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传 第85节
“不错,不错,那天我们也都看见了!"很多旁边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
“这还不算奇怪,在乡下还有人看到母马生下带角的小驹,那才奇怪!"又有人说。
“前几天在渭水地方,天还下着黍雨,那才叫怪呢!"还有人如此说。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说着闲话时,忽然听到号角和锣鼓声,数十七城卒正过来清道,将路中间的行人纷纷赶到路两旁。
“荆轲要来了!"群众中有人喊。他这一喊又造成万人轰动,伸头望着街那头。
果然前面有百多名城卒骑在马上带路,后面是一部敞篷板车,荆轲的尸首直挺挺的躺在上面,欲断的左腿也放在大腿的位置接上。
他乱草似的头发盖住了整个脸,浑身上下的衣服沾满血迹。
“人死了都一样,也看不出什么美丑了!"路边楼上有些女人在为他叹息。
敞篷车后面,又有一百多名城卒骑兵押队,再后面跟着数万人潮,而且每过一处街道,街两旁的人就加入了这股人潮,因此越走人越多,人潮汇集得更汹涌。
人潮中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都有,特别多的是那些平日就在街上游荡玩耍、半大不小的孩子。
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什么带头,突然出现了股众多童音汇集而成的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死聚散兮弹指间,
壮志未酬兮身先捐!
歌调高亢,激越感人,歌词简单,容易上口,因此跟在后面的群众不自觉地跟着唱了起来。
他们一遍一遍地反复唱,连街道两旁围观的百姓,以及在楼上窥视路上行人、谈笑着评头论足的大家闺秀,也全都停止调笑跟着唱起来。
于是,这股跟在车后看热闹的人潮,忽然变成了浩大的送葬行列。
16
在车裂嫪毐的同一地方,搭好了同样的三座看台。
秦王政坐在居中的看台上,眉头一直紧皱着,荆轲也许真的将他吓破了胆,这几天他始终觉得昏昏沉沉,天天晚上做恶梦。
他恨荆轲,不只是为他想刺杀他。站在不同的立场做不同的事,他对荆轲不动声色的勇气,潜意识中有着敬佩。他恨他的是让他在群臣面前丢脸,使得他像一只被大猫追逐的小鼠,而不像一个应该遇事雍容镇定的君王。
嫪毐进攻王城之乱,他亲征成蟜反叛之后,以及李牧大败桓齮,他亲率大军增援,历次所表现的沉着从容,连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将都感到心折,但现在十几年所建立的形象,却被荆轲这个匹夫用一把匕首全部摧毁!
“我恨他,虽然他死了,我还活着;虽然他现在像条死狗那样躺在地上等候车裂,我依然是秦王,在众臣的前呼后拥下来看他受刑,但在众人的口中,在这些围观着的脸上,明白地显示出他是英雄,我是懦夫!"秦王政在心中想。
“为什么当时我会吓得连剑都拔不出?连召郎中上殿都忘记了?"现在他不断反复在心中问自己这个问题——这几天他不停地在问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心情再处理别的事。
午时正响起号角,表示行刑的时候快到了。因为荆轲已经是个死人,不会走动,监斩官廷尉李斯只得亲自到场中验明正身。
他下得看台,骑上一漆黑马,由刽子手牵着马缰来到刑场中央,他没下马,只由刽子手拉着荆轲的头发,让他看了看脸。
“不错,"李斯点了点头,沉声说:“准备行刑!”
刽子手应了一声"是",命手下将荆轲尸体的头和四肢紧绑在五部车后的吊索上。
李斯快马回到监斩台,派传骑向秦王政报告:“行刑事宜已准备好。”
秦王政看看围挤在刑场四周的民众,以及乌云密布的天空,他不免想起上次车裂嫪毐的场面。他敏感地发觉,围观的民众较上次更多,可是刚才进场的时候,百姓喊万岁的声音似乎没有上次响。
午时一刻,第一通鼓擂起,按秦律,可容许死犯家人活祭死者,并作最后遗言。
连秦王在内的所有人,全都认为已死的荆轲不会有家人故旧出现,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个年轻少女穿着一身素服,提着祭篮,从人丛里飞奔出来。
“女人,又是女人!"秦王政在心中暗想:“上次嫪毐有女人,今天荆轲也有女人敢犯我的大忌!”
