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 第34节
过了密云,京师在望,九月二十八日的未正时分,到了顺义县西北的南石槽行宫,这里离京城只有一天的路程了。三品以上的官员,规定在此接驾。等两宫太后的大轿,沿着黄沙的跸道,静悄悄地将进街口,只听有人朗声说道:“臣奕䜣跪请皇上圣躬万安。”
一听这声音,慈禧太后不由得激动了,只觉万感交集,不辨是悲是喜?忍不住掀开黑布轿帘,自泪眼模糊中望出去,正看见恭王颀长的身躯伏了下去在免冠磕头。
“好了!”慈禧太后擦着眼泪,舒了口气,无声地自语:“这可不怕了!”
长长的接驾的行列,一个个报名磕头,等声音静止,大轿也进了行宫,直到寝殿前院停下,先到的太监宫女,一拥上前,行了礼接着各人的主子,进殿休息。
慈禧太后仍住西屋,刚要进门,听得有人在一旁高声喊道:“奴才给主子请安!”
是安德海!慈禧太后颇有意外之感,自然也很高兴,但此时却不便假以词色,只说了两个字:“起来!”
“喳!”安德海响亮地答应一声,站起身来,疾趋上前,洋洋得意地扬着脸,掀开了青布门帘。
除了两宫太后和双喜以外,殿里殿外的人,无不大感困惑,但只有小皇帝说了话,“皇额娘,”他拉着慈安太后的衣服问道:“小安子不是犯了过错,给撵出去了吗?怎么又来了呢?”
“别多问!”慈安太后说了这一句,仿佛觉得不妥,便又说道,“犯了错,只要改过了,自然还可以回来当差。”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2 )
小皇帝不甚懂她的话,但也没有再问,只翻着眼睛骂了句:“讨厌!”
“不许骂人!”慈安太后拉着他的手说:“来吧,一身的土,让双喜给你换衣服,洗了脸好吃饭。”
两宫太后都换了衣服,重新梳洗,然后传膳。敬事房首领陈胜文,用个银盘,递上“膳牌”,薄竹片涂粉书名,在传膳时呈进,以便引见或召见。
慈禧太后翻了一下,看见恭王的名字,便向慈安太后征询意见:“咱们跟六爷见个面儿,问一问京里的情形吧?”
她的声音很大,仿佛是故意要说给什么人听似地,慈安太后懂得她的意思,越到紧要关头越小心,防着有肃顺他们的耳目,便也提高了声音答道:“是啊!我就惦念着宫里,也不知安顿得怎么样了?”
这表示召见恭王,不过是问问宫廷琐务,把他当做一个内务府大臣看待,无关紧要。而恭王自然也有警惕,递牌请见,无非是因为自己的身分,不能不出此一举,其实也不承望见着两宫太后。所以听得传旨召见,心里反而惴惴然,唯恐慈禧太后不识轻重,说出句把激切愤慨的话来,或会招致意想不到的阻碍和变化。
因此,当见着两宫太后时,他特别摆出轻松舒徐的神色,磕了头起身,又向小皇帝请了个安,随即执着他的双手,高兴地说道:“皇上的气色极好。一路没有累着吧?”
“嗳!一路还算顺利。皇帝很乖、很听话,上芦殿行礼,都是一个人坐着轿子去。”慈安太后又吩咐小皇帝:“叫六叔!”
小皇帝受了夸奖,越发听话了,叫一声:“六叔!”随即倚着慈安太后的膝头,静静地看着恭王。
恭王却转脸去看慈禧太后,他不敢使什么眼色,但她从他眼中也看出他的意思,便即闲闲问说:“京里还安静吧!”
“安静。”恭王从容答道,“京里听说两宫太后回銮了,民心振奋得很。”
“噢!”慈禧太后面有喜色,“可真难为他们了。天冷了,穷家小户也得照应。可商定了什么章程没有?”
“请两位太后放心。已经定了十月初一开粥厂。”
“那好。”慈禧太后沉吟了一会,很谨慎地问道:“董元醇那个折子驳了下去,外面有什么话没有?”
