听。”崇祯取了茶盏在手,起身踱步。
“奴婢听内书堂的先生说起太祖爷,好生仰慕,依理说做臣子的能侍奉这般英主,岂非人生幸事?自该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了。谁知临安府有个读了几天书叫什么钱财的,听他的名字便知道此人好逸恶劳贪财享乐。太祖爷征他到南京做官,竟不感念,却以上朝为苦,下朝后闲倚在床头作了四句歪诗: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成什么话?对得起太祖爷的知遇之恩,对得起天地良心么?”
崇祯听得一口茶险些喷出,笑骂道:“朕听你说起前朝故事,还道你长了不少学问,几句话便露了马脚,却是只知大概,不求甚解。哪里是什么钱财,他名叫钱宰,字子予,是有名的大儒,哪里只读了几天的书!”
“读书再多,却不知忠君尽职,又有什么用处?还不是将书读死了!啊呀!原來万岁爷知道,奴婢不敢献丑了。”曹化淳脸面微红,神情不禁扭捏起來。虽说入宫将近半年,宫里的礼仪习练领会不少,然他心里一想起南城兵马司的那个小太监,登时忘了天子的威严,忍不住露出一些顽皮的天性。
崇祯含笑道:“朕倒想看看你还有多少丑沒露出來。”
曹化淳机灵异常,当即回道:“奴婢出些丑,能博万岁爷一笑,总比钱宰胡乱读些什么书惹太祖爷生气的好。”忙取壶给崇祯添了热茶,接讲说:“钱宰不曾想到,那些诗句被潜藏在窗外的一个锦衣卫检校笔录下來禀报了太祖爷。次日,太祖爷下朝将钱宰留了,单刀直入问他:‘听说先生昨晚作了一首好诗,不知是什么样的奇文,不妨吟出來与朕一同玩味。’钱宰心知事已泄露,害怕诗中的哀怨之情忤怒了太祖爷,登时吓得大汗淋漓,提笔竟写不成字了。太祖爷将检校过录的纸片掷与他道:‘为文吟诗当发乎情止于礼,先生如何沒由來恁的欺心,朕何时嫌迟了?不如将嫌字改为忧字,倒也合乎实情,不致湮沒了你的一片忠心。先生以为如何?’钱宰忙磕头谢罪,不久上疏求去,太祖爷屁一般地将他放了。”
崇祯听他言语粗鲁,并未责怪,颔首道:“当年太祖爷何等英武,丕基立国,治御天下,海内晏然。国家承平日久,太祖爷以年届不惑之身,一天尚要看两百多件奏疏,处理四百余桩事,不得不熬夜,又不得不早起。有时看得头晕目眩时,便命太监念來听。太祖爷苦为什么?累为什么?还不是为大明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崇祯似是不胜向往,眼里灼灼闪光。
曹化淳垂手鹄立,嚅嚅道:“太祖爷驱除鞑虏,一统天下,自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流的人物,只是废中书,罢宰相,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似也太过劳累,而臣工们却落得个清闲自在,放纵得实在不成样子。”
“太祖爷也是不得已。当年用胡惟庸为左丞相,深加倚重,不料他竟专权树党,似这等狼子野心,如何留的用的?古人说国之利器不可与人,实在是至理名言。以太祖爷之英武圣睿,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朕春秋鼎盛,身体素健,却也吃得住累的,如何可以忽玩?”崇祯转头瞟他一眼,温声道:“朕明白你的心。朕也想垂衣裳而治天下,哪里有那样的治世能臣?朕身边缺人呐!朕若不垂范,臣工们何所取法?小淳子,朕当时命你到内书堂读书,说是报答你在南城兵马司的救命之恩,躲避魏忠贤的赶杀,其实也想教你成才,日后在宫里替朕出力。”
“皇恩浩荡,奴婢心里感激不尽,只怕驽钝愚笨,辜负了万岁爷良苦用心。”曹化淳急忙跪下,声音不禁有些哽咽。
崇祯抬手道:“起來吧!今后白天要好好用功,夜里也不必天天來侍候朕。你年纪还小,切不可将光阴虚度了。”
曹化淳点头道:“万岁爷也要多保重,事情不是一天能办完的。外廷四位阁老德高望隆,可替万岁爷分忧一二。”
“唉!他们并非不才,背上却都少了根脊梁!”崇祯愤然作色,“平日只知揣摩旨意,专事逢迎,都是好好先生,哪里有一丝谏言匡正!堂堂一品大员,竟教一个远在千里以外的小小监生也瞧不起,弹劾他们身居揆位,漫无主持。东岳庙会审阉党,反被攻得体无完肤,腾笑天下。有这等阁臣,朝廷体面何存?”他用手一拍几上的一份奏折,曹化淳偷眼一瞥,贴黄上工笔小楷写着“浙江山阴”等字,下面数字被崇祯手掌遮住。崇祯拿起奏折道:“这折子本当由通政司递上,吕图南不敢开罪阁臣,以誊写不合体式,横加阻挠,胡监生不得已径自投到会极门,这才到了朕手里。朕一连数日玩赏此折,想了许多,朕不是沒有那个监生泼天的胆子,不是不愿治他们的罪,朕知道他们当时迫于情势,实非得己,本打算留中。谁知他们听了传闻,竟联名具奏,说什么从來大臣被弹劾,未有为缝掖书生所数如臣者,负此辱而去,臣等虽身填沟壑终不瞑目。满纸开脱之言,哪里有为君为国的半片心肠?”
