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传 第83节
迎中国京剧代表团。梅兰芳向这些手捧鲜花、拥到身边的残疾人表示了亲切 的慰问。他们的脸上、手上大多带着累累的疤痕,有的从甚至五官都被挪动
了位置。一位受难者对梅兰芳说:“您看见我们的伤痛,觉得难受,但我们 还能出来见人,有些缺腿、断臂、双目失明的只能躺在床上,行动需人照顾,
那更惨了!”梅兰芳呆呆地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疤,实在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话 来安慰他们。临别时,他们送给代表团成员几种刊物。火车开出去好远后,
还能听见他们唱的《东京——北京》的歌声。这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弦!
回到车厢内,梅兰芳再也睡不着了。他翻阅着刚才受难者送给他们的刊 物,只见里面的插图里有一座被炸毁的大楼,但钢筋水泥的架子还矗立着。
下面有文字介绍说,这座大楼的的每个窗口都安装了电灯,到晚间把电灯开 亮,老远就能看见这座空心的楼房。另外还有许多保存着原样的颓垣断壁,
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灾难。望了望围坐在身边的同志们,梅兰芳说:“看了 这些原子弹受难者,心里非常难过。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慰问
呢?”欧阳予倩说:“我主张唱义务戏筹款送给他们。如果大家同意,就跟 朝日新闻社提出这个方案。”其他几位同志都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还补充道:
“听说战后有许多无家可归的难童,我们应该一并救济。”当梅兰芳把这一 决定告诉日本朋友时,他们非常高兴。最后双方议定:等到全部演出结束之
后,在东京义演两场,将募得之款全部赠送给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 到达福冈后,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了各界组成的欢迎委员会的招待酒
会。在酒会上,福冈市长小西春雄说:“福冈自古以来就是日中文化交流的 大门。唐朝时候,我们日本人络绎不绝地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去留学,
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这次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惠临,是日中两国文化交流 史上一件崭新的大事。······这一点使福冈人感到骄傲。”梅兰芳在答谢词中
说:“我们到了这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福冈市,胸襟为之一爽,忘记了旅途的
疲劳。我们一定要把主人的深情厚意带回去,传达给中国人民。” 饮酒漫谈时,有几位日本朋友提到,上次郭沫若访日时曾说过这样一句
话:“中日友好有两千年历史,遗憾的时间只有几十年。让不愉快的感情烟 消云散吧!今后友好两万年!”对于中国人民这种宽厚的胸怀,他们十分感
动,也十分欣赏。一位日本朋友还赞不绝口地提到了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 辍演的事。
离开福冈后,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又赴二日、走八幡、到小仓、游大阪、 去奈良、上京都,一路走,一路演,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烈欢 迎。
在大阪时,梅兰芳拜访了著名演员中村雀右卫门的遗孀。六月六日下午, 梅兰芳在几位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一家日本式的建筑前面。老太太正衣冠
整齐地站在客室门口等着迎接他们。
宾主见面后,老太太首先发话:“去年市川猿之助先生从中国回来告诉 我,您常常谈起当年和中村雀右卫门先生在艺术交流上的许多旧事,我很感
动。这次听说中国京剧代表团要到大阪来演出,我因为腰腿有病,步履艰难,
就和医生商量,早几天先在家里练习走路,准备去拜访您,还打算看您的戏, 想不到您倒先来看我。”梅兰芳忙说:“者太太,您太客气了,您这么大年
纪,腰腿又不方便,怎么能劳累您,我来是很方便的。”
老太太向屋内招了招手,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中年妇女。老太太说,这是 中村雀右卫门的女儿,“昨天是中村雀右卫门先生的忌日,她去上坟祭奠。
我嘱咐她向父亲墓前默祷,保佑中国京剧代表团全体平安。”说到这里,老 太太的眼圈一红,从怀里掏出了手绢,梅兰芳看了,也不觉一阵心酸。怕她
伤感,梅兰芳连忙将话题引开,谈起了当年中村雀右卫门先生对自己艺术上 的帮助:
“我记得第一次看他的戏在明治座。他演鹭娘,那时我感觉他的扮相很 美,同时舞蹈化的身段和深刻的表情都吸引了我。散场后,我到后台去向他
