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曹雪芹 第232节
“嘿,二次抄家的那天正是家父让我成亲的那天,陈家的如蒨姑娘,跟我寄居萧寺十几年。我做过傅尚书府的西宾,知府衙门的书吏,在当铺打过更,在杠房打过执事,挨过打、受过辱、挨过饿、受过冻还蹲过监狱、坐过大牢。怎么样,诚可谓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嘿……”雪芹笑得那么凄惨。
“唉——真是想不到,当年的霑哥儿,众星捧月,可如今……”
“如今成了舍哥儿,哈哈,哈哈……”雪芹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不过,我也不死心,如今搬到香山脚下,也不是城里待不下了。我是为了远避尘嚣来写一部书。”
“著书立说,好啊。”
“但不知是部什么书?”张宜泉问。
“哈哈,野史小说。”
鄂拜接着问:“主旨如何?内容如何?”
“这要说起来话就长了。”
“闲来无事,正好解酒。”张宜泉说着给雪芹斟满酒。
“好,那我就说说,乾隆初年家叔祖曹宜跟儿媳妇有奸。这件事使我大为震动。我仍然认为女人是祸水、是妖孽,便写了一部题为《风月宝鉴》的野史小说,主旨在于‘宣色空,斥淫妄,而补青天’。”
鄂拜说:“这意思不错呀。”
“不,错啦!”
鄂拜不解:“何错之有?”
“有位姑娘叫玉莹,也是我的未婚之妻。她说妇女并不是祸水,这是千古的奇冤,是男人做了坏事,把责任推给妇女。所以妇女受苦最深、受压最重冤沉海底。”
“嚄!这议论挺新鲜。”鄂拜面带惊愕之色。
张宜泉点了点头:“也不无道理。”
“事后,我这位婶娘自尽了。这正好说明她不是同流合污者。”
“对!”鄂拜深表同情。
“所以我就否定了《风月宝鉴》,重写一部小说叫《金陵十二钗》,专为闺阁昭传,边写边改。后来我又想写戏文,还在戏班里打过杂儿,闹过笑话,所以我那些高亲贵戚,说我身杂优伶自甘下流……”
“其实你是很认真的。被人误解。”张宜泉表示善解人意。
“可惜,我的构想庞杂,不适合一人一事的戏文要求。所以又翻回头仍写小说。我在傅府见到了两件事颇为蹊跷。”
“说来听听,一定是新闻。”鄂拜怀有很大的好奇心。
“傅尚书有两位千金,一位是贵妃,定好了省亲的日子,乾隆在木兰围场打猎遇刺。结果一支毒箭射死的是贵妃。外番要求和亲,今上不让自己的皇格格去,却让傅尚书的二女儿假扮皇格格代嫁。”
“天大的新闻!”张宜泉说。
“闻所未闻哪!”鄂拜十分惊讶。
“这次下江南遇到失散多年的表妹,她就是当年苏州织造李煦李老爷的亲孙女,侯门千金竟然沦为娼妓。”
张、鄂二人异口同声:“啊!”
“表妹的遭遇使我感触良深,所以我觉得只为闺阁昭传远远不足以表达我的所感所受。”
“难道要三易其稿?”张宜泉问。
“正是,三易其稿的这部小说定名《石头记》。”
“取意何在?”鄂拜问。
“取《左传》中的一句话:‘齐王失政,石而能言。’”
鄂拜用手指头朝上指了指:“您是要朝着这儿去?”
“不错,我要把那些见不得人的、摆不上桌面的东西,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看看,这个天是该补还是该拆。故而像傅府两千金的事,一律秉笔直书。”
“师弟呀,你的想法我赞成。自古以来,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其值如草芥,想流传千古、流传后世是不可能的。只有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才能‘定祛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话虽如此……”鄂拜刚要插嘴,却被张宜泉挡回去了:“不错,话虽如此,但是秉笔直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着,我也是这个意思,如今文网森严无人不知,秉笔直书的结果,是书不能见天日,著书人必遭毒手,这也叫两败俱伤吧。”
“道理我也明白,只是……”
“铤而走险与事有损无益。”
“是,得绕着弯儿走,才能不洒汤儿、不露水儿。”
“这可是个难题……”
曙色中“悼红轩”已然安排了家具什物,初现规模。透过后窗可以远望香山红枫,团团摇曳。枫叶凋落,由红而枯。室内墙壁上新添了一个七字风筝:“富非所望不忧贫。”
雪芹倚枕桌边,在暗昏的灯光下凝思构想小说的情节。
雪芹在思索着:“帝王南巡,耗尽民财,逼死人命。我一定补上南巡这一章,把真情告诉天下的百姓!”他提笔欲写,但是又慢慢地停住:“秉笔直书,文意太露啊!书被查禁还怎么流传呢?这……唉!玉莹!倘若你还健在,一定会替我出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
雪芹一时困倦,伏案睡去。朦胧中玉莹幻影出现,雪芹惊喜:“玉莹!”
