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 第73节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四日,民盟中央召开了“纪念民盟创建人、著名爱国主义战士和政治活动家罗隆基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

我对母亲说:“即使民盟中央不请我参加,你也要带我去。”

母亲同意了。

在会上,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做了总结性、评估性的发言,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千家驹的即兴讲话。他坦言,从前自己一向看不惯罗隆基,所以反右时很积极。“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如今,才认识到罗隆基在大节上,始终是没有错的。为此,他一直愧疚……

我们全家每年都要给父亲扫墓。我第一次扫墓是在(一九)七八年平反出狱(我于一九六八年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有期徒刑二十年)返京后,由母亲带我去的。

祭扫完毕,我问:“罗伯伯骨灰,也在这里吗?我想看看。”

母亲答:“他的亲人都不保留,民盟的人还会保管?”

我仰望浮云,满脸泪痕。

“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从父母双亡,寡嫂收养到孤凄而死,尸骨无存,罗隆基始终是个漂泊无依的人。

(二OO一年十一月完稿、二OO三年六月修改于北京守愚斋)

注释:

注释⑴

潘光旦(1901~1967):原名光,后署名光旦,又名保同,号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秋赴美留学,入迪特茅斯大学,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在社会学、优生学、家庭问题及进化论、遗传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返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东吴大学法律学院预科主任,光华大学社会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讲师,中国优生学会会长等职务。1927年春,与胡适、徐志摩等在上海筹设新月书店。1929年10月任出席第3届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代表团代表。1934年秋任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后兼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10月任长沙临时大学教务长。1938年5月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务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之前身),任民盟中央常委。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任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后任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教授。1967年逝世,终年66岁。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著有《优生学》、《优生概论》、《政学罪言》、《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

注释⑵

曾昭抡(1898~1967):字叔伟,湖南湘乡人。1919年毕业于清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化学系主任。1931年秋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发起创建中国化学会,并担任化学会会志总编辑,还多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长及常务理事。1935年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北大南迁,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4月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被选为第1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1958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67年逝世。终年68岁。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著有《炸药制造与实验法》等。

注释⑶

范朴斋:生卒年不详。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民盟中央委员兼宣传委员会副主委,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

注释⑷

张志和(1894~1975):化名何渠安,笔名李凡夫,四川邛崃人。 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2期,毕业后服务于川军,历任连、营长,刘文辉川军总司令部参谋,后又兼任兵工厂总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四川日报》《新川报》。大革命失败后和陈静珊在上海开办辛垦书店,又在家乡办敬亭小学和中学。1932年脱离川军出蜀。 1934年出国考察,并到苏联参观,回国后曾去两广鼓动李宗仁等抗日。1936年在上海辛垦书店主编《研究与批判》革新号。同年底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爆发后,曾去延安。回到成都后恢复党籍,从事文化界救亡运动,与陈静珊等合办《新民报》、主编副刊《政经周刊》,应王陵基相邀,经党同意,任30集团军副团长及总司令部参谋长,赴武宁抗日。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前身),任民盟中央委员,西南总支委员,主要从事国民党西南高级军政人员统战工作。1942年将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引与周恩来见面,后促成刘部起义。1945年在成都出资开办健诚实业公司和临邛茶厂,掩护地下党和进步人士。1949年后,当选为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7年划为右派,1975年逝世,享年81岁。 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注释⑸

刘王立明(1896~1970):原姓王,名立明,婚后随夫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姓刘。安徽太湖人。1916年留美攻读生物学,回国后,于20年代初开始创办妇女刊物,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宣传富民强国,要求妇女解放,成为我国早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她领导中华妇女节制协会,反对包办婚姻,倡导节制生育,开展妇女职业教育和兴办妇女福利事业。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成都、广元等地,创办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妇女工艺生产社、妇女赈济工业社等。抗战前,在上海创办了专为单身妇女解决食宿困难的女子公寓,在江湾设立妇孺教养院,收容大批流离失所的妇女儿童,并给予一定的职业训练和文化教育。抗战期间,又在四川叙府和重庆分别创办湛恩难童教养院和胜利托儿所,后者是当时重庆唯一的全托托儿所。她还发动各阶层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员、难民和天津流亡学生,并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1934年日本特务暗杀了刘湛恩,她秉承丈夫遗愿继续从事抗日运动。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与李德全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妇女联谊会,团结进步妇女,宣传民主反对独裁。1946年,与陶行知等人倡导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陶去世后,接管会务。积极援救被捕的进步人士及其家属。建国后,任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1957年划为右派,1970年逝世,享年74岁。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

