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传 第144节
“怪我,怪我,全怪奴婢!"这时赵高明白抵赖也没有用,鬼神明鉴一切,跟鬼神还有什么好赖的。
“哼,"始皇冷哼一声又问:“赵高,你想当皇帝?”
“奴婢不敢……"赵高又再接连叩头。
“朕南征北讨,花了十多年的工夫才一统天下,你却想一朝就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子手中夺去,天下有这样便宜的事吗?"始皇怒极反笑地说。
“奴婢不敢,奴岂不敢!"赵高只说得出这句话。
“你也不想想,"始皇以极片刻薄的口吻说:“你少了那一点,还能做皇帝吗?你用什么来君临四海,找什么女人来为你母仪天下?”
“奴婢不敢,陛下饶命!”
“朕才不屑杀你,自有杀你之人!”
始皇狂笑着消失在空气里。
7
“丞相醒醒!丞相醒醒!"有个近侍摇醒了他。
“刚才地震很大?”
“很大,很大,"这名近侍顺着他的口气说:“宫中有很多地方的宫室震垮,咸阳民间又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嗯,"他对民间的灾情不感兴趣:“朕……本相召集的人来了没有?”
近侍犹豫了一下回答说:
“该到的……不,想来的都已经来了!”
赵高伸头由书案看过去,只见到十几位大臣公子稀稀落落地站在朝殿中间,能坐万人的大朝殿,十几个人真像沧海一粟。
“传他们上殿!"赵高对近侍说。
“陛下……”
赵高听到他这样喊,先是心头大喜,但想到始皇愤怒的脸,连忙纠正他:
“丞相宣众臣上殿。”
“丞相宣众臣上殿!"这名近侍担任传宣多年,第一次喊丞相宣众臣,真是怪别扭的。
十多个大臣公子来到书案前行礼,赵高因为太矮,坐在高大书案后面讲话太不舒服,他只得站起来说话。
他先宣布诛杀二世的经过,注意到这些人脸色冷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暗暗高兴,看来此举并没有引起众怒。但再一看几个拥有兵权的大臣都没有来,包括卫尉在内,他不免有点紧张,再想到始皇愤怒的脸,他最后只有硬着头皮说:
“今本相为天下诛杀暴虐不道的二世,当然有责任为秦立主,但秦本来就是王国,因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才称帝,现六国都已复立,秦地只剩下原来的领土,空自称帝,名不副实,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本相宣布,秦复为王国,皇帝复称为秦王,而立公子婴为秦王,大家有什么意思?”
“丞相英明!"十几个人一起恭身答应。
“胡亥暴虐无道,不得称帝,他的遗体宜以黔首之礼,葬于杜南宜春苑中,不得归葬祖陵,各位有什么意见?”
“丞相所见圣明,胡亥不够资格以王礼安葬!"众臣一致同意。
就这样,赵高和十多个公子和大臣,台上台下一唱一答,就决定了国体和君王人选。
散会后,赵高立即将"宗室及大臣会议"的决议书和子婴当选秦王的消息连同国玺,派人送给公子婴,并要他斋戒五日后,进行告庙就任典礼。
8
幼公主来到公子婴府中,公子婴将她迎入密室。
她自始皇驾崩安葬骊山后,即自动请求住在兰池行宫,也就是原来皇后厝棺椁之处。由于皇后与始皇合葬骊山,行宫空了出来,而且地方偏僻,二世没有长住的兴趣,于是他干脆作人情,将该处行宫送给她,改称为幼公主府。
她一下车见到子婴,先致道贺之意,跟着就要行君臣大礼。子婴连忙将她拦住,反而是他行了晚辈之礼。他苦笑着说:
“小姑,别作弄侄儿了!这西天道贺宾客盈门,人都是前来拉关系谋职位的,真想不到侄儿这个庭院仅够旋马的寒舍,一下就堆积了这么多的车水马龙,家中仆人又少,真是忙坏了你那侄媳妇。”
“大王千万别这样说,"幼公主坚持要用君臣的称呼:“天下为二世皇帝和赵高弄乱了,正等着陛下来收拾!”