他命近侍飞马去查,看是荆轲的什么人。
这名素衣少女不理近侍的问话,含着眼泪点着香烛烧纸,她哭着对荆轲的尸体说:
“荆哥,黄泉路上寂寞吗?田喜很快就来陪你!”
这时候,突然从人堆里又跑出一个身材矮小、脸上虬髯横生的男人。他一上来就抚尸痛哭。
“荆轲,你应该再等三天的!”
骑在马上的近侍喝问:
“你说什么?拿下!”
几名刽子手要上来抓人,这个蓬头乱发的矮人哭着对田喜说:
“你要陪他,你先走,后死责任重,我留着性命,还有更要紧的事要做!”
他转哭为笑,三转两转就摆脱要抓他的人,飞奔入人海里,一下子就见不到了身影。
田喜没回他的话,只是流着眼泪为荆轲整理脸上的乱发。等这些人抓不到屠狗者,再要回来盘问她时,她突然由袖口中取出一把短剑,回手就刺进心口里,口中还在柔声地说:
“荆哥,我来了!”
秦王政远远看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再命一名近侍飞马查看。
这时又擂起了第二通鼓,送别家人该离场了,众刽子手看着紧拥抱荆轲尸体的女尸,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等两名近侍飞马回来报告,秦王政突发狂怒,厉声高喊:
“传廷尉行刑!”
“启禀陛下,午时三刻犹未到。"侍立身后的赵高提醒他。
“传廷尉行刑,听到没有?"秦王政对两名犹在马上的近侍怒吼。
近侍脸色苍白地飞马传知李斯。李斯犹豫了一下,两名近侍同声说:
“再不行刑,大王恐怕会杀掉你!”
“行刑!"李斯丢下竹牌。
刽子手应了一声,五部车上御者一齐鞭马,马奔向五个方向,将田喜的尸体也拖出很远。
未到午时三刻行刑,秦王政又创下一个先例。
秦王政未作停留,立刻起行,他的车队过处,只有前面几排人跪下,喊万岁的声音也没来时响亮。在他车经过后,忽然人群中响起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死聚散兮弹指间,
壮志未酬兮身先捐!-
一遍又一遍,声彻云霄。
“他们在唱什么?"秦王政不解地问御车的赵高。
“颂赞大王的歌,"赵高撒谎:“前些日子有人在街头教孩童唱,大家很快都学会了。"这句是真话。
“难怪他们喊万岁声不大,原来要以歌声代替!"秦王政满意地闭上眼睛养神。
第十八章 统一天下
1
将军王翦、裨将辛胜和骑卒都尉李信带着数十名护卫,在一处高地上观察敌情。
只见大约五万燕代联军背着易水列阵,黄色的是燕军,红色的是代军,倒也旗帜鲜丽,壁垒分明。
王翦望着敌军的阵容皱皱眉头说:
“敌军人数不多,但排的是背水阵,我军攻击时,敌人一定会拼命,这次战斗伤亡一定会很惨重。二位将军有什么看法?我们这次作战主要目标乃是要擒杀燕太子丹,主上为了荆轲行刺的事,恨死了他。”
“依末将的判断,燕代联军的作战构想,不外乎是以少数兵力部署在易水以西作为桥头堡,而大部兵力部署在易水以东上谷至蓟城之线。假若我军攻击失败或是伤亡过重,燕代联军就会乘胜渡河追击;假若我军歼火当前敌人,伤亡也会相当大,他们可以乘我半渡而攻之,亦可给我打击后退保蓟城。所以末将建议这一仗要速战速决。”
辛胜五短身材,却是短小精悍,一双眼睛特别锐利有神,他奉命率领精兵十万增援王翦,并担任王翦的裨将,合力攻燕,定要将燕王父子提拿到。
王翦点点头,又问李信说:
“李将军的看法呢?”
