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瘦 第97节
今,用二十多年的心血,倾力而为,不过只有这么一本《金石录》,在前辈大师面
前,他觉得自己实在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啊。
不过,《金石录》的完成,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生有了个交代吧。
回想刚到“归来庄”时,李清照为了给他娶妾,俩人曾闹过很大的一场分歧。
李清照当时不知道赵明诚有不能生育的暗疾,也在这间书房里,说赵明诚所著的
《金石录》是拾人牙慧,迎合潮流,附会风雅,特别说他没有后嗣,所藏所著传于
何人。虽然是一时激愤中说的话,可是句句刺在赵明诚的心里。
也就是说,赵明诚实际上是个一无所有、一无所成的人。这是非常客观的评价,
只是从来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已。
赵明诚放下书稿,开始为《金石录》写自序。他先阐述了自幼的理想,又写了
他在二十余年之间竭尽全力地收集求访,“凡二十年而后粗备”,“因次其先后为
二千卷”。赵明诚想到这二十余年的艰辛劳苦,不禁在序文中自我赞叹道:“余之
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
想到李清照说他不过是迎合潮流、附会风雅的气话,他觉得还是要为自己的努
力做些辩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认为《金石录》的价值在于完整
地体现了各个朝代的真实记录,而各朝各代的史书总是由后人撰写,难免有修撰者
个人的好恶成见之私意掺杂。但金石碑刻立于当代,其历史的真实性更加可靠些,
可以成为后人修史的参考。
可是想到以金石之坚固的历史铭文,也会在岁月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中逐
渐磨灭,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的不知有多少,但他所能收集到的仅有两
千多卷而已,绝大部分已经消亡不可查考。就是载入他《金石录》中的这两千余卷,
最终的结局也是“归于磨灭”。
自序写到此,已经是完全的悲观论了。但赵明诚的心境是真实的,他觉得与其
为自己鼓吹,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落得让后人嘲笑,不如持悲观一些的态度,还
能给人谦虚些的印象。
再一想到一生无嗣,不要说所藏之物归于何处,就是这两千卷的《金石录》也
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刊行于世呢。如今不是家富万贯的人,根本没有力量刻板印刷的。
他所有的钱财都用在了收藏上,等到《金石录》成书,已无财力印刷了。要是他是
奉朝廷之命修撰《金石录》,那才有可能依靠皇家的力量,印行于世。而他这民间
私人的著作,是不可能有机会得到朝廷的认可,给予出版的。
赵明诚到《金石录》书成,才明白自己是找了个多么不自量力的事情,苦了自
己的这一辈子啊。)
只能把《金石利的刊行寄托于毫无希望的未来了。他写道:“而余之是书,有
时而或传也。”
就算有儿子,也未必能有力量为他刊行《金石录》啊。要是生个不肖之子,吃
喝嫖赌,把他一生辛苦所藏,变卖净空也不是没可能的,就算儿子靠得住,又能保
子孙后代,代代都有出息吗?所以,对赵明诚来说,有子无子是一码事。
总归说来,赵明诚此时的心情充满了徒劳的感觉。他想起自己二十几年的执着,
顽固地追求,实在是为了逃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无聊人生。孔子说过,在
这种情况下,虽然只能做些小而无用的事情,也算是贤人了。矿
赵明诚想,也许他的《金石录》对后世那些像他一样有收藏考古之癖的人会有
些帮助的吧。他这样结束了他的自序: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奔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是书之成,
其贤于无所用心,岂特博奔之比乎?辄录而传
前,他觉得自己实在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啊。
不过,《金石录》的完成,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生有了个交代吧。
回想刚到“归来庄”时,李清照为了给他娶妾,俩人曾闹过很大的一场分歧。
李清照当时不知道赵明诚有不能生育的暗疾,也在这间书房里,说赵明诚所著的
《金石录》是拾人牙慧,迎合潮流,附会风雅,特别说他没有后嗣,所藏所著传于
何人。虽然是一时激愤中说的话,可是句句刺在赵明诚的心里。
也就是说,赵明诚实际上是个一无所有、一无所成的人。这是非常客观的评价,
只是从来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已。
赵明诚放下书稿,开始为《金石录》写自序。他先阐述了自幼的理想,又写了
他在二十余年之间竭尽全力地收集求访,“凡二十年而后粗备”,“因次其先后为
二千卷”。赵明诚想到这二十余年的艰辛劳苦,不禁在序文中自我赞叹道:“余之
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
想到李清照说他不过是迎合潮流、附会风雅的气话,他觉得还是要为自己的努
力做些辩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认为《金石录》的价值在于完整
地体现了各个朝代的真实记录,而各朝各代的史书总是由后人撰写,难免有修撰者
个人的好恶成见之私意掺杂。但金石碑刻立于当代,其历史的真实性更加可靠些,
可以成为后人修史的参考。
可是想到以金石之坚固的历史铭文,也会在岁月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中逐
渐磨灭,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的不知有多少,但他所能收集到的仅有两
千多卷而已,绝大部分已经消亡不可查考。就是载入他《金石录》中的这两千余卷,
最终的结局也是“归于磨灭”。
自序写到此,已经是完全的悲观论了。但赵明诚的心境是真实的,他觉得与其
为自己鼓吹,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落得让后人嘲笑,不如持悲观一些的态度,还
能给人谦虚些的印象。
再一想到一生无嗣,不要说所藏之物归于何处,就是这两千卷的《金石录》也
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刊行于世呢。如今不是家富万贯的人,根本没有力量刻板印刷的。
他所有的钱财都用在了收藏上,等到《金石录》成书,已无财力印刷了。要是他是
奉朝廷之命修撰《金石录》,那才有可能依靠皇家的力量,印行于世。而他这民间
私人的著作,是不可能有机会得到朝廷的认可,给予出版的。
赵明诚到《金石录》书成,才明白自己是找了个多么不自量力的事情,苦了自
己的这一辈子啊。)
只能把《金石利的刊行寄托于毫无希望的未来了。他写道:“而余之是书,有
时而或传也。”
就算有儿子,也未必能有力量为他刊行《金石录》啊。要是生个不肖之子,吃
喝嫖赌,把他一生辛苦所藏,变卖净空也不是没可能的,就算儿子靠得住,又能保
子孙后代,代代都有出息吗?所以,对赵明诚来说,有子无子是一码事。
总归说来,赵明诚此时的心情充满了徒劳的感觉。他想起自己二十几年的执着,
顽固地追求,实在是为了逃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无聊人生。孔子说过,在
这种情况下,虽然只能做些小而无用的事情,也算是贤人了。矿
赵明诚想,也许他的《金石录》对后世那些像他一样有收藏考古之癖的人会有
些帮助的吧。他这样结束了他的自序: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奔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是书之成,
其贤于无所用心,岂特博奔之比乎?辄录而传
上一篇:李宗仁回忆录
下一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