子婴只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进入密室,两人分宾主坐下后,子婴屏退了所有妻妾,要两个儿子见过幼公主。原已在室内的宦官韩谈,也起立拜见幼公主。
五人坐定以后,子婴长叹一声说:
“赵高叛逆无道,弑杀了二世皇帝,本意是想篡位,如今忽然又要传位给我,不知道他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幼公主笑笑,她指指韩谈,要他来说,他正是当天站在赵高身后的那名近侍,从头到尾,整件事情他都看得非常清楚。
韩谈即席向两人行礼,恭敬地说道:
“地震那天的情形,小人已向公子报告过,幼公主恐怕还不清楚,让小人再简要说一遍。”
于是将那天赵高如何佩玺上殿召集群臣,如何只有十几位公子及大臣应召等等事情简要地说了。
当然他未提到赵高在昏迷中见到始皇的事,因为他看不到始皇,而赵高将这件事看成是奇耻大辱,不会跟任何人讲。
幼公主听了韩谈的话,又考虑了一会,才缓缓地说:
“情况非常明显,赵高是怕群臣反对,他明目张胆地继位会遭到讨伐,所以只有将陛下请出来。不过,我另外从别处得到一个消息,说是他已经和楚的沛公刘邦约好,将秦的宗室完全清除,由他和刘邦分地而治。”
“小姑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子婴大惊。
连韩谈也摇头叹气,大骂赵高丧心病狂,为了权位,不惜与外人勾结。
幼公主笑了笑说:
“我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兰池,远离权力中心,却没有一日不担心国事,不管怎样,你想逃离政治,政治绝不会放过你,迟早会找到你的头上。陛下你原来不也是不想过问政治?谁会想到今天陛下竟成了这股政治漩涡的中心,所以我一直不放松对外界情况的了解。”
“我自己也没想到,赵高将这个吞不下去的烫嘴山芋,竟丢给了我!"子婴还是作苦笑状。
“所以依我的判断,赵高可能会采取两种行动。"幼公主又说。
“哦,哪两种?"子婴问。
“一个是让你来当傀儡,暂时稳住群臣,然后等楚兵进关到达咸阳以后,以楚兵之力对付陛下和宗室。”
“那第二种呢?"子婴追问。
“第二种行动,就是趁你告庙祭祖的当天就加害陛下!”
“真的?"子婴震惊失色地说:“依小姑判断,哪种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要看这几天他对掌兵权的大臣整合得怎么样。"幼公主仍然脸带微笑。
“依小人看,他采取第二种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大!"韩谈在一旁插嘴说。
“为什么?"公子婴和幼公主同时惊问。
“因为据小人所知,卫尉目前已表态效忠赵高,虎贲军都尉也是如此,赵高答应将他们两人提升为将军。”
“要是这样的话,当然采取第二种行动的可能性较大!"幼公主点头说:“因为赵高以秦王的身份和楚军谈判,对他有利得多。”
“那我要怎么办?"公子婴平日对政治毫无兴趣,只知闭门读书,研究农耕及园艺之学,想用这方面的知识来造福农民,遇到这种情形,难怪他惊惶失措。
“那很简单,"幼公主笑着说:“你不需要去投他的罗网,要他来投你的好了。”
“要怎么做?"子婴问。
“称病,让他来探你的病,他来了,就不让他走出房门!”幼公主轻描淡写地说。
接着他们商量了一些行动细节,连在旁始终未说话的子婴两个儿子也笑了起来。
9
赵高一点也没有将公子婴放在眼里。
自秦废除封建制度后,公子只是别人对他们的称呼,其余的生活条件与一般黔首无异,他们也必须靠祖业或是自己工作,才能养家活口。
他赵高平白无故的要他当王,他应该感激他,因此,他对他不存一点戒心。
听说他斋戒五天后就病倒,礼貌上他不能不去问一下病,怎么说,他都是他一颗重要的棋子。
正如幼公主所判断,他准备就在告庙祭祀的那天,找个借口将他和集合的秦宗室一网打尽,省得零零碎碎不太好战。
他只带了少数侍从来到子婴府中,看到他家寒酸的样子,他只有轻视没有猜疑。
他按照观见的礼仪报门而进,将所有的侍从都带进了内院,但到堂上时为子婴的长子子起所挡住。子婴长子向赵高行拜见长辈之礼,赵高开始上来就有三分欢喜,再看这孩子长得身材修长,龙眉凤眼,举止中节,极有气度,神似他的父亲子婴,赵高更增加了七分好感。
他想想告庙那天,这个年轻人就要和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宗室大臣一起玉石俱焚,他心中有了点惋惜。
子起行礼后,婉转说道:
“家父病重,经不起这么多人的打扰。”
赵高看了身后的十多名侍卫,不禁心里好笑,这点人要是放在他丞相府中,可说是看不到人,但现在放到子婴家里,的确显得太拥挤嘈杂。
他恍然大悟地笑着说:
“贤侄说得不错,那就教他们留在这里吧!”
子起恭敬地在前面倒退着带路,赵高只带了一名随从进入堂内。
子婴次子子昂早就在卧房门口迎接。
表面上不得不顾及体制,赵高将唯一的随从也留在卧房门外,他踏进房门,先行了个礼,口中禀奏说:
“闻得陛下龙体欠安,老臣赵高探病来迟,还望恕罪。”
躺在床上的子婴,以微弱的声音回答说:
“丞相不必多礼,请上前谈话。”
早有女仆将一副锦垫放在床前,赵高坐下后又问:
“明日为太卜选定告庙就位大典良辰吉日,不知陛下还能勉强支持否?”