这时的李信和当年在桓齮麾下时已大不相同。第一,他已身经大小战役数十,率领一支步骑联合部队,纵横在赵太原及云中之间,负责扫荡赵国的残余部队,可说是威风八面,用兵神速的名片已传遍天下。另外他年纪稍长,成熟多了,不再像先前的孩子气,已逐渐形成大将风范,在秦王眼中,他是王翦最可能的接班人。
听了王翦的问话,他笑了笑说:
“辛将军的话非常有理,但末将的看法稍有不同。”
“李将军有何高见?"辛胜见他年轻职卑,却要跟他唱反调,有点不高兴地问。
“说来听听!"王翦的想法和辛胜不一样,他知道李信常有独特超人的见解。
“依末将的看法,代军大约十余万,燕军在廿万以上,双方兵力总计在三十万以上,尤其他们靠易水作品障,以逸待劳,假若同心协力和我军进行决战,我军兵力不到三十万,胜利不见得是百分之百。”
“依你之见呢?"辛胜更为不悦地说:“别忘了秦军一向是以一胜三!”
“料敌从宽,视情况而定,如今燕代联军五万人列背水阵,辛将军是否能率两万人加以击溃?”
“……"辛胜为之语塞。
“所以我们要双管齐下,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易水之西的这五万人,造成震撼以后再挑拨燕代之间的合作,告诉代王我们要的只是燕太子丹,并不愿与他为敌。另外依末将判断,燕王并没有固守蓟城的打算,他的作战构想是,胜则在易水决战,败则保住实力退守辽东,在那里既有辽水、大海作三面屏障,而且还可以联合东胡。”
王翦沉思了半晌,最后说:
“就这样吧,辛将军听令!”
“末将在!”
“你率所部十万围歼正面之敌,待命进取蓟城!”
“这还不算奇怪,在乡下还有人看到母马生下带角的小驹,那才奇怪!"又有人说。
“前几天在渭水地方,天还下着黍雨,那才叫怪呢!"还有人如此说。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说着闲话时,忽然听到号角和锣鼓声,数十七城卒正过来清道,将路中间的行人纷纷赶到路两旁。
“荆轲要来了!"群众中有人喊。他这一喊又造成万人轰动,伸头望着街那头。
果然前面有百多名城卒骑在马上带路,后面是一部敞篷板车,荆轲的尸首直挺挺的躺在上面,欲断的左腿也放在大腿的位置接上。
他乱草似的头发盖住了整个脸,浑身上下的衣服沾满血迹。
“人死了都一样,也看不出什么美丑了!"路边楼上有些女人在为他叹息。
敞篷车后面,又有一百多名城卒骑兵押队,再后面跟着数万人潮,而且每过一处街道,街两旁的人就加入了这股人潮,因此越走人越多,人潮汇集得更汹涌。
人潮中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都有,特别多的是那些平日就在街上游荡玩耍、半大不小的孩子。
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什么带头,突然出现了股众多童音汇集而成的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死聚散兮弹指间,
壮志未酬兮身先捐!
歌调高亢,激越感人,歌词简单,容易上口,因此跟在后面的群众不自觉地跟着唱了起来。
他们一遍一遍地反复唱,连街道两旁围观的百姓,以及在楼上窥视路上行人、谈笑着评头论足的大家闺秀,也全都停止调笑跟着唱起来。
于是,这股跟在车后看热闹的人潮,忽然变成了浩大的送葬行列。
16
在车裂嫪毐的同一地方,搭好了同样的三座看台。
秦王政坐在居中的看台上,眉头一直紧皱着,荆轲也许真的将他吓破了胆,这几天他始终觉得昏昏沉沉,天天晚上做恶梦。
他恨荆轲,不只是为他想刺杀他。站在不同的立场做不同的事,他对荆轲不动声色的勇气,潜意识中有着敬佩。他恨他的是让他在群臣面前丢脸,使得他像一只被大猫追逐的小鼠,而不像一个应该遇事雍容镇定的君王。
嫪毐进攻王城之乱,他亲征成蟜反叛之后,以及李牧大败桓齮,他亲率大军增援,历次所表现的沉着从容,连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将都感到心折,但现在十几年所建立的形象,却被荆轲这个匹夫用一把匕首全部摧毁!