这话很难回答,实情无法在此时此地陈奏,但又不能不作一些暗示,恭王想了一下答道:“大家都说,董元醇那个折子写得不好。”
写的不好是说文字不好,不是意思不好,两宫太后都会意了。
恭王见此光景,便不等她们再问,索性说在前面:“梓宫回京的大小事务,臣会同周祖培、桂良、贾桢、沈兆霖、文祥、宝鋆,还有告退的老臣祈隽藻、许乃普、翁心存他们,都商量好了,只等皇上到京,按部就班去办,万无一失。”
这一说越发叫人放心,慈禧太后便问:“明儿什么时候到京啊?”
“大概总在未刻。”
“这一年多,大家把局面维持住,可真是辛苦了。在京的大臣,皇帝都还没有见过,一到京就先见个面吧!”
说着,慈禧向慈安看了一眼,另一位太后就微微点头。恭王察言观色,知道慈禧太后是想一到京就动手,时机似乎太局促了些。
他还在考虑,她却在催了:“六爷,你看行不行啊?”
恭王心想,来个迅雷不及掩耳也好,于是很沉着地答了一个字:“行!”
这时慈安太后亦已看出慈禧急于要动手的意向,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口中便迟疑地问了出来:“明天来得及吗?”
恭王正要这句话,随即答道:“皇上倘是后天召见,那就诸事皆妥了。”说到这里,放低了声音,神色郑重地又加了一句:“事须万全,容臣有部署的工夫。”
“事须万全”这四个字,颇为慈禧太后所重视,想了一下,点点头说:“好!明天等我们回到宫里,六爷再‘递牌子’吧!”
这是说明天还要召见恭王一次。他也觉得有此必要,应声:“是!”接着跪安退出。
第二天一早由南石槽动身,两顶大轿,慈安带着小皇帝在前,慈禧在后,辰时起驾,迤逦南行。未正一刻,到了德胜门外,三品以下的官员,在这里接驾,报名磕头,轿子便走得慢了。等进了德胜门,由鼓楼经过地安门,向东往南,由天安门入宫,换乘软轿,到了历朝太后所住的慈宁宫,已是薄暮时分了。
天一黑便不能召见外臣,慈禧太后心里急得很,所以一进宫还来不及坐定,便叫过安德海来,低声嘱咐:“你去看看,六爷来了没有?来了就‘叫起’,让他在养心殿等着。”
“喳!”安德海答应了一声急忙忙奔了出去。
慈安太后见此光景,也就不忙着换衣服休息,与慈禧坐在一起,一面喝着茶,进些点心,一面等安德海来回话。
也不过两刻钟的工夫,安德海回来奏报,说恭王早已进宫,此刻遵旨在养心殿候驾,慈宁宫到那里不算远,两宫太后也不传轿,走着就去了。
养心殿从雍正、乾隆以后,就等于乾清宫一样,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召见军机,处理政务的所在,但大行皇帝在日,住在圆明园的日子多,在宫的日子少,所以对两宫太后来说,养心殿是个很陌生的地方,一进了殿门,竟不知该往什么地方走?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3 )
安德海极其机灵,抢上两步,躬身问道:“请懿旨,是不是在东暖阁召见?”
这提醒了两宫太后,并排走着,进了东暖阁,在明晃晃的烛火下,召见恭王。
“这儿的总管太监是谁?”慈禧先这样问。
这一问把恭王问住了,楞了一下答道:“容臣查明了回奏。”
“不要紧。我不过想问问,这里的人都靠得住吗?”原来是怕泄漏机密,这是过虑了,“靠得住。”恭王答道:“伺候养心殿的,都知道轻重。请两位太后放心!”
“那就好!”慈禧太后的声音也响亮了,“六爷,你看明儿该召见那些人呐?”
“人不宜多,管用的就行。臣拟了个单子在这里,请两位太后过目。”说着,掏出白纸书写的名单,递了上去,慈安太后接了过来,随手转交了给慈禧。
这张名单上开着简单的履历,恭王交到慈安太后手里,她略看一看,怕里面有什么字不认得,便顺手递到左边:“妹妹,你念吧!”