注释⑹

周鲸文(1908~1985):号维鲁,辽宁锦县人。青年时期,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旋赴美国,入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后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政治学。1931年返国,主办《晨光晚报》。1933年塘沽协定后,在北平组织东北民众自救会,出版《自救》周刊。1936年任东北大学秘书主任兼法学院院长,并代理校长。 1938年初赴香港,创办《时代批评》半月刊,宣传抗日。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后任副秘书长。建国后,任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第2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 1956年12月去香港,后在香港主编《时代批评》及英文《北京消息》半月刊。1985年逝世,终年77岁。著有《人权运动纲领》、《风暴十年》。

注释⑺

叶笃义(1912~):安徽安庆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系。1944年加入民盟,后任民盟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任法律出版社社长,政务院政法委员、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右派问题获得改正。后任第6~7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副秘书长、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

注释⑻

罗德先:生平不详。

注释⑼

张东荪(1887~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杭县(今属余杭)人。早年留学日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辛亥革命时回国,历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上海《大共和日报》、《庸言》杂志、《大中华》杂志和《正谊》杂志主笔,《时事新报》总编辑。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大学部部长兼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任总编辑。次年改名为《改造》。1920年与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1922年与瞿菊农等创办《哲学评论》,并主编《唯物辩证法论战》。1932年与张君劢等在北平组创国家社会党,并发行《再生月刊》。1934年与张君劢在广州创办学海书院任院长。后回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旋又去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曾一度被日军拘禁。获释后,从事著作。1938年当选为第1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2年当选为第2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1月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73年6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著有《道德哲学》、《认识论》、《科学与哲学》、《多元认识论重述》、《阶级问题》、《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等。

注释⑽

浦熙修(1910~1970):江苏嘉定人。女。7岁随母赴北京,读一年高中即辍学。再进入京华美术学校学绘画,两年后接替大姐在北京女师大附小教课。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时继续在小学兼课。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志城中学语文教员。1936年随夫袁子英至南京工作。1937年任职《新民报》,初负责发行广告,后升任记者,采访部主任。1948年夏,《新民报》被封后,继续为上海、香港等地报刊撰写揭露时政通讯;同年11月,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赴上海。1949年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该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并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副主任。1970年4月23日病逝。终年60岁。著有《新疆纪行》、《朝鲜纪行》等。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改正。

注释⑾

在五四运动中,罗隆基取代了清华最初是学生领袖陈长桐,领导清华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而校方对学生的爱国行为早已不满。一次学生开会,校长张煜全下令关闭电灯,不想此举激怒了学生,学生点燃蜡烛继续开会。恰巧这时有学生发现会场外有几个打着灯笼的乡下人,盘问后方知是校方请来准备弹压学生的。由此引起清华学生驱赶校长风潮。张煜全、金邦正接连被学生列队赶出校门。外交部派来第三任校长罗忠诒,尚未到任,就传出消息说此人吸食鸦片,舆论哗然。短短几年,清华三易校长,实不多见。在三赶校长的风潮中,闻一多写宣言、贴标语,做的是文书工作,而罗隆基则充分发挥了他的领袖才能,演讲、开会,风头极健。罗隆基、闻一多等辛酉级学生,应该在一九二一年夏季毕业,秋季赴美。由于参加学运而受到校方当局的刁难。罗隆基和闻一多受自请退学的处分。一年后才赴美。因此辛酉级学生一部分人在清华学习九年。故罗隆基后来在人前夸耀自己是“九载清华,三赶校长”。

注释⑿

刘清扬(1894~1977):天津人。回族。女。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发起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并参加了周恩来、邓颖超等发起组织的觉悟社。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组织爱国妇女团体。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党。1931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妇女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196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1975年被监禁。1977年病逝。这里说的“远学刘清扬”是特指她的婚姻行为。她与张申府的爱人关系从保持了二十八年(1920~1948)。正当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以势如破竹的速度取得胜利之际。1948年10月23日张申府在《观察》发表《呼吁和平》一文。11月15日民盟总部宣布取消其盟籍。12月26日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了离婚启事。

注释⒀

赵君迈(1901~1988):湖南衡山人。毕业于日本成城中学,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和诺维支骑兵学校。1928年回国,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任浙江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财政部税警视察长。抗战期间,任湖南身省盐务局局长,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 1942年被选为第3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任湖南省政府委员。 1945年任吉林长春市市长。194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4届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附:罗隆基著译篇目

〔1〕《美国未行考试制度以前之吏治》,《新月》1卷8~10月号(1928,10~12月)

〔2〕《美国的吏治与吏治院》,《新月》2卷1号(1929,3月)

〔3〕《专家政治》,《新月》2卷2号(1929,4月)

〔4〕《论人权》,《新月》2卷5号(1929,7月)

〔5〕《告压迫言论自由者》,《新月》2卷6,7号(1929,9月)

〔6〕《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新月》2卷8号(1929,10月)

〔7〕《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2卷12号(1930,2月)
首节 上一节 73/84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下一篇:被埋没的天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