“我恨他,虽然他死了,我还活着;虽然他现在像条死狗那样躺在地上等候车裂,我依然是秦王,在众臣的前呼后拥下来看他受刑,但在众人的口中,在这些围观着的脸上,明白地显示出他是英雄,我是懦夫!"秦王政在心中想。
“为什么当时我会吓得连剑都拔不出?连召郎中上殿都忘记了?"现在他不断反复在心中问自己这个问题——这几天他不停地在问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心情再处理别的事。
午时正响起号角,表示行刑的时候快到了。因为荆轲已经是个死人,不会走动,监斩官廷尉李斯只得亲自到场中验明正身。
他下得看台,骑上一漆黑马,由刽子手牵着马缰来到刑场中央,他没下马,只由刽子手拉着荆轲的头发,让他看了看脸。
“不错,"李斯点了点头,沉声说:“准备行刑!”
刽子手应了一声"是",命手下将荆轲尸体的头和四肢紧绑在五部车后的吊索上。
李斯快马回到监斩台,派传骑向秦王政报告:“行刑事宜已准备好。”
秦王政看看围挤在刑场四周的民众,以及乌云密布的天空,他不免想起上次车裂嫪毐的场面。他敏感地发觉,围观的民众较上次更多,可是刚才进场的时候,百姓喊万岁的声音似乎没有上次响。
午时一刻,第一通鼓擂起,按秦律,可容许死犯家人活祭死者,并作最后遗言。
连秦王在内的所有人,全都认为已死的荆轲不会有家人故旧出现,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个年轻少女穿着一身素服,提着祭篮,从人丛里飞奔出来。
“女人,又是女人!"秦王政在心中暗想:“上次嫪毐有女人,今天荆轲也有女人敢犯我的大忌!”
他命近侍飞马去查,看是荆轲的什么人。
这名素衣少女不理近侍的问话,含着眼泪点着香烛烧纸,她哭着对荆轲的尸体说:
“荆哥,黄泉路上寂寞吗?田喜很快就来陪你!”
这时候,突然从人堆里又跑出一个身材矮小、脸上虬髯横生的男人。他一上来就抚尸痛哭。
“荆轲,你应该再等三天的!”
骑在马上的近侍喝问:
“你说什么?拿下!”
几名刽子手要上来抓人,这个蓬头乱发的矮人哭着对田喜说:
“你要陪他,你先走,后死责任重,我留着性命,还有更要紧的事要做!”
他转哭为笑,三转两转就摆脱要抓他的人,飞奔入人海里,一下子就见不到了身影。
田喜没回他的话,只是流着眼泪为荆轲整理脸上的乱发。等这些人抓不到屠狗者,再要回来盘问她时,她突然由袖口中取出一把短剑,回手就刺进心口里,口中还在柔声地说:
“荆哥,我来了!”
秦王政远远看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再命一名近侍飞马查看。
这时又擂起了第二通鼓,送别家人该离场了,众刽子手看着紧拥抱荆轲尸体的女尸,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等两名近侍飞马回来报告,秦王政突发狂怒,厉声高喊:
“传廷尉行刑!”
“启禀陛下,午时三刻犹未到。"侍立身后的赵高提醒他。
“传廷尉行刑,听到没有?"秦王政对两名犹在马上的近侍怒吼。
近侍脸色苍白地飞马传知李斯。李斯犹豫了一下,两名近侍同声说:
“再不行刑,大王恐怕会杀掉你!”
