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梅兰芳传

梅兰芳传 第50节

所招学员的标准,都必须是会一两出戏的,而且必须在十六七岁以上, 已过了倒嗓的年龄。那年共招收了七十五名学员。五月十二日,梅兰芳在国

剧传习所新学员开学典礼上讲话。他强调说:“我认为戏剧要接近人民,接

近大众,研究艺术是从事人类精神生产的生活,所以要站在时代前面一点一 点地做下去。”

传习所的教学方面,除了理论课教师由齐如山担任外,其余则是分行教 授。青衣行由梅兰芳和孙怡云担任,唱腔方面有时也请徐兰沅代教。老生行

由余叔岩和徐兰沅等担任。叔岩白天起不来,永远赶不上课。平常的唱工身 段,只好另请人指导。重要的大段唱工,则时常由徐兰沅代说。因徐兰沅一

直是谭鑫培的胡琴师,“谭腔”数他最精通。而当时正是“无腔不宗谭”的 谭腔极盛时代,因而他的课,往往最受欢迎。武生行教师主要是尚和玉,小

生行则由程继先来教,丑行由萧长华负责,净行由胜庆玉担任,汪子良则负 责伴奏方面的教学。

《国剧丛刊》的筹备出版事宜,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可见其难度之大。 在此之前,上海虽然也有几种这类性质的出版物,但所登内容,不过是捧捧

角儿,骂骂角儿而已。最珍贵的文章,也不过是几段剧评,或者名角的小传。 至于从学术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而这种杂志,也不像电

影话剧杂志那样。有若干学说可以供人发挥。而且学习电影话剧者,多是读 书人,都是由课本上学来的。脑子中自然就有许多学理,再加上西洋各国都

有这样的书籍、杂志、报纸等等以供借鉴,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京剧研究 则一空依傍,孤立无援,长期没有人把它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然更没有

人撰写著作。前人偶尔有一两种谈曲杂札,也都是关于南北曲的,与风行于 今的皮黄格格不入,而且都只是研究唱腔唱法,远未涉及舞台上的表演和演

技。因而在当时要想写一篇关于戏曲理论的文章,真可谓无从落笔。没有一 种旧学说,来作为发议论的凭借,没有一篇现成的文字,来为自己的论点提

供证据或者反证······

但《国剧丛刊》的创办势在必行。齐如山、胡伯平、段子君、黄秋岳、 傅芸子、傅惜华等学界同仁,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合

作,助成了这一番事业。

齐如山率先发表了《论脸谱之研究》、《论戏剧之中州韵有统一语言之 能力宜竭力保存之》、《戏剧角色名词考》、《论戏词不怕典在事后》、《国

剧身段谱》、《谈升平署外学角色》以及《上下场》等文章,将自己多年对 于戏曲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众。

以专门研究民族音乐而著名于世的“北平二刘”之一的刘澹云,是清宫 四大本戏《劝善金科》的最早研究者。他还曾与傅惜华合作,将《宝剑记》

传奇中“夜奔”一折译成了五线谱,传播于欧美大陆。在《国剧丛刊》上, 他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国剧之印象作用》的文章,富有极大的启示性。文章

指出,所谓“印象作用”,是与“写实作用”相对而言的。他以欧洲“印象 画派”的开派名画——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例,简述了“印象作用”的原

义,并阐明了西方戏剧中时间、空间的真实表现,是一种“写实作用”理论 发挥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时间、空间观念则完全不同。“我

国之扬鞭代马,张布为城,布椅当山,摇橹像渡之法”,却是充分利用了“印 象作用”的表现功能,构成意象交融的可视、可感情境。在他看来,“逼真

方法有时而穷。繁缛之粉饰徒劳耳目,于艺术之真义反有伤而无补。”他还 从舞台画面、色彩、音乐等方面,举例论证了“国剧之印象作用异常灵巧,

不独以身段、唱白为旨归,如场子、扮相、砌末、锣鼓,均各有其微妙之特 殊作用。此足以证国剧艺术手段之发达,苟不细心研究,实无由窥其渊奥也。”

傅芸子刊载于《国剧从刊》上的《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一文,学术 性强,信息量大,理论视野也十分开阔。这篇文章,本是他出席日本京都帝

国大学支那学会时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回顾了宋元以来戏曲艺术的兴 盛和衰微过程,以及由于统治者和学人视戏曲为小道未技,因而极少受人重 视的历史概况。

接着,他论述了一代宗师王国维对于戏曲研究事业开创性的贡献。他指 出,清末民初时期,王国维独具慧眼,以被人们所唾弃的戏曲艺术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撰写著作,考源考绩,重新评定了戏曲艺术形式的价值和文学地 位,致使当时研究戏曲蔚然成风,并汇为盛况。追溯既往,当推王氏提倡之 力。

最后,他列举了十几年来海内外戏曲资料的新发现和征集、整理、校勘 的现状,并介绍了各家研究的新成果、新贡献。文章结尾处,他乐观地预言

道:“研究戏曲,已成为现代中国之新风尚。”

此外,《国剧丛刊》还刊载了其他人的一系列内容充实、颇具新意的研 究成果。如傅佩青的《科学与艺术的差别》,张伯驹的《戏剧之革命》、《乱

弹音韵辑要》(三卷),张豂公的《中国旧戏之音乐》和傅惜华的《缀玉轩 藏曲志》等等。这些文章,或是对传统戏剧资料的考证和整理,或是对京剧

艺术本体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和认识,或是对京剧变革创新的总结和构想。 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观点,至今仍未过时。

《国剧丛刊》只有文字而无图画,而且都是一些纯理论性的文字,不容 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或关注。因而,在编辑《国剧丛刊》的同时,国剧学会还

编了一本普及性的刊物《国剧画报》,刊登与戏曲有关的照片、绘画。除了 当时戏曲演出的信息、名伶的剧装照、戏剧界活动大事纪等内容以外,还关

注有关的戏曲文物。例如清宫里的以及各省民间的戏台,就是其主要内容之 一。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戏台进化的迹象,推断戏班的组织,甚至熟悉各地的

戏台建筑风格等。再如戏曲脸谱的类别和绘法,服装道具的形象资料也受到 注意。一些戏曲界人物的纪念品也是他们搜罗的对象。像唐代著名乐工黄幡

绰的坟墓,老一代名伶的照片,以及清宫中保存完好的明朝、清朝康熙、乾 隆时期的旧行头和砌末等。甚至与戏曲内容相关的地理环境和风景,像潼

关、雁门关、龙门、五台山等等,在戏曲剧目中常唱常设,但不论是演员还 是观众,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画报上登出这些照片来,不仅可以使那些爱好

戏曲的人对戏曲内容获得更深的理解,而且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

国剧学会对于戏曲研究的奠定之功良不可没。 在这一年里,梅兰芳第三次率剧团赴香港演出。

极顶风光

一九三一年,《戏剧月刊》举办了一次关于“四大名旦”的有奖征文活 动。

《戏剧月刊》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也是戏剧有史以来的第四家以中 国京剧为主要内容的戏曲刊物。在它之前,由陈去病、汪笑侬等人发起,创
首节 上一节 50/9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