于是慈禧太后接着单子念道:“恭亲王奕䜣。
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字燕山,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
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字筠堂,山东黄县。
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字芝台,河南商城。
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字博川,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
念完了,慈禧太后接着便问:“我记得大学士一共是四位?”
“是!”恭王答道:“还有一位是文渊阁大学士官文,奉旨留在湖广总督任上,所以不能开进去。”
名单是恭王召集心腹,研商以后决定的,大学士为宰辅之任,文祥则是留京唯一的军机大臣,加上恭王自己,亲贵重臣都在里面了,所以人数不多,分量很够,足以匹敌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深为满意,把名单折了起来,裹在一方白纱手帕里,点点头说:“很好。明儿就是六爷‘带领’他们好了。你看,什么时候召见才合适啊?”
“晚一点儿好。”
“嗯!”慈禧会意了,要到下午,等载垣、端华他们退值出宫以后,才是最好的时机。
“六爷!”慈安太后忽然问道:“明儿见了大家,我该怎么说啊?那一会儿很要紧,一句话都错不得。”
“是!”恭王肃然答应,考虑了一下才这样回答:“两位太后的意思,臣全知道,所以,明儿个两位太后,不必垂谕太多,只把他们的欺罔之罪,好好儿说一说,能激发臣下忠爱愤激之忱,事情就容易办了。”
“嗯,嗯!”慈禧太后深有体会,看着慈安使了个眼色,表示此刻不必再问,等下她会解释。
“不过,臣还有句话,不得不先奏明两位太后。”恭王显得很痛心地又说:“先帝对臣不谅,误会极深,臣目前的处境甚难。不管顾命八臣,怎么样的专擅跋扈,亲承末命这回事,到底是有的,为了敬重先帝,明儿召见,臣实在不宜多说什么。至于以后,也得等两位太后和皇上赏下恩典来,臣才好就本分办事。”
“我们知道。以后,当然把外面都付托给六爷。”慈禧先许了这个心愿,然后才说:“可是,明儿也总得有人说话啊!”
“当然。”恭王极有把握地说,“两位太后请放心,一定会有人说话。”
于是,这晚上,恭王派朱学勤把桂良、贾桢、周祖培、文祥都请到了他的在后湖南岸,大小翔凤胡同之间的别墅里来聚首。除了桂良是岳父,文祥是心腹以外,对贾、周两老,恭王以皇叔之尊,却执后辈之礼,这不仅因为这黄县、商城两相国,位高望重,齿德俱尊,更因为恭王心里明白,满洲人自己闹家务,非仰仗汉大臣不能解决。
把顾命与垂帘之争,当做八旗内部闹家务,有此明达深入的看法,比肃顺就高了一着,这就是文祥见识不凡的地方,但也是他们正红旗的传统。下五旗以正红旗居首,太祖创立八旗时,正红旗归他的次子代善所有。太祖崩逝,代善拥立他们弟兄中最能干的老八皇太极,就是太宗。代善亦因此大功,被恩独隆,除他自己拥有“和硕兄礼亲王”的尊衔以外,另有两个儿子以军功封为郡王,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因为这个缘故,在开国以后的宫廷大政变,象顺治年间的清算睿亲王多尔衮,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以及世宗即位后的骨肉之祸,正红旗都避免卷入漩涡,他们传统的态度是,中立而和平,但不失效忠皇帝的基本立场。所以正红旗的文祥和桂良,认为恭王要打倒肃顺,必须争取汉大臣和蒙古亲王、大臣的支持,这就象弟兄闹家务,自己人没有是非曲直可言,必须请亲友来调停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亲友袖手旁观,这个家务闹不清,弄到头来必定两败俱伤,八旗可能会分裂,至少镶蓝旗会离心,因为郑亲王是镶蓝旗的旗主,他府里还保存着镶蓝旗的大纛。
倘或出现这样的局面,江南的战事,将会逆转,委屈成和议以求得的安定,也要付之流水。内忧复炽、外患续起,不是社稷生民之福。为了这个关系,恭王对贾桢和周祖培抱着极大的期望,疏通游说的工作做了已不止一天,此一刻是到了必须仰仗他们的最后关头了。
他先宣达了两宫太后将于明日召见的旨意,接着便忧形于色地说:“大行皇帝尸骨未寒,深宫已不安如此,两公国家柱石,不知何以感在天之灵?”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4 )
贾桢和周祖培只皱着眉,口中“嗯,嗯”地表示领会,却不说话。
于是恭王只好指名征询了。贾桢曾为恭王启蒙,当过上书房的总师傅,所以恭王对他特别尊敬,凑过身子去,亲热地叫一声:“师傅,明日奏对,你老预备如何献议?”