“哼,"始皇冷哼一声又问:“赵高,你想当皇帝?”
“奴婢不敢……"赵高又再接连叩头。
“朕南征北讨,花了十多年的工夫才一统天下,你却想一朝就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子手中夺去,天下有这样便宜的事吗?"始皇怒极反笑地说。
“奴婢不敢,奴岂不敢!"赵高只说得出这句话。
“你也不想想,"始皇以极片刻薄的口吻说:“你少了那一点,还能做皇帝吗?你用什么来君临四海,找什么女人来为你母仪天下?”
“奴婢不敢,陛下饶命!”
“朕才不屑杀你,自有杀你之人!”
始皇狂笑着消失在空气里。
7
“丞相醒醒!丞相醒醒!"有个近侍摇醒了他。
“刚才地震很大?”
“很大,很大,"这名近侍顺着他的口气说:“宫中有很多地方的宫室震垮,咸阳民间又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嗯,"他对民间的灾情不感兴趣:“朕……本相召集的人来了没有?”
近侍犹豫了一下回答说:
“该到的……不,想来的都已经来了!”
赵高伸头由书案看过去,只见到十几位大臣公子稀稀落落地站在朝殿中间,能坐万人的大朝殿,十几个人真像沧海一粟。
“传他们上殿!"赵高对近侍说。
“陛下……”
赵高听到他这样喊,先是心头大喜,但想到始皇愤怒的脸,连忙纠正他:
“丞相宣众臣上殿。”
“丞相宣众臣上殿!"这名近侍担任传宣多年,第一次喊丞相宣众臣,真是怪别扭的。
十多个大臣公子来到书案前行礼,赵高因为太矮,坐在高大书案后面讲话太不舒服,他只得站起来说话。
他先宣布诛杀二世的经过,注意到这些人脸色冷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暗暗高兴,看来此举并没有引起众怒。但再一看几个拥有兵权的大臣都没有来,包括卫尉在内,他不免有点紧张,再想到始皇愤怒的脸,他最后只有硬着头皮说:
“今本相为天下诛杀暴虐不道的二世,当然有责任为秦立主,但秦本来就是王国,因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才称帝,现六国都已复立,秦地只剩下原来的领土,空自称帝,名不副实,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本相宣布,秦复为王国,皇帝复称为秦王,而立公子婴为秦王,大家有什么意思?”
“丞相英明!"十几个人一起恭身答应。
“胡亥暴虐无道,不得称帝,他的遗体宜以黔首之礼,葬于杜南宜春苑中,不得归葬祖陵,各位有什么意见?”
“丞相所见圣明,胡亥不够资格以王礼安葬!"众臣一致同意。
就这样,赵高和十多个公子和大臣,台上台下一唱一答,就决定了国体和君王人选。
散会后,赵高立即将"宗室及大臣会议"的决议书和子婴当选秦王的消息连同国玺,派人送给公子婴,并要他斋戒五日后,进行告庙就任典礼。
8
幼公主来到公子婴府中,公子婴将她迎入密室。
她自始皇驾崩安葬骊山后,即自动请求住在兰池行宫,也就是原来皇后厝棺椁之处。由于皇后与始皇合葬骊山,行宫空了出来,而且地方偏僻,二世没有长住的兴趣,于是他干脆作人情,将该处行宫送给她,改称为幼公主府。
她一下车见到子婴,先致道贺之意,跟着就要行君臣大礼。子婴连忙将她拦住,反而是他行了晚辈之礼。他苦笑着说:
“小姑,别作弄侄儿了!这西天道贺宾客盈门,人都是前来拉关系谋职位的,真想不到侄儿这个庭院仅够旋马的寒舍,一下就堆积了这么多的车水马龙,家中仆人又少,真是忙坏了你那侄媳妇。”
“大王千万别这样说,"幼公主坚持要用君臣的称呼:“天下为二世皇帝和赵高弄乱了,正等着陛下来收拾!”
