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181节
笼里的弟兄,小李二断后被抓了,如今关在木笼里已经两天了。我们想尽一切办法
救不了他,可怜李氏一门忠义,就这点骨血了。万般无奈才来求姑娘帮忙。”
李师师说:“我哪有办法呢?”
武松说:“步云道姑说,太上皇当初曾赐给姑娘一面免死的金牌,正好姑娘姓
李,能不能说李二是你的侄儿,或许能救小李子一命,请姑娘受在下一拜。”
说着就要跪下,李师师连忙扶住武松说:“折煞师师了,快快请起。我倒愿意
一试,不知有没有用啊。”
于是他们就商量起怎样营救李二的事情。
李清照连忙告退,回房间去给朝廷的议和大使韩肖胄、胡松年写一首古体长诗。
这也受到李师师殉国之举的影响,觉得自己也该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公开表示反对
议和的态度。同时,她也夹着一点私心,因为王凤香在背后陷害她,造出她改嫁的
谣言来,无疑是极深地伤害了她。她知道公开出来声辩自己没有改嫁,必将受到王
凤香和她丈夫进一步的毒害,尤其是秦桧已经入相,他与金国的关系暧昧不明,当
面对抗他,或许连性命也难保。她总想能够找到一个机会,既可以公开表示她反对
议和的态度,又能够告诉世人她并来改嫁。那么这次公开上诗给韩肖胄。胡松年就
是最好的机会了。
李清照一旦拿起笔来,进入写作的状态,靖康以来的种种遭遇都涌上了心头。
或许是有太多反对议和的话要说,或许是要表达她未改嫁的心情太急迫,又联想到
她的家世和出身,惟恐人们不能理解在诗中的用意,这首诗越写越长,写到最后她
都忘记了是给韩、胡二位大人的诗,尽情地发挥起她读书万卷的长处,在诗中用典
之多,重重叠叠到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地步,但她毫不察觉,只顾往下写,忘记了时
间、忘记了疲劳,忘记她自己的存在,
写完年诗的最后一句:“欲将皿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全。”她还觉得意犹
未尽,还有要说的话,又写了一首七律附在后面,那是幻想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
欢乐场面,李清照沉浸在她自己构筑的欢乐中,好像亲临其境看到了这万人空巷的
场面;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诗成,李清照觉得神清气爽,毫无倦意,走出门外,只见黎明已经来临。秀美
的江南田园在薄雾中仿佛溶解在水中一样,碧绿的稻田在朦胧之间像是绿色的云彩,
托着鹭鸶飞过的优美形体,深深打动了李清照的心。她回屋想去叫李师师出来欣赏
这美丽的景色,却发现李师师已经走了。
李清照这才想起昨夜步云道姑和武松来过,商议今天要李师师出面救人的事。
或许是昨夜写诗太过投入了,李师师不好意思来打搅她,所以不辞而别了。
这时,李师师已经快要靠近皇上行宫的门前了,于是下轿行走。
那儿还立着一个木笼,李二已经气息奄奄了。
李师师穿着当年为太上皇献歌时所穿的重彩华衣,盛妆打扮,一头的首饰和花
朵就照花了人的眼。她的身边是一群当年的梁山好汉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身藏利
刃以备不时之需。李师师身后一人举着当年徽宗皇上亲笔御书的中堂横幅——“李
氏永被恩泽”六个大字。一行人大踏步地走进御林军重重把守的行宫前,禁军统领
见这些人来历不明、且来头不小,连忙迎上前来。
李师师毫无惧色,直接了当地要求释放侄儿李二。
救不了他,可怜李氏一门忠义,就这点骨血了。万般无奈才来求姑娘帮忙。”
李师师说:“我哪有办法呢?”
武松说:“步云道姑说,太上皇当初曾赐给姑娘一面免死的金牌,正好姑娘姓
李,能不能说李二是你的侄儿,或许能救小李子一命,请姑娘受在下一拜。”
说着就要跪下,李师师连忙扶住武松说:“折煞师师了,快快请起。我倒愿意
一试,不知有没有用啊。”
于是他们就商量起怎样营救李二的事情。
李清照连忙告退,回房间去给朝廷的议和大使韩肖胄、胡松年写一首古体长诗。
这也受到李师师殉国之举的影响,觉得自己也该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公开表示反对
议和的态度。同时,她也夹着一点私心,因为王凤香在背后陷害她,造出她改嫁的
谣言来,无疑是极深地伤害了她。她知道公开出来声辩自己没有改嫁,必将受到王
凤香和她丈夫进一步的毒害,尤其是秦桧已经入相,他与金国的关系暧昧不明,当
面对抗他,或许连性命也难保。她总想能够找到一个机会,既可以公开表示她反对
议和的态度,又能够告诉世人她并来改嫁。那么这次公开上诗给韩肖胄。胡松年就
是最好的机会了。
李清照一旦拿起笔来,进入写作的状态,靖康以来的种种遭遇都涌上了心头。
或许是有太多反对议和的话要说,或许是要表达她未改嫁的心情太急迫,又联想到
她的家世和出身,惟恐人们不能理解在诗中的用意,这首诗越写越长,写到最后她
都忘记了是给韩、胡二位大人的诗,尽情地发挥起她读书万卷的长处,在诗中用典
之多,重重叠叠到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地步,但她毫不察觉,只顾往下写,忘记了时
间、忘记了疲劳,忘记她自己的存在,
写完年诗的最后一句:“欲将皿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全。”她还觉得意犹
未尽,还有要说的话,又写了一首七律附在后面,那是幻想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
欢乐场面,李清照沉浸在她自己构筑的欢乐中,好像亲临其境看到了这万人空巷的
场面;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诗成,李清照觉得神清气爽,毫无倦意,走出门外,只见黎明已经来临。秀美
的江南田园在薄雾中仿佛溶解在水中一样,碧绿的稻田在朦胧之间像是绿色的云彩,
托着鹭鸶飞过的优美形体,深深打动了李清照的心。她回屋想去叫李师师出来欣赏
这美丽的景色,却发现李师师已经走了。
李清照这才想起昨夜步云道姑和武松来过,商议今天要李师师出面救人的事。
或许是昨夜写诗太过投入了,李师师不好意思来打搅她,所以不辞而别了。
这时,李师师已经快要靠近皇上行宫的门前了,于是下轿行走。
那儿还立着一个木笼,李二已经气息奄奄了。
李师师穿着当年为太上皇献歌时所穿的重彩华衣,盛妆打扮,一头的首饰和花
朵就照花了人的眼。她的身边是一群当年的梁山好汉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身藏利
刃以备不时之需。李师师身后一人举着当年徽宗皇上亲笔御书的中堂横幅——“李
氏永被恩泽”六个大字。一行人大踏步地走进御林军重重把守的行宫前,禁军统领
见这些人来历不明、且来头不小,连忙迎上前来。
李师师毫无惧色,直接了当地要求释放侄儿李二。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