贾桢抬头看着周祖培答道:“这要先请教芝翁前辈的意思了。”
周祖培的科名比贾桢早了几年,入阁却晚了几年,所以拱着手连连谦辞:“不敢,不敢!自然是唯筠翁马首是瞻。”
“要说马首,”贾桢拿纸煤儿指着桂良说,“在这里。燕公是首辅,请先说了主张,我们好追随。”
入阁以桂良最早,贾桢用明朝的典故,尊称他为首辅,桂良也是连称“不敢”,然后苦笑着说:“二公不必再闹这些虚文吧!老实说一句,明日只有二公的话,一言九鼎,可定大局。应该取一个什么方针,请快指教吧!”
“是!”周祖培比较心直口快,但有话不便先说,催着贾桢开口:“荡翁,当仁不让!我们就商量着先定出个方针来,进一步好想办法。”
贾桢“噗噜噜,噗噜噜”吸了两袋水烟,才慢条斯理地说了句:“自然以安静为主。不知太后可有什么交代?”
慈安太后贴身所藏的那道密诏,早由曹毓瑛另录副本,专差送交恭王,因此,明天两宫太后召见,会有什么话交代,他是完全知道的,但此时不便说得太明白,只隐约透露:“总不外乎在军机上有一番进退。”
“那当然是题中应有之意。”贾桢又问,“可还有别的意思?”
一听这声音,慈禧太后不由得激动了,只觉万感交集,不辨是悲是喜?忍不住掀开黑布轿帘,自泪眼模糊中望出去,正看见恭王颀长的身躯伏了下去在免冠磕头。
“好了!”慈禧太后擦着眼泪,舒了口气,无声地自语:“这可不怕了!”
长长的接驾的行列,一个个报名磕头,等声音静止,大轿也进了行宫,直到寝殿前院停下,先到的太监宫女,一拥上前,行了礼接着各人的主子,进殿休息。
慈禧太后仍住西屋,刚要进门,听得有人在一旁高声喊道:“奴才给主子请安!”
是安德海!慈禧太后颇有意外之感,自然也很高兴,但此时却不便假以词色,只说了两个字:“起来!”
“喳!”安德海响亮地答应一声,站起身来,疾趋上前,洋洋得意地扬着脸,掀开了青布门帘。
除了两宫太后和双喜以外,殿里殿外的人,无不大感困惑,但只有小皇帝说了话,“皇额娘,”他拉着慈安太后的衣服问道:“小安子不是犯了过错,给撵出去了吗?怎么又来了呢?”
“别多问!”慈安太后说了这一句,仿佛觉得不妥,便又说道,“犯了错,只要改过了,自然还可以回来当差。”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2 )
小皇帝不甚懂她的话,但也没有再问,只翻着眼睛骂了句:“讨厌!”
“不许骂人!”慈安太后拉着他的手说:“来吧,一身的土,让双喜给你换衣服,洗了脸好吃饭。”
两宫太后都换了衣服,重新梳洗,然后传膳。敬事房首领陈胜文,用个银盘,递上“膳牌”,薄竹片涂粉书名,在传膳时呈进,以便引见或召见。
慈禧太后翻了一下,看见恭王的名字,便向慈安太后征询意见:“咱们跟六爷见个面儿,问一问京里的情形吧?”