道辛苦,看见他的本来面目,两腮瘦削,并不丰满,和化装表演时大不相同。 我不禁赞道:‘您的化装真高明。’他笑着对我说:‘因为我的面形有缺点,
因此才对化装方面下功夫来钻研。经过多少次的试验,得到了诀窍,能够根 据悲剧和喜剧的要求,使面形有所变化。现在我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你,对
你的化装也许有益处。你的面形虽然美,但两腮也是不够丰满,如果用我的 秘法,可以弥补你的美中不足。’说到这里,他从化装箱内取出两个棉花团,
塞进自己的嘴里,用手指推到两腮帮的部位,果然两腮显得丰满起来。他仔 细地告诉我如何使用这个方法,并提醒我:中国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嘴里
塞着棉花团,唱起来可能感到不便,这是需要自己下功夫练习的。接着他又 谈到画眉毛、画眼窝······如何适合面形的窍门。最后把几粒棉花团用纸包好
送给我:‘带回去,试试看,我希望你用这个方法,在舞台上出现更美丽而 饱满的形象。’这番举措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初交的外国朋友,就把他苦
心钻研得到的经验,倾篮倒筐、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像中村雀右卫门先生 这样热诚帮助别人,在当年是极其罕见的事情。”老太太接上了梅兰芳的话
头:“中村先生在家里,常常谈起梅先生。您记得吗?有一次您到后台,他 还替您找拖鞋。”梅兰芳当然记得,那也是在明治座时的事情。当年日本剧
院的后台。只预备日本式的拖鞋,必须穿着脚趾分开的布袜才套得进去,因 此中村先生特为梅兰芳准备了一双西式拖鞋。正说着,中村先生的女儿捧出
来了一个镜框,里面是彩色丝织品做成的中村雀右卫门先生的戏装造像。老 太太郑重地说:“这是最近请一位名手制作的,送给梅兰芳先生留为纪念。”
梅兰芳也把自己带来的几样中国土产送给了老太太。
梅兰芳走到中村先生的神龛前瞻仰了遗容,并向这位日本现代戏剧史上 著名的艺术表演大师的遗像行了礼。接着,便在老太太的介绍下,观看了挂
满四壁的中村先生的戏装造像。
临别时,老太太一直目送着梅兰芳等人逐渐远去。走到巷口时,梅兰芳 回过头来,还看见她站在门口向着他们挥手。
梅兰芳第二次访日演出时,曾得过一次急性肠胃炎,是京都名医今井泰 藏先生挽救了他的生命,并昼夜不离地用心调治了一个多月,才使梅兰芳逐
渐复原。临别时,梅兰芳送他医药费,他坚决不收,并说:“医生治病救人, 应得酬劳,但友谊比金钱更可贵。”梅兰芳送他礼物,他也坚辞不受。几番
推辞之后,他说:“这样吧!我喜欢中国的翡翠,您下次再来时给我带一副 翡翠袖扣,作为纪念吧。”
三十多年来,沧桑变换,但这件事梅兰芳始终铭记在心。这次来日本之
了位置。一位受难者对梅兰芳说:“您看见我们的伤痛,觉得难受,但我们 还能出来见人,有些缺腿、断臂、双目失明的只能躺在床上,行动需人照顾,
那更惨了!”梅兰芳呆呆地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疤,实在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话 来安慰他们。临别时,他们送给代表团成员几种刊物。火车开出去好远后,
还能听见他们唱的《东京——北京》的歌声。这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弦!
回到车厢内,梅兰芳再也睡不着了。他翻阅着刚才受难者送给他们的刊 物,只见里面的插图里有一座被炸毁的大楼,但钢筋水泥的架子还矗立着。
下面有文字介绍说,这座大楼的的每个窗口都安装了电灯,到晚间把电灯开 亮,老远就能看见这座空心的楼房。另外还有许多保存着原样的颓垣断壁,
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灾难。望了望围坐在身边的同志们,梅兰芳说:“看了 这些原子弹受难者,心里非常难过。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慰问
呢?”欧阳予倩说:“我主张唱义务戏筹款送给他们。如果大家同意,就跟 朝日新闻社提出这个方案。”其他几位同志都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还补充道:
“听说战后有许多无家可归的难童,我们应该一并救济。”当梅兰芳把这一 决定告诉日本朋友时,他们非常高兴。最后双方议定:等到全部演出结束之
后,在东京义演两场,将募得之款全部赠送给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 到达福冈后,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了各界组成的欢迎委员会的招待酒
会。在酒会上,福冈市长小西春雄说:“福冈自古以来就是日中文化交流的 大门。唐朝时候,我们日本人络绎不绝地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去留学,
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这次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惠临,是日中两国文化交流 史上一件崭新的大事。······这一点使福冈人感到骄傲。”梅兰芳在答谢词中