子婴只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进入密室,两人分宾主坐下后,子婴屏退了所有妻妾,要两个儿子见过幼公主。原已在室内的宦官韩谈,也起立拜见幼公主。
五人坐定以后,子婴长叹一声说:
“赵高叛逆无道,弑杀了二世皇帝,本意是想篡位,如今忽然又要传位给我,不知道他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幼公主笑笑,她指指韩谈,要他来说,他正是当天站在赵高身后的那名近侍,从头到尾,整件事情他都看得非常清楚。
韩谈即席向两人行礼,恭敬地说道:
“地震那天的情形,小人已向公子报告过,幼公主恐怕还不清楚,让小人再简要说一遍。”
于是将那天赵高如何佩玺上殿召集群臣,如何只有十几位公子及大臣应召等等事情简要地说了。
当然他未提到赵高在昏迷中见到始皇的事,因为他看不到始皇,而赵高将这件事看成是奇耻大辱,不会跟任何人讲。
幼公主听了韩谈的话,又考虑了一会,才缓缓地说:
“情况非常明显,赵高是怕群臣反对,他明目张胆地继位会遭到讨伐,所以只有将陛下请出来。不过,我另外从别处得到一个消息,说是他已经和楚的沛公刘邦约好,将秦的宗室完全清除,由他和刘邦分地而治。”
“小姑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子婴大惊。
连韩谈也摇头叹气,大骂赵高丧心病狂,为了权位,不惜与外人勾结。
幼公主笑了笑说:
“我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兰池,远离权力中心,却没有一日不担心国事,不管怎样,你想逃离政治,政治绝不会放过你,迟早会找到你的头上。陛下你原来不也是不想过问政治?谁会想到今天陛下竟成了这股政治漩涡的中心,所以我一直不放松对外界情况的了解。”
“我自己也没想到,赵高将这个吞不下去的烫嘴山芋,竟丢给了我!"子婴还是作苦笑状。
“所以依我的判断,赵高可能会采取两种行动。"幼公主又说。
“哦,哪两种?"子婴问。
“一个是让你来当傀儡,暂时稳住群臣,然后等楚兵进关到达咸阳以后,以楚兵之力对付陛下和宗室。”
“那第二种呢?"子婴追问。
“第二种行动,就是趁你告庙祭祖的当天就加害陛下!”
“真的?"子婴震惊失色地说:“依小姑判断,哪种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要看这几天他对掌兵权的大臣整合得怎么样。"幼公主仍然脸带微笑。
“依小人看,他采取第二种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大!"韩谈在一旁插嘴说。
“为什么?"公子婴和幼公主同时惊问。
“因为据小人所知,卫尉目前已表态效忠赵高,虎贲军都尉也是如此,赵高答应将他们两人提升为将军。”
“要是这样的话,当然采取第二种行动的可能性较大!"幼公主点头说:“因为赵高以秦王的身份和楚军谈判,对他有利得多。”
“那我要怎么办?"公子婴平日对政治毫无兴趣,只知闭门读书,研究农耕及园艺之学,想用这方面的知识来造福农民,遇到这种情形,难怪他惊惶失措。
“那很简单,"幼公主笑着说:“你不需要去投他的罗网,要他来投你的好了。”
“要怎么做?"子婴问。
“称病,让他来探你的病,他来了,就不让他走出房门!”幼公主轻描淡写地说。
接着他们商量了一些行动细节,连在旁始终未说话的子婴两个儿子也笑了起来。
9
赵高一点也没有将公子婴放在眼里。
自秦废除封建制度后,公子只是别人对他们的称呼,其余的生活条件与一般黔首无异,他们也必须靠祖业或是自己工作,才能养家活口。
他赵高平白无故的要他当王,他应该感激他,因此,他对他不存一点戒心。
听说他斋戒五天后就病倒,礼貌上他不能不去问一下病,怎么说,他都是他一颗重要的棋子。
正如幼公主所判断,他准备就在告庙祭祀的那天,找个借口将他和集合的秦宗室一网打尽,省得零零碎碎不太好战。
他只带了少数侍从来到子婴府中,看到他家寒酸的样子,他只有轻视没有猜疑。
他按照观见的礼仪报门而进,将所有的侍从都带进了内院,但到堂上时为子婴的长子子起所挡住。子婴长子向赵高行拜见长辈之礼,赵高开始上来就有三分欢喜,再看这孩子长得身材修长,龙眉凤眼,举止中节,极有气度,神似他的父亲子婴,赵高更增加了七分好感。
他想想告庙那天,这个年轻人就要和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宗室大臣一起玉石俱焚,他心中有了点惋惜。
子起行礼后,婉转说道:
“家父病重,经不起这么多人的打扰。”
赵高看了身后的十多名侍卫,不禁心里好笑,这点人要是放在他丞相府中,可说是看不到人,但现在放到子婴家里,的确显得太拥挤嘈杂。
他恍然大悟地笑着说:
“贤侄说得不错,那就教他们留在这里吧!”
子起恭敬地在前面倒退着带路,赵高只带了一名随从进入堂内。
子婴次子子昂早就在卧房门口迎接。
表面上不得不顾及体制,赵高将唯一的随从也留在卧房门外,他踏进房门,先行了个礼,口中禀奏说:
“闻得陛下龙体欠安,老臣赵高探病来迟,还望恕罪。”
躺在床上的子婴,以微弱的声音回答说:
“丞相不必多礼,请上前谈话。”
早有女仆将一副锦垫放在床前,赵高坐下后又问:
“明日为太卜选定告庙就位大典良辰吉日,不知陛下还能勉强支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