她的声音很大,仿佛是故意要说给什么人听似地,慈安太后懂得她的意思,越到紧要关头越小心,防着有肃顺他们的耳目,便也提高了声音答道:“是啊!我就惦念着宫里,也不知安顿得怎么样了?”
这表示召见恭王,不过是问问宫廷琐务,把他当做一个内务府大臣看待,无关紧要。而恭王自然也有警惕,递牌请见,无非是因为自己的身分,不能不出此一举,其实也不承望见着两宫太后。所以听得传旨召见,心里反而惴惴然,唯恐慈禧太后不识轻重,说出句把激切愤慨的话来,或会招致意想不到的阻碍和变化。
因此,当见着两宫太后时,他特别摆出轻松舒徐的神色,磕了头起身,又向小皇帝请了个安,随即执着他的双手,高兴地说道:“皇上的气色极好。一路没有累着吧?”
“嗳!一路还算顺利。皇帝很乖、很听话,上芦殿行礼,都是一个人坐着轿子去。”慈安太后又吩咐小皇帝:“叫六叔!”
小皇帝受了夸奖,越发听话了,叫一声:“六叔!”随即倚着慈安太后的膝头,静静地看着恭王。
恭王却转脸去看慈禧太后,他不敢使什么眼色,但她从他眼中也看出他的意思,便即闲闲问说:“京里还安静吧!”
“安静。”恭王从容答道,“京里听说两宫太后回銮了,民心振奋得很。”
“噢!”慈禧太后面有喜色,“可真难为他们了。天冷了,穷家小户也得照应。可商定了什么章程没有?”
“请两位太后放心。已经定了十月初一开粥厂。”
“那好。”慈禧太后沉吟了一会,很谨慎地问道:“董元醇那个折子驳了下去,外面有什么话没有?”
这话很难回答,实情无法在此时此地陈奏,但又不能不作一些暗示,恭王想了一下答道:“大家都说,董元醇那个折子写得不好。”
写的不好是说文字不好,不是意思不好,两宫太后都会意了。
恭王见此光景,便不等她们再问,索性说在前面:“梓宫回京的大小事务,臣会同周祖培、桂良、贾桢、沈兆霖、文祥、宝鋆,还有告退的老臣祈隽藻、许乃普、翁心存他们,都商量好了,只等皇上到京,按部就班去办,万无一失。”
这一说越发叫人放心,慈禧太后便问:“明儿什么时候到京啊?”
“大概总在未刻。”
“这一年多,大家把局面维持住,可真是辛苦了。在京的大臣,皇帝都还没有见过,一到京就先见个面吧!”
说着,慈禧向慈安看了一眼,另一位太后就微微点头。恭王察言观色,知道慈禧太后是想一到京就动手,时机似乎太局促了些。
他还在考虑,她却在催了:“六爷,你看行不行啊?”
恭王心想,来个迅雷不及掩耳也好,于是很沉着地答了一个字:“行!”
这时慈安太后亦已看出慈禧急于要动手的意向,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口中便迟疑地问了出来:“明天来得及吗?”
恭王正要这句话,随即答道:“皇上倘是后天召见,那就诸事皆妥了。”说到这里,放低了声音,神色郑重地又加了一句:“事须万全,容臣有部署的工夫。”
“事须万全”这四个字,颇为慈禧太后所重视,想了一下,点点头说:“好!明天等我们回到宫里,六爷再‘递牌子’吧!”