“那万岁爷不如命他们落职……”曹化淳话刚出口,便看到了崇祯凌厉的目光射來,心里一惊,知道犯了内官不能干政的祖训大忌,忙收声改口道:“今夜万岁爷翻了翊坤宫袁娘娘的绿头牌,是将娘娘请來,还是万岁爷……”。
“请來!”崇祯低头看着几上的折子,不住用手摩挲,口中兀自喃喃不止。良久,才起身出了暖阁,转往乾清宫大殿背后披檐下的养德斋。
养德斋有两间寝殿,西边的一间里面错金云纹博山炉内燃着龙涎香,金钩挂起床幔,床上平铺着大红毡、明黄毯,绣花被外一绺微湿的黑发,一只裸露的嫩藕玉葱似的臂膊,手指微微弯曲着,饶是隔着被子,下面的人儿依然显出起伏曲折的丰腴身段。崇祯刚刚由宫女们服侍脱了衣服,却听殿外一阵嘈杂,正待发怒,一个宫女飞跑进來,惊恐禀告道:“皇爷,月亮沒了。”
“方才还是大圆的月亮,如何竟沒了?难道被你当作糖饼吞了?妄诞!”崇祯似是无端被扰了兴致,心下有几分不悦。
小宫女还道方才慌张礼仪不恭,忙静气定神,分辩道:“皇爷,是天狗吞了,不是奴婢。”
崇祯一惊,披衣下床,疾步跨到窗下仰头看,见那轮圆月已缺了小一半,光影渐渐转淡,不多时,竟一片漆黑。崇祯顿无睡意,命宫女们服侍着穿衣出了乾清宫大殿,在廊檐下缓步。此时,皇城外铜盆、铜锣的敲打声一片响乱,百姓家家都在驱赶天狗。崇祯抬头仰观天象,从紫微垣十五星里找到紫微帝星,似觉有些晦暗不明,天一星芒角甚大,闪闪摇动。他读过文渊阁藏的秘本《观象玩占》、《流星撮要》,还有刻本《天官星历》,知道这是天下兵乱之象,心头不由一沉,似是喟叹一般深深出了口气。此时,天顶露出一钩弯月,渐渐盈长圆满,几个宫女和太监垂手恭立近处,互换着眼色,却沒人敢上前劝他就寝。
“日食修德,月食修刑。” 听着皇城外面稀落下來的钟鼓声铜锣声,崇祯心头默然,却想起西汉人董仲舒的那句明言,不由自语出声。
“皇上!”一只臂膊柔柔地伸來,拉住崇祯冰冷的手,“董仲舒的话哪里可信?东汉人王充说得好:‘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月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天象不足畏惧,要害还是人事。”
“也有天命!朕当尽人事而听天命,不会惟天是从!”崇祯知道袁淑妃跟了出來,开颜一笑,转腕握了她的手。
“皇上,外头冷,还是进去吧!”