说:“我们到了这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福冈市,胸襟为之一爽,忘记了旅途的
疲劳。我们一定要把主人的深情厚意带回去,传达给中国人民。” 饮酒漫谈时,有几位日本朋友提到,上次郭沫若访日时曾说过这样一句
话:“中日友好有两千年历史,遗憾的时间只有几十年。让不愉快的感情烟 消云散吧!今后友好两万年!”对于中国人民这种宽厚的胸怀,他们十分感
动,也十分欣赏。一位日本朋友还赞不绝口地提到了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 辍演的事。
离开福冈后,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又赴二日、走八幡、到小仓、游大阪、 去奈良、上京都,一路走,一路演,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烈欢 迎。
在大阪时,梅兰芳拜访了著名演员中村雀右卫门的遗孀。六月六日下午, 梅兰芳在几位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一家日本式的建筑前面。老太太正衣冠
整齐地站在客室门口等着迎接他们。
宾主见面后,老太太首先发话:“去年市川猿之助先生从中国回来告诉 我,您常常谈起当年和中村雀右卫门先生在艺术交流上的许多旧事,我很感
动。这次听说中国京剧代表团要到大阪来演出,我因为腰腿有病,步履艰难,
就和医生商量,早几天先在家里练习走路,准备去拜访您,还打算看您的戏, 想不到您倒先来看我。”梅兰芳忙说:“者太太,您太客气了,您这么大年
纪,腰腿又不方便,怎么能劳累您,我来是很方便的。”
老太太向屋内招了招手,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中年妇女。老太太说,这是 中村雀右卫门的女儿,“昨天是中村雀右卫门先生的忌日,她去上坟祭奠。
我嘱咐她向父亲墓前默祷,保佑中国京剧代表团全体平安。”说到这里,老 太太的眼圈一红,从怀里掏出了手绢,梅兰芳看了,也不觉一阵心酸。怕她
伤感,梅兰芳连忙将话题引开,谈起了当年中村雀右卫门先生对自己艺术上 的帮助:
“我记得第一次看他的戏在明治座。他演鹭娘,那时我感觉他的扮相很 美,同时舞蹈化的身段和深刻的表情都吸引了我。散场后,我到后台去向他
道辛苦,看见他的本来面目,两腮瘦削,并不丰满,和化装表演时大不相同。 我不禁赞道:‘您的化装真高明。’他笑着对我说:‘因为我的面形有缺点,
因此才对化装方面下功夫来钻研。经过多少次的试验,得到了诀窍,能够根 据悲剧和喜剧的要求,使面形有所变化。现在我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你,对
你的化装也许有益处。你的面形虽然美,但两腮也是不够丰满,如果用我的 秘法,可以弥补你的美中不足。’说到这里,他从化装箱内取出两个棉花团,
塞进自己的嘴里,用手指推到两腮帮的部位,果然两腮显得丰满起来。他仔 细地告诉我如何使用这个方法,并提醒我:中国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嘴里
塞着棉花团,唱起来可能感到不便,这是需要自己下功夫练习的。接着他又 谈到画眉毛、画眼窝······如何适合面形的窍门。最后把几粒棉花团用纸包好
送给我:‘带回去,试试看,我希望你用这个方法,在舞台上出现更美丽而 饱满的形象。’这番举措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初交的外国朋友,就把他苦
心钻研得到的经验,倾篮倒筐、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像中村雀右卫门先生 这样热诚帮助别人,在当年是极其罕见的事情。”老太太接上了梅兰芳的话
头:“中村先生在家里,常常谈起梅先生。您记得吗?有一次您到后台,他 还替您找拖鞋。”梅兰芳当然记得,那也是在明治座时的事情。当年日本剧
院的后台。只预备日本式的拖鞋,必须穿着脚趾分开的布袜才套得进去,因 此中村先生特为梅兰芳准备了一双西式拖鞋。正说着,中村先生的女儿捧出
来了一个镜框,里面是彩色丝织品做成的中村雀右卫门先生的戏装造像。老 太太郑重地说:“这是最近请一位名手制作的,送给梅兰芳先生留为纪念。”
梅兰芳也把自己带来的几样中国土产送给了老太太。
梅兰芳走到中村先生的神龛前瞻仰了遗容,并向这位日本现代戏剧史上 著名的艺术表演大师的遗像行了礼。接着,便在老太太的介绍下,观看了挂
满四壁的中村先生的戏装造像。
临别时,老太太一直目送着梅兰芳等人逐渐远去。走到巷口时,梅兰芳 回过头来,还看见她站在门口向着他们挥手。
梅兰芳第二次访日演出时,曾得过一次急性肠胃炎,是京都名医今井泰 藏先生挽救了他的生命,并昼夜不离地用心调治了一个多月,才使梅兰芳逐
渐复原。临别时,梅兰芳送他医药费,他坚决不收,并说:“医生治病救人, 应得酬劳,但友谊比金钱更可贵。”梅兰芳送他礼物,他也坚辞不受。几番
推辞之后,他说:“这样吧!我喜欢中国的翡翠,您下次再来时给我带一副 翡翠袖扣,作为纪念吧。”
三十多年来,沧桑变换,但这件事梅兰芳始终铭记在心。这次来日本之
上一篇:乾隆传
下一篇:自慢: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