这是说明天还要召见恭王一次。他也觉得有此必要,应声:“是!”接着跪安退出。
第二天一早由南石槽动身,两顶大轿,慈安带着小皇帝在前,慈禧在后,辰时起驾,迤逦南行。未正一刻,到了德胜门外,三品以下的官员,在这里接驾,报名磕头,轿子便走得慢了。等进了德胜门,由鼓楼经过地安门,向东往南,由天安门入宫,换乘软轿,到了历朝太后所住的慈宁宫,已是薄暮时分了。
天一黑便不能召见外臣,慈禧太后心里急得很,所以一进宫还来不及坐定,便叫过安德海来,低声嘱咐:“你去看看,六爷来了没有?来了就‘叫起’,让他在养心殿等着。”
“喳!”安德海答应了一声急忙忙奔了出去。
慈安太后见此光景,也就不忙着换衣服休息,与慈禧坐在一起,一面喝着茶,进些点心,一面等安德海来回话。
也不过两刻钟的工夫,安德海回来奏报,说恭王早已进宫,此刻遵旨在养心殿候驾,慈宁宫到那里不算远,两宫太后也不传轿,走着就去了。
养心殿从雍正、乾隆以后,就等于乾清宫一样,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召见军机,处理政务的所在,但大行皇帝在日,住在圆明园的日子多,在宫的日子少,所以对两宫太后来说,养心殿是个很陌生的地方,一进了殿门,竟不知该往什么地方走?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3 )
安德海极其机灵,抢上两步,躬身问道:“请懿旨,是不是在东暖阁召见?”
这提醒了两宫太后,并排走着,进了东暖阁,在明晃晃的烛火下,召见恭王。
“这儿的总管太监是谁?”慈禧先这样问。
这一问把恭王问住了,楞了一下答道:“容臣查明了回奏。”
“不要紧。我不过想问问,这里的人都靠得住吗?”原来是怕泄漏机密,这是过虑了,“靠得住。”恭王答道:“伺候养心殿的,都知道轻重。请两位太后放心!”
“那就好!”慈禧太后的声音也响亮了,“六爷,你看明儿该召见那些人呐?”
“人不宜多,管用的就行。臣拟了个单子在这里,请两位太后过目。”说着,掏出白纸书写的名单,递了上去,慈安太后接了过来,随手转交了给慈禧。
这张名单上开着简单的履历,恭王交到慈安太后手里,她略看一看,怕里面有什么字不认得,便顺手递到左边:“妹妹,你念吧!”
于是慈禧太后接着单子念道:“恭亲王奕䜣。
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字燕山,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
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字筠堂,山东黄县。
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字芝台,河南商城。
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字博川,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
念完了,慈禧太后接着便问:“我记得大学士一共是四位?”
“是!”恭王答道:“还有一位是文渊阁大学士官文,奉旨留在湖广总督任上,所以不能开进去。”
名单是恭王召集心腹,研商以后决定的,大学士为宰辅之任,文祥则是留京唯一的军机大臣,加上恭王自己,亲贵重臣都在里面了,所以人数不多,分量很够,足以匹敌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深为满意,把名单折了起来,裹在一方白纱手帕里,点点头说:“很好。明儿就是六爷‘带领’他们好了。你看,什么时候召见才合适啊?”
“晚一点儿好。”
“嗯!”慈禧会意了,要到下午,等载垣、端华他们退值出宫以后,才是最好的时机。
“六爷!”慈安太后忽然问道:“明儿见了大家,我该怎么说啊?那一会儿很要紧,一句话都错不得。”
“是!”恭王肃然答应,考虑了一下才这样回答:“两位太后的意思,臣全知道,所以,明儿个两位太后,不必垂谕太多,只把他们的欺罔之罪,好好儿说一说,能激发臣下忠爱愤激之忱,事情就容易办了。”
“嗯,嗯!”慈禧太后深有体会,看着慈安使了个眼色,表示此刻不必再问,等下她会解释。
“不过,臣还有句话,不得不先奏明两位太后。”恭王显得很痛心地又说:“先帝对臣不谅,误会极深,臣目前的处境甚难。不管顾命八臣,怎么样的专擅跋扈,亲承末命这回事,到底是有的,为了敬重先帝,明儿召见,臣实在不宜多说什么。至于以后,也得等两位太后和皇上赏下恩典来,臣才好就本分办事。”
“我们知道。以后,当然把外面都付托给六爷。”慈禧先许了这个心愿,然后才说:“可是,明儿也总得有人说话啊!”