宣武门外,一座两进的四合大院,便是浙江会馆。前院是普通的客房,后院为上房雅舍。前院的东厢房刚刚修葺加高,搭起半人高的木板,改作了戏台。两根红漆的大木柱子分列两边,挂着黑底白粉的楹联:
地当韦杜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來日下;
人在粉榆社里,风流裙屐,恍携丝竹到山阴。
刚过卯时,四个年轻的书生一色的方巾大袖,回到西厢房的大通间里,一个略显瘦弱的青衣书生从书囊中取出一沓纸片,递与旁边身材矮小的书生道:“子一兄,这是小弟昨夜改定的颂冤疏本,尚未誊清,恐有不当之处,祈吾兄指正一二。”
那书生转头望望青衣书生眼圈淡淡的乌痕,关切道:“太冲,愚兄昨晚见你半夜辗转难眠,披衣而起,还道你乍到京师,水土不服,谁知你竟是修订疏本去了。睡了可有两个时辰?”
青衣书生赧然一笑道:“宗羲愚钝,文思迟缓,既无吾兄的倚马之才,笔扫千军,又无之易、茂兰两位贤弟的气魄,只得下些笨工夫。其实小弟也想效仿三位兄弟刺血上书,只是小弟原本孱弱,写起疏文又恐巾短意长,言不能尽,即便流干了全身的血,怕也写不成奏本。实在惭愧之至!”
矮书生双手接过疏本,昂然道:“大凡物有不平则鸣,我等身负家仇奇冤,无时不思上达天听。昌黎先生云:文章须以气盛,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贤弟涵咏多日,和泪写出,想必也是字字带血的。”旁边两个少年听了,一齐聚拢过來观看,见上面密密麻麻,以颜体行草书写,运笔酣畅,墨迹淋漓,可知当时心神极是激荡。矮书生将疏本擎了,起身高声吟咏道:
“父尊素中万历丙辰进士……直节自持,入班未?一载而十三疏上……因灾异示警,直陈时政得失,谓阿保重于赵尧,禁旅近于唐末,萧墙之忧惨于戎敌……谓忠贤与其私人,柴栅既深,蜇毒谁何!势必台谏折之不足,即干戈取之亦难,请先予默察人情,自为国计,即日罢忠贤厂务。于是,忠贤不杀臣父不已……一日,狱卒告臣父曰:内传今夜收汝命,汝有后事可即书遗寄。臣父乃于三木囊头之时,北向叩头谢恩,从容赋诗一首,中有‘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等语。自是而臣父毕命于是夕矣。”
读至此处,矮书生哽咽难语,两少年听得也是泪水涔涔而下,黄宗羲若非极力忍耐,早已放声痛哭。
矮书生拍案道:“阉党首恶已究,但余孽尚存,天网恢恢,不当疏漏。我等就是拼了性命,也要血书投阙,叩请皇上为父辈们昭雪沉冤,将魏忠贤、许显纯等人的首级恩赐,准我等联合受害惨死诸臣的子孙,在北镇抚司牢穴前哭奠拜祭。”
黄宗羲拭泪道:“可是如今投书无门,小弟昨夜听馆主命人洒扫后院的上房,准备迎接浙江总督和巡抚。”
“他们來京何事?”矮书生心下好奇。
“听馆中人议论说是來京待罪听勘的,绍兴府山阴县出了惊天的大案。”黄宗羲望一眼屋外,压低声音道:“有个县学的监生胡焕猷竟上了弹劾阁臣的折子,皇上震怒,以为胡监生逞臆妄言,轻议大臣,出位乱政,命交刑部议处,浙江大小官员牵涉的怕有十几位之多。”
矮书生叹道:“自从嘉兴贡生钱嘉征一封朝奏九重天,弹劾魏忠贤老贼十大罪状,暴得大名,举国皆知,生员纷纷效尤,渐成风气,都想着欲为圣明除弊事,其实并无多少真知灼见,不过沽名钓誉,以谋终南捷径而已。唉!真是世风日下,士大夫柔媚以进,投机取巧,恐非国家之福。”
一个少年接道:“是该杀杀这些士林的败类了,既想贪天之功,正可教他们夕贬潮阳路八千,岂不痛快!”
黄宗羲瞪了他一眼,呼气向天,悲声道:“世风日下,也非我等之福,贬了那些贪名冒功的小人不打紧,只是此次赴阙上书怕是不能了。”
“何出此言?”矮书生一惊,将目光射向黄宗羲。
黄宗羲扼腕道:“我朝自太祖爷钦定卧碑文,既有明旨: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皇上惩治了胡监生,听说那通政司通政吕图南吓得胆战心惊,竟命属衙凡生员疏本一律扣压,不得代为上传内阁。岂非绝了我等上奏的门路?好恨!”
