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巨商沈万三

巨商沈万三 第46节

  两个老人犹是半信半疑。关帷却一笑说:“我读从你们这儿借去的那本宋人郭若虚写的《图画见闻志》,那上面说,范宽名中正,字中(仲)立。性温厚,所以当时人称他为范宽。可见这个‘宽’只是他的一个诨号。即使是范宽本人题款,也断断无有将诨号题写上去的道理。”

  “那,如果没有这个题款呢?”老人们竟向这个曾经的学生请教起来。

  “没这个题款,光从笔法、风格看,我倒可以认为这是范宽的真品,但若以款字为据,那只能说是范宽那个时代所流行笔法的一幅宋画罢了。”关帷一席话,说得那两个老人不住地点头称是。

  这天,关帷从市廛上回来,市廛上的一派萧条景象,老是在他头脑中盘旋,他脸腮旁的肌肉习惯性地抽搐了几下,来到了陈泰华丽的住处。

  第八章 兵战商战 逐鹿苏州(3)

  关帷主管陈记商号的事务后,陈泰虽说一些大事都还管着,但沉湎于声色的他,未免精力不济。此时看关帷诸事处理得精明强干,于是大事小事渐渐地都交给了他。可如今的事,不是皋桥那家人家一尊汉鼎,也不是一幅画是不是范宽所作之类的小事,这可说是一桩天大的大事啊,关帷不敢擅专,立即请见老爷。

  关帷说了一下市上流传的各种消息后,又接着说:“老爷,张士诚的军队在常熟,正窥视着苏州。苏州这几天市面上乱极了,好多商店都在狂抛!”

  “为什么?”陈泰睁开因声色弄得有些浮肿的眼睛。

  “他们怕张士诚的军队进城后烧杀抢掠!”关帷说。

  陈泰一下子紧张起来,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店:“我在阊门的二十多家店会不会遭殃?”

  关帷不语。这些天,他一直在考虑着这些。

  陈泰这下倒着急起来:“管家,你说啊,我这儿要不要也抛掉几家店?”

  看着陈泰在大事前慌乱的样子,关帷心中油然生出一丝鄙夷,只是他口中断然否决:“不!一家店也不抛,相反,我看老爷可以趁现在低价吃进一批店!”

  “为什么?”陈泰弄不懂了。

  “这,我一时还没理出个头绪。只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风险也极大!”

  听说风险极大,陈泰仿佛有了主意:“不,这时候不能吃进!别人抛出,我吃进,这不是戆大啊!”说着,他看着关帷:“我这些店,依你说,一家也不抛掉?”

  关帷点点头:“不抛!”

  陈泰:“这,我可都是听了你的啊!如果张士诚他们进城,情况不妙,你马上给我将中市的那几家店抛出去!”

  关帷想说,只怕到时候也抛不出去了,但他终于没说,只是低头应了一声:“是!”其实这时,正如他自己所说,还没理出一个头绪,他还需要观望。

  2沈万三在苏州市廛察看,意绪踌躇,王信的一席话终为他拨云见日。沈万三延请王信为管家

  关帷需要观望,沈万三也需要观望。这大把的银子往里面揿,毕竟是要等到出了水才能见到两脚的泥。万一水下是一片看不见的深潭,这一脚踩下去,那就不美妙了。

  苏州的一家丝绸庄内,沈万三看了许久,四龙也站在他身旁,看着那一匹匹绸的价格。

  店里的胖老板走上来搭话。

  沈万三指着一种绸:“这绸,多少两银子一匹?”

  胖老板看着沈万三,迟疑地说:“三十两!”

  沈万三笑笑,转身准备离去。胖老板一把拉住他:“客官,你也可出个价啊!”

  “我只说,你这价,是否还可放些?”沈万三笑笑说。

  “客官要多少?”

  “这就要看你的价格了,便宜我就多买点,如不便宜,那也就算了!”

  “客官,我报的这价已是低于进价,不顾血本地抛售了!如客官要,我再放一两银子。”胖老板近乎是一种哀求了。

  沈万三依然笑笑,没则声。

  胖老板有些着急了:“客官,你这要不要?如将整个店盘去,这价格还可从优。”

  沈万三笑而不答地和四龙走了。连转了几家店,情况大同小异。他已经清楚,如今市面上的价,尽管已低于进价,但惊恐中的商人还是竞相低价抛出,如再压压价,还能有些空间。只是,这价格是否是还要跌落?如今这价位,是不是吃进的最好时机?更主要的是,这能不能吃?

  沈万三和四龙走进胥门万年桥畔的一家茶馆。茶馆内的一张桌子边上,一年轻女子正在卖唱,歌声曰:

  苏州头上一把草,

  泰州獐子要往里跑。

  啊唷唷,

  苏州城里乱了套。

  有钱的逃,

  没钱的笑……

  茶馆里的人们会意地笑着,谈着。四龙感兴趣地索性站在一旁听着,沈万三走到一长髯老者座前坐下。茶房走来:“客官,要红茶还是绿茶?”

  “绿茶!”

  不一会儿,茶房端上了茶,沈万三吹了吹浮在水上的茶叶,品起味来。

  坐在他对面的老者看了看沈万三:“客官喜欢绿茶,可我却喜欢这红茶酽酽的味。”

  吴地的茶馆,本来就是人们闲聊的去处。虽然并非如文人所吟咏的“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那般风雅,但上至大夫士子,下至贩夫走卒,整日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不得要来这里吃杯茶去。更何况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喊一声要壶酒来。茶馆里有说书、唱戏文的,听与不听悉听尊便。这种充分的自在,使得四方的茶客,都乐意到这里小坐片刻,无分你我,出了茶馆,两头是路,各分东西。当然,闲聊的同时,也不断地交流着各处的新闻信息,然后再从这里带回四乡本土。
首节 上一节 46/11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那些人

下一篇:莎士比亚密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