“当然。”恭王极有把握地说,“两位太后请放心,一定会有人说话。”
于是,这晚上,恭王派朱学勤把桂良、贾桢、周祖培、文祥都请到了他的在后湖南岸,大小翔凤胡同之间的别墅里来聚首。除了桂良是岳父,文祥是心腹以外,对贾、周两老,恭王以皇叔之尊,却执后辈之礼,这不仅因为这黄县、商城两相国,位高望重,齿德俱尊,更因为恭王心里明白,满洲人自己闹家务,非仰仗汉大臣不能解决。
把顾命与垂帘之争,当做八旗内部闹家务,有此明达深入的看法,比肃顺就高了一着,这就是文祥见识不凡的地方,但也是他们正红旗的传统。下五旗以正红旗居首,太祖创立八旗时,正红旗归他的次子代善所有。太祖崩逝,代善拥立他们弟兄中最能干的老八皇太极,就是太宗。代善亦因此大功,被恩独隆,除他自己拥有“和硕兄礼亲王”的尊衔以外,另有两个儿子以军功封为郡王,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因为这个缘故,在开国以后的宫廷大政变,象顺治年间的清算睿亲王多尔衮,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以及世宗即位后的骨肉之祸,正红旗都避免卷入漩涡,他们传统的态度是,中立而和平,但不失效忠皇帝的基本立场。所以正红旗的文祥和桂良,认为恭王要打倒肃顺,必须争取汉大臣和蒙古亲王、大臣的支持,这就象弟兄闹家务,自己人没有是非曲直可言,必须请亲友来调停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亲友袖手旁观,这个家务闹不清,弄到头来必定两败俱伤,八旗可能会分裂,至少镶蓝旗会离心,因为郑亲王是镶蓝旗的旗主,他府里还保存着镶蓝旗的大纛。
倘或出现这样的局面,江南的战事,将会逆转,委屈成和议以求得的安定,也要付之流水。内忧复炽、外患续起,不是社稷生民之福。为了这个关系,恭王对贾桢和周祖培抱着极大的期望,疏通游说的工作做了已不止一天,此一刻是到了必须仰仗他们的最后关头了。
他先宣达了两宫太后将于明日召见的旨意,接着便忧形于色地说:“大行皇帝尸骨未寒,深宫已不安如此,两公国家柱石,不知何以感在天之灵?”
第八部分慈禧全传(八)(4 )
贾桢和周祖培只皱着眉,口中“嗯,嗯”地表示领会,却不说话。
于是恭王只好指名征询了。贾桢曾为恭王启蒙,当过上书房的总师傅,所以恭王对他特别尊敬,凑过身子去,亲热地叫一声:“师傅,明日奏对,你老预备如何献议?”
贾桢抬头看着周祖培答道:“这要先请教芝翁前辈的意思了。”
周祖培的科名比贾桢早了几年,入阁却晚了几年,所以拱着手连连谦辞:“不敢,不敢!自然是唯筠翁马首是瞻。”
“要说马首,”贾桢拿纸煤儿指着桂良说,“在这里。燕公是首辅,请先说了主张,我们好追随。”
入阁以桂良最早,贾桢用明朝的典故,尊称他为首辅,桂良也是连称“不敢”,然后苦笑着说:“二公不必再闹这些虚文吧!老实说一句,明日只有二公的话,一言九鼎,可定大局。应该取一个什么方针,请快指教吧!”
“是!”周祖培比较心直口快,但有话不便先说,催着贾桢开口:“荡翁,当仁不让!我们就商量着先定出个方针来,进一步好想办法。”
贾桢“噗噜噜,噗噜噜”吸了两袋水烟,才慢条斯理地说了句:“自然以安静为主。不知太后可有什么交代?”
慈安太后贴身所藏的那道密诏,早由曹毓瑛另录副本,专差送交恭王,因此,明天两宫太后召见,会有什么话交代,他是完全知道的,但此时不便说得太明白,只隐约透露:“总不外乎在军机上有一番进退。”
“那当然是题中应有之意。”贾桢又问,“可还有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