“噢!讲來听听。”崇祯取了茶盏在手,起身踱步。
“奴婢听内书堂的先生说起太祖爷,好生仰慕,依理说做臣子的能侍奉这般英主,岂非人生幸事?自该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了。谁知临安府有个读了几天书叫什么钱财的,听他的名字便知道此人好逸恶劳贪财享乐。太祖爷征他到南京做官,竟不感念,却以上朝为苦,下朝后闲倚在床头作了四句歪诗: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成什么话?对得起太祖爷的知遇之恩,对得起天地良心么?”
崇祯听得一口茶险些喷出,笑骂道:“朕听你说起前朝故事,还道你长了不少学问,几句话便露了马脚,却是只知大概,不求甚解。哪里是什么钱财,他名叫钱宰,字子予,是有名的大儒,哪里只读了几天的书!”
“读书再多,却不知忠君尽职,又有什么用处?还不是将书读死了!啊呀!原來万岁爷知道,奴婢不敢献丑了。”曹化淳脸面微红,神情不禁扭捏起來。虽说入宫将近半年,宫里的礼仪习练领会不少,然他心里一想起南城兵马司的那个小太监,登时忘了天子的威严,忍不住露出一些顽皮的天性。
崇祯含笑道:“朕倒想看看你还有多少丑沒露出來。”
曹化淳机灵异常,当即回道:“奴婢出些丑,能博万岁爷一笑,总比钱宰胡乱读些什么书惹太祖爷生气的好。”忙取壶给崇祯添了热茶,接讲说:“钱宰不曾想到,那些诗句被潜藏在窗外的一个锦衣卫检校笔录下來禀报了太祖爷。次日,太祖爷下朝将钱宰留了,单刀直入问他:‘听说先生昨晚作了一首好诗,不知是什么样的奇文,不妨吟出來与朕一同玩味。’钱宰心知事已泄露,害怕诗中的哀怨之情忤怒了太祖爷,登时吓得大汗淋漓,提笔竟写不成字了。太祖爷将检校过录的纸片掷与他道:‘为文吟诗当发乎情止于礼,先生如何沒由來恁的欺心,朕何时嫌迟了?不如将嫌字改为忧字,倒也合乎实情,不致湮沒了你的一片忠心。先生以为如何?’钱宰忙磕头谢罪,不久上疏求去,太祖爷屁一般地将他放了。”
崇祯听他言语粗鲁,并未责怪,颔首道:“当年太祖爷何等英武,丕基立国,治御天下,海内晏然。国家承平日久,太祖爷以年届不惑之身,一天尚要看两百多件奏疏,处理四百余桩事,不得不熬夜,又不得不早起。有时看得头晕目眩时,便命太监念來听。太祖爷苦为什么?累为什么?还不是为大明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崇祯似是不胜向往,眼里灼灼闪光。
曹化淳垂手鹄立,嚅嚅道:“太祖爷驱除鞑虏,一统天下,自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流的人物,只是废中书,罢宰相,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似也太过劳累,而臣工们却落得个清闲自在,放纵得实在不成样子。”
“太祖爷也是不得已。当年用胡惟庸为左丞相,深加倚重,不料他竟专权树党,似这等狼子野心,如何留的用的?古人说国之利器不可与人,实在是至理名言。以太祖爷之英武圣睿,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朕春秋鼎盛,身体素健,却也吃得住累的,如何可以忽玩?”崇祯转头瞟他一眼,温声道:“朕明白你的心。朕也想垂衣裳而治天下,哪里有那样的治世能臣?朕身边缺人呐!朕若不垂范,臣工们何所取法?小淳子,朕当时命你到内书堂读书,说是报答你在南城兵马司的救命之恩,躲避魏忠贤的赶杀,其实也想教你成才,日后在宫里替朕出力。”
“皇恩浩荡,奴婢心里感激不尽,只怕驽钝愚笨,辜负了万岁爷良苦用心。”曹化淳急忙跪下,声音不禁有些哽咽。
崇祯抬手道:“起來吧!今后白天要好好用功,夜里也不必天天來侍候朕。你年纪还小,切不可将光阴虚度了。”
曹化淳点头道:“万岁爷也要多保重,事情不是一天能办完的。外廷四位阁老德高望隆,可替万岁爷分忧一二。”
“唉!他们并非不才,背上却都少了根脊梁!”崇祯愤然作色,“平日只知揣摩旨意,专事逢迎,都是好好先生,哪里有一丝谏言匡正!堂堂一品大员,竟教一个远在千里以外的小小监生也瞧不起,弹劾他们身居揆位,漫无主持。东岳庙会审阉党,反被攻得体无完肤,腾笑天下。有这等阁臣,朝廷体面何存?”他用手一拍几上的一份奏折,曹化淳偷眼一瞥,贴黄上工笔小楷写着“浙江山阴”等字,下面数字被崇祯手掌遮住。崇祯拿起奏折道:“这折子本当由通政司递上,吕图南不敢开罪阁臣,以誊写不合体式,横加阻挠,胡监生不得已径自投到会极门,这才到了朕手里。朕一连数日玩赏此折,想了许多,朕不是沒有那个监生泼天的胆子,不是不愿治他们的罪,朕知道他们当时迫于情势,实非得己,本打算留中。谁知他们听了传闻,竟联名具奏,说什么从來大臣被弹劾,未有为缝掖书生所数如臣者,负此辱而去,臣等虽身填沟壑终不瞑目。满纸开脱之言,哪里有为君为国的半片心肠?”
