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宗仁回忆录

李宗仁回忆录 第31节

  我们克复南昌后不久,一部分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及俄顾问鲍罗廷遂取道江西北上。十二月初旬宋庆龄、徐谦、陈友仁、吴玉章、王法勤、鲍罗廷等一行十余人抵达南昌,由总司令亲自招待。十二月七日乃在庐山开会。我因系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且未在国民政府及政治会议中担任职位,所以只是列席旁听而已。会议未议出什么具体方案来,各委员便下山迳往武汉去了。他们这一去,显然是对蒋氏留中央于南昌的计划一大打击。不过,此时分任国民政府及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的谭延闿、张人杰两氏尚滞留广东,蒋拟继续请谭、张二主席留在南昌。

  然去汉各委员也不示弱。十二月十三日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在武昌开会决议组织所谓“联席会议”,在政府未正式迁来武汉之前,执行最高职权。“联席会议”委员,计有:孙科、徐谦、蒋作宾、柏文蔚、吴玉章、宋庆龄、陈友仁、王法勤等,鲍罗廷也列席。公推徐谦为主席、叶楚伧为秘书长。反蒋的阵营遂具雏型。在汉军人,唐生智、邓演达、张发奎等,都表示服从“联席会议”,武汉、南昌遂隐然对立。

  此时总司令部在南昌正在拟定东征计划,蒋总司令急于打下江、浙,我为此事也时去南昌参加会议,见蒋氏态度非常坚决,对武汉绝不让步。我惟恐事态扩大,影响军事进展,乃力劝蒋氏不必和武汉各走极端,应听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我说,中央迁往武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归。你既无法阻止国府委员去武汉,不如干脆让他迁去算了,但军队调遣,继续北伐,则应绝对服从总司令的指挥。蒋说:“你看他们肯听我的命令吗?”我说:“大敌当前,不听指挥即等于自杀,此事我愿负责斡旋疏通。”蒋才无话。其后果然,反蒋甚烈的二、六两军仍听调度东下,终于克复南京,可见他们也还顾全大局,并非不可理喻。十二月底,谭延闿、张人杰抵南昌,住了几个星期,谭往武汉,张却去上海。

  我在南吕总司令部见到新客极多。最引我注意的是黄郛、张群二人,都是政学系重要人物。张已作了总司令部里的总参议。渠何时就职,从何而来,我都不知道。黄郛是初从上海来的。黄也是浙江人,蒋的同乡,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往日本振武学堂留学。民国二年,二次革命倒袁之役,进攻上海,任陈其美的参谋长,和蒋也曾“换帖”。黄氏后来迭任北洋政府要职,民国十三年曾一度出任内阁总理。这次在南昌,我是第一次和他见面,但见其风度翩翩,能说会讲,而举止从容,一望而知为一十分干练的官僚。他来赣何事,我们也不得而知。惟当时汉、浔一带党报对黄氏攻击不遗余力,骂他是政学系北洋旧官僚,军阀的走狗,不应让他混迹于我们革命阵营之内。蒋总司令为此曾在纪念周上大发雷霆,说黄膺白(黄郛字)是他私人的好朋友,难道我们革命,连朋友也不要了吗?但是黄郛究为何事来南昌访蒋,我们终不知其底蕴。

  (二)

  就在浔、汉对立的情形逐日恶化之际,我们东征军的部署也逐渐就绪,计划迅速肃清长江下游之敌,然后挥军北上,统一全国。当时我军整个北伐计划的部署是对北面(河南)采取守势,对东面(东南)采取攻势。部队区分系分为东路军、中路军和西路军。而中路军又分为江右军、江左军,向我附义的敌军周凤岐、刘佐龙等部也都编入战斗序列,参加作战。当时指挥系统如下:

  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

  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

  第一纵队指挥官:周凤岐

  第十九军:陈仪

  第二十六军:周凤岐(兼)

  第二纵队指挥官:王俊

  第一军第一师:薛岳

  第二十二师:陈继承

  第三纵队指挥官:白崇禧(兼)

  第二十一师:严重

  第二师:刘峙

  先遗队:李明扬

  第四纵队指挥官:冯轶裴

  第一军第三师:谭曙卿

  第一军第十四师:冯轶裴(兼)

  第二十师第五十八团:王文翰

  第五纵队指挥官:赖世璜

  第十四军:赖世璜(兼)

  第六纵队指挥官:曹万顺

  第十七军:曹万顺(兼)

  中路军总指挥:蒋中正(兼)

  江右军总指挥:程潜

  第一纵队指挥官:程潜(兼)

  第六军:程潜(兼)

  第二纵队指挥官:鲁涤平

  第二军:鲁涤平(兼)

  第三纵队指挥官:贺耀祖

  独立第二师:贺耀祖(兼)

  江左军总指挥:李宗仁

  第一纵队指挥官:李宗仁(兼)

  第七军:李宗仁(兼)

  第二纵队指挥官:王天培

  第十军:王天培(兼)

  第三纵队指挥官:刘佐龙

  第十五军:刘佐龙(兼)

  西路军总指挥:唐生智

  第一纵队指挥官:唐生智(兼)

  第八军:李品仙

  第十八军:叶琪
首节 上一节 31/83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渴望生活

下一篇:红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