“行刑!"李斯丢下竹牌。
刽子手应了一声,五部车上御者一齐鞭马,马奔向五个方向,将田喜的尸体也拖出很远。
未到午时三刻行刑,秦王政又创下一个先例。
秦王政未作停留,立刻起行,他的车队过处,只有前面几排人跪下,喊万岁的声音也没来时响亮。在他车经过后,忽然人群中响起歌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死聚散兮弹指间,
壮志未酬兮身先捐!-
一遍又一遍,声彻云霄。
“他们在唱什么?"秦王政不解地问御车的赵高。
“颂赞大王的歌,"赵高撒谎:“前些日子有人在街头教孩童唱,大家很快都学会了。"这句是真话。
“难怪他们喊万岁声不大,原来要以歌声代替!"秦王政满意地闭上眼睛养神。
第十八章 统一天下
1
将军王翦、裨将辛胜和骑卒都尉李信带着数十名护卫,在一处高地上观察敌情。
只见大约五万燕代联军背着易水列阵,黄色的是燕军,红色的是代军,倒也旗帜鲜丽,壁垒分明。
王翦望着敌军的阵容皱皱眉头说:
“敌军人数不多,但排的是背水阵,我军攻击时,敌人一定会拼命,这次战斗伤亡一定会很惨重。二位将军有什么看法?我们这次作战主要目标乃是要擒杀燕太子丹,主上为了荆轲行刺的事,恨死了他。”
“依末将的判断,燕代联军的作战构想,不外乎是以少数兵力部署在易水以西作为桥头堡,而大部兵力部署在易水以东上谷至蓟城之线。假若我军攻击失败或是伤亡过重,燕代联军就会乘胜渡河追击;假若我军歼火当前敌人,伤亡也会相当大,他们可以乘我半渡而攻之,亦可给我打击后退保蓟城。所以末将建议这一仗要速战速决。”
辛胜五短身材,却是短小精悍,一双眼睛特别锐利有神,他奉命率领精兵十万增援王翦,并担任王翦的裨将,合力攻燕,定要将燕王父子提拿到。
王翦点点头,又问李信说:
“李将军的看法呢?”
这时的李信和当年在桓齮麾下时已大不相同。第一,他已身经大小战役数十,率领一支步骑联合部队,纵横在赵太原及云中之间,负责扫荡赵国的残余部队,可说是威风八面,用兵神速的名片已传遍天下。另外他年纪稍长,成熟多了,不再像先前的孩子气,已逐渐形成大将风范,在秦王眼中,他是王翦最可能的接班人。
听了王翦的问话,他笑了笑说:
“辛将军的话非常有理,但末将的看法稍有不同。”
“李将军有何高见?"辛胜见他年轻职卑,却要跟他唱反调,有点不高兴地问。
“说来听听!"王翦的想法和辛胜不一样,他知道李信常有独特超人的见解。
“依末将的看法,代军大约十余万,燕军在廿万以上,双方兵力总计在三十万以上,尤其他们靠易水作品障,以逸待劳,假若同心协力和我军进行决战,我军兵力不到三十万,胜利不见得是百分之百。”
“依你之见呢?"辛胜更为不悦地说:“别忘了秦军一向是以一胜三!”
“料敌从宽,视情况而定,如今燕代联军五万人列背水阵,辛将军是否能率两万人加以击溃?”
“……"辛胜为之语塞。
“所以我们要双管齐下,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易水之西的这五万人,造成震撼以后再挑拨燕代之间的合作,告诉代王我们要的只是燕太子丹,并不愿与他为敌。另外依末将判断,燕王并没有固守蓟城的打算,他的作战构想是,胜则在易水决战,败则保住实力退守辽东,在那里既有辽水、大海作三面屏障,而且还可以联合东胡。”
王翦沉思了半晌,最后说:
“就这样吧,辛将军听令!”
“末将在!”
“你率所部十万围歼正面之敌,待命进取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