“那万岁爷不如命他们落职……”曹化淳话刚出口,便看到了崇祯凌厉的目光射來,心里一惊,知道犯了内官不能干政的祖训大忌,忙收声改口道:“今夜万岁爷翻了翊坤宫袁娘娘的绿头牌,是将娘娘请來,还是万岁爷……”。
“请來!”崇祯低头看着几上的折子,不住用手摩挲,口中兀自喃喃不止。良久,才起身出了暖阁,转往乾清宫大殿背后披檐下的养德斋。
养德斋有两间寝殿,西边的一间里面错金云纹博山炉内燃着龙涎香,金钩挂起床幔,床上平铺着大红毡、明黄毯,绣花被外一绺微湿的黑发,一只裸露的嫩藕玉葱似的臂膊,手指微微弯曲着,饶是隔着被子,下面的人儿依然显出起伏曲折的丰腴身段。崇祯刚刚由宫女们服侍脱了衣服,却听殿外一阵嘈杂,正待发怒,一个宫女飞跑进來,惊恐禀告道:“皇爷,月亮沒了。”
“方才还是大圆的月亮,如何竟沒了?难道被你当作糖饼吞了?妄诞!”崇祯似是无端被扰了兴致,心下有几分不悦。
小宫女还道方才慌张礼仪不恭,忙静气定神,分辩道:“皇爷,是天狗吞了,不是奴婢。”
崇祯一惊,披衣下床,疾步跨到窗下仰头看,见那轮圆月已缺了小一半,光影渐渐转淡,不多时,竟一片漆黑。崇祯顿无睡意,命宫女们服侍着穿衣出了乾清宫大殿,在廊檐下缓步。此时,皇城外铜盆、铜锣的敲打声一片响乱,百姓家家都在驱赶天狗。崇祯抬头仰观天象,从紫微垣十五星里找到紫微帝星,似觉有些晦暗不明,天一星芒角甚大,闪闪摇动。他读过文渊阁藏的秘本《观象玩占》、《流星撮要》,还有刻本《天官星历》,知道这是天下兵乱之象,心头不由一沉,似是喟叹一般深深出了口气。此时,天顶露出一钩弯月,渐渐盈长圆满,几个宫女和太监垂手恭立近处,互换着眼色,却沒人敢上前劝他就寝。
“日食修德,月食修刑。” 听着皇城外面稀落下來的钟鼓声铜锣声,崇祯心头默然,却想起西汉人董仲舒的那句明言,不由自语出声。
“皇上!”一只臂膊柔柔地伸來,拉住崇祯冰冷的手,“董仲舒的话哪里可信?东汉人王充说得好:‘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月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天象不足畏惧,要害还是人事。”
“也有天命!朕当尽人事而听天命,不会惟天是从!”崇祯知道袁淑妃跟了出來,开颜一笑,转腕握了她的手。
“皇上,外头冷,还是进去吧!”