“唉——真是想不到,当年的霑哥儿,众星捧月,可如今……”
“如今成了舍哥儿,哈哈,哈哈……”雪芹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不过,我也不死心,如今搬到香山脚下,也不是城里待不下了。我是为了远避尘嚣来写一部书。”
“著书立说,好啊。”
“但不知是部什么书?”张宜泉问。
“哈哈,野史小说。”
鄂拜接着问:“主旨如何?内容如何?”
“这要说起来话就长了。”
“闲来无事,正好解酒。”张宜泉说着给雪芹斟满酒。
“好,那我就说说,乾隆初年家叔祖曹宜跟儿媳妇有奸。这件事使我大为震动。我仍然认为女人是祸水、是妖孽,便写了一部题为《风月宝鉴》的野史小说,主旨在于‘宣色空,斥淫妄,而补青天’。”
鄂拜说:“这意思不错呀。”
“不,错啦!”
鄂拜不解:“何错之有?”
“有位姑娘叫玉莹,也是我的未婚之妻。她说妇女并不是祸水,这是千古的奇冤,是男人做了坏事,把责任推给妇女。所以妇女受苦最深、受压最重冤沉海底。”
“嚄!这议论挺新鲜。”鄂拜面带惊愕之色。
张宜泉点了点头:“也不无道理。”
“事后,我这位婶娘自尽了。这正好说明她不是同流合污者。”
“对!”鄂拜深表同情。
“所以我就否定了《风月宝鉴》,重写一部小说叫《金陵十二钗》,专为闺阁昭传,边写边改。后来我又想写戏文,还在戏班里打过杂儿,闹过笑话,所以我那些高亲贵戚,说我身杂优伶自甘下流……”
“其实你是很认真的。被人误解。”张宜泉表示善解人意。
“可惜,我的构想庞杂,不适合一人一事的戏文要求。所以又翻回头仍写小说。我在傅府见到了两件事颇为蹊跷。”
“说来听听,一定是新闻。”鄂拜怀有很大的好奇心。
“傅尚书有两位千金,一位是贵妃,定好了省亲的日子,乾隆在木兰围场打猎遇刺。结果一支毒箭射死的是贵妃。外番要求和亲,今上不让自己的皇格格去,却让傅尚书的二女儿假扮皇格格代嫁。”
“天大的新闻!”张宜泉说。
“闻所未闻哪!”鄂拜十分惊讶。
“这次下江南遇到失散多年的表妹,她就是当年苏州织造李煦李老爷的亲孙女,侯门千金竟然沦为娼妓。”
张、鄂二人异口同声:“啊!”
“表妹的遭遇使我感触良深,所以我觉得只为闺阁昭传远远不足以表达我的所感所受。”
“难道要三易其稿?”张宜泉问。
“正是,三易其稿的这部小说定名《石头记》。”
“取意何在?”鄂拜问。
“取《左传》中的一句话:‘齐王失政,石而能言。’”
鄂拜用手指头朝上指了指:“您是要朝着这儿去?”
“不错,我要把那些见不得人的、摆不上桌面的东西,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看看,这个天是该补还是该拆。故而像傅府两千金的事,一律秉笔直书。”
“师弟呀,你的想法我赞成。自古以来,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其值如草芥,想流传千古、流传后世是不可能的。只有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才能‘定祛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话虽如此……”鄂拜刚要插嘴,却被张宜泉挡回去了:“不错,话虽如此,但是秉笔直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着,我也是这个意思,如今文网森严无人不知,秉笔直书的结果,是书不能见天日,著书人必遭毒手,这也叫两败俱伤吧。”
“道理我也明白,只是……”
“铤而走险与事有损无益。”
“是,得绕着弯儿走,才能不洒汤儿、不露水儿。”
“这可是个难题……”
曙色中“悼红轩”已然安排了家具什物,初现规模。透过后窗可以远望香山红枫,团团摇曳。枫叶凋落,由红而枯。室内墙壁上新添了一个七字风筝:“富非所望不忧贫。”
雪芹倚枕桌边,在暗昏的灯光下凝思构想小说的情节。
雪芹在思索着:“帝王南巡,耗尽民财,逼死人命。我一定补上南巡这一章,把真情告诉天下的百姓!”他提笔欲写,但是又慢慢地停住:“秉笔直书,文意太露啊!书被查禁还怎么流传呢?这……唉!玉莹!倘若你还健在,一定会替我出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
雪芹一时困倦,伏案睡去。朦胧中玉莹幻影出现,雪芹惊喜:“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