宣武门外,一座两进的四合大院,便是浙江会馆。前院是普通的客房,后院为上房雅舍。前院的东厢房刚刚修葺加高,搭起半人高的木板,改作了戏台。两根红漆的大木柱子分列两边,挂着黑底白粉的楹联:
地当韦杜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來日下;
人在粉榆社里,风流裙屐,恍携丝竹到山阴。
刚过卯时,四个年轻的书生一色的方巾大袖,回到西厢房的大通间里,一个略显瘦弱的青衣书生从书囊中取出一沓纸片,递与旁边身材矮小的书生道:“子一兄,这是小弟昨夜改定的颂冤疏本,尚未誊清,恐有不当之处,祈吾兄指正一二。”
那书生转头望望青衣书生眼圈淡淡的乌痕,关切道:“太冲,愚兄昨晚见你半夜辗转难眠,披衣而起,还道你乍到京师,水土不服,谁知你竟是修订疏本去了。睡了可有两个时辰?”
青衣书生赧然一笑道:“宗羲愚钝,文思迟缓,既无吾兄的倚马之才,笔扫千军,又无之易、茂兰两位贤弟的气魄,只得下些笨工夫。其实小弟也想效仿三位兄弟刺血上书,只是小弟原本孱弱,写起疏文又恐巾短意长,言不能尽,即便流干了全身的血,怕也写不成奏本。实在惭愧之至!”
矮书生双手接过疏本,昂然道:“大凡物有不平则鸣,我等身负家仇奇冤,无时不思上达天听。昌黎先生云:文章须以气盛,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贤弟涵咏多日,和泪写出,想必也是字字带血的。”旁边两个少年听了,一齐聚拢过來观看,见上面密密麻麻,以颜体行草书写,运笔酣畅,墨迹淋漓,可知当时心神极是激荡。矮书生将疏本擎了,起身高声吟咏道:
“父尊素中万历丙辰进士……直节自持,入班未?一载而十三疏上……因灾异示警,直陈时政得失,谓阿保重于赵尧,禁旅近于唐末,萧墙之忧惨于戎敌……谓忠贤与其私人,柴栅既深,蜇毒谁何!势必台谏折之不足,即干戈取之亦难,请先予默察人情,自为国计,即日罢忠贤厂务。于是,忠贤不杀臣父不已……一日,狱卒告臣父曰:内传今夜收汝命,汝有后事可即书遗寄。臣父乃于三木囊头之时,北向叩头谢恩,从容赋诗一首,中有‘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等语。自是而臣父毕命于是夕矣。”
读至此处,矮书生哽咽难语,两少年听得也是泪水涔涔而下,黄宗羲若非极力忍耐,早已放声痛哭。
矮书生拍案道:“阉党首恶已究,但余孽尚存,天网恢恢,不当疏漏。我等就是拼了性命,也要血书投阙,叩请皇上为父辈们昭雪沉冤,将魏忠贤、许显纯等人的首级恩赐,准我等联合受害惨死诸臣的子孙,在北镇抚司牢穴前哭奠拜祭。”
黄宗羲拭泪道:“可是如今投书无门,小弟昨夜听馆主命人洒扫后院的上房,准备迎接浙江总督和巡抚。”
“他们來京何事?”矮书生心下好奇。
“听馆中人议论说是來京待罪听勘的,绍兴府山阴县出了惊天的大案。”黄宗羲望一眼屋外,压低声音道:“有个县学的监生胡焕猷竟上了弹劾阁臣的折子,皇上震怒,以为胡监生逞臆妄言,轻议大臣,出位乱政,命交刑部议处,浙江大小官员牵涉的怕有十几位之多。”
矮书生叹道:“自从嘉兴贡生钱嘉征一封朝奏九重天,弹劾魏忠贤老贼十大罪状,暴得大名,举国皆知,生员纷纷效尤,渐成风气,都想着欲为圣明除弊事,其实并无多少真知灼见,不过沽名钓誉,以谋终南捷径而已。唉!真是世风日下,士大夫柔媚以进,投机取巧,恐非国家之福。”
一个少年接道:“是该杀杀这些士林的败类了,既想贪天之功,正可教他们夕贬潮阳路八千,岂不痛快!”
黄宗羲瞪了他一眼,呼气向天,悲声道:“世风日下,也非我等之福,贬了那些贪名冒功的小人不打紧,只是此次赴阙上书怕是不能了。”
“何出此言?”矮书生一惊,将目光射向黄宗羲。
黄宗羲扼腕道:“我朝自太祖爷钦定卧碑文,既有明旨: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皇上惩治了胡监生,听说那通政司通政吕图南吓得胆战心惊,竟命属衙凡生员疏本一律扣压,不得代为上传内阁。岂非绝了我等上奏的门路?好恨!”
上一篇: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下一篇:杜月笙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