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第115节

康熙刚才训斥魏东亭,那是在气头上。对这个老侍卫的忠心,他是从不怀疑的。听到这里,他冷静了,慢慢地走回御座,长叹一声说:“唉,胤礽这孩子真让朕失望啊,怎么老是扶不起来呢?现在,他已经处置了,朕又不能不给他留面子。唉,难哪!任伯安这件案子,要依律严处,老四他们办得还好。但对丰升运的处置要严词驳斥,要让他们重新审理。方苞,你来拟旨如何?”
方苞上前一步,躬身施礼说:“圣上,臣方苞以布衣之身陪伴君王,不过游戏笔墨,纵情山水而已。圣上既然以臣为友,那代批拟旨之事,非处友之道。张廷玉身为上书房大臣,从政几十年,办事稳健。这旨意,还是由张廷玉代拟为好。”
“哦,对对对,朕是让他们给气糊涂了。廷玉,这事你来办吧。朕原打算再玩上十天半月的。可是你们瞧,几个月的功夫,北京城已经闹得人仰马翻了。唉,朕老了,顾不过来了。虎臣也老了,这些天你也累得不轻。算了,不玩了。虎臣,你去传旨,明天一早,发驾回京。”康熙说完,只觉眼眶一热,差点流出眼泪来。
下边几个臣子看得很清楚,皇上从高兴到发怒,又从发怒到伤心,也是有一肚子的苦处啊。他们都不作声了。魏东亭侍候皇上一辈子了,听皇上说得如此动情,真如万箭穿心一般。主子这一回去,自己今生今世恐怕是再也见不着了。他怕惹起皇上的恋旧之情,不敢让眼泪流出来,哽咽着答应一声:“扎,奴才这就去安排。”说完,便快步退了下去。
康熙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便召见了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祯和上书房大臣,追问丰升运和任伯安两件大案。丰升运的案子,康熙在扬州时己下旨严词谴责刑部和太子,闹得他们一个个灰头灰脸。任伯安的案子也早已结清了。如今一回来,又问这两件事,太子吓得吭吭哧哧,不知如何回答。胤祯是受命清理户部,刑部案件的,只好出来说话了:
“皇阿玛,丰升运一案,刑部量刑不准,处置失当,圣旨一到,已重新结案,改为腰斩。此事儿臣有失察之罪。”
康熙神情冷漠地说:“嗯,说下去。”
“是。任伯安这案子是儿臣一手经办的。因儿臣忙不过来,自作主张,让九弟审问。任伯安判处凌迟,已于十月二十九日行刑。”
“哦,这也罢了。朕问的不是这个意思。你站一边去。胤初!”
太子连忙上前跪下说:“儿臣在。”
“丰升运一案,刑部处置不当,为什么不见他们的请罪奏折?任伯安这件案子更是离奇。他盘踞北京制约官场二十年之久,私下里害了多少人,又是谁在为他撑腰?朕听说判他是凌迟处死,可是行刑的时候却是一刀剜心致命。这,又是谁做的手脚?”
胤礽听父皇这话问得严厉,只好硬着脖子回答:“回皇阿玛,儿臣前些日子闹了病,办事着三不着两的,又只顾清理几百件贪污受贿的案子,所以任伯安的案子,儿臣交给四弟、十三弟和九弟处置了。至于刑部量刑不当,他们己递了请罪折于,明日即可进呈御览。”
康熙又问马齐:“马齐呀,太子身体不好,你这个上书房大臣怎么不帮他料理朝政,也不向朕奏报,却递了个告病的折子。这是什么道理呀?”
马齐也赶紧跪下了:“回主子,奴才有病是真,有太医院的脉案为证。虽然如此,臣也有罪,请圣上重重处置。”
康熙怒火中烧,严厉地说:“哼,他有病,你也有病,


马齐也赶紧跪下了:“回主子,奴才有病是真,有太医院的脉案为证。虽然如此,臣也有罪,请圣上重重处置。”
康熙怒火中烧,严厉地说:“哼,他有病,你也有病,在北京的朝臣们告病请假成了风。据朕看,你们害的是明哲保身的病,是畏难避祸的病,是神思不振的病,是不忠于社稷的病。一句话,全是心病!你们以为朕看不出来吗?”
四阿哥胤祯有点儿按捺不住了。今儿个,皇上第一次发问时,太子闭口不言,老四已经替他揽了责任。后来,皇上直接问到太子,太子又以有病为理由,把事情推了个一千二净,还顺便把他老四、老十三和老九都咬了进去。现在,马齐也是说有病,好嘛,你们一个监国太子,一位上书房大臣,在朝政紊乱的时候,一病抵百错。哦,北京城群龙无首,我们哥儿几个办正经事的倒成了罪人了。不行,我得把话说清了。想到这儿,他说:“皇阿玛容儿臣禀奏。任伯安一案是儿臣做主处置的。此事骇人听闻,光是抄出来的秘密档案就有三千多斤,里边记的据说全是朝臣们的丑事。若一一查实惩处,恐怕会惊动全国,震撼朝野。父皇南巡未归,儿臣不敢草率处置,因此才把它全部封存,只处决了任伯安一人。现在档案俱在,铁证如山。皇阿玛如果认为儿臣处置不当,还可以挽回。”
张廷玉在这种形势下,是从不多言的。眼下,满殿的人都在局中,只有一个人在局外,那就是方苞。常言说,旁观者清嘛。说了这么大一会儿,谁对谁错,谁真心办事,谁推脱责任,他看得最清。听了四爷的话,他也跪下了:“圣上,据臣从旁观察,四阿哥处置任伯安的案子还是很妥当的。假如再以任某的秘密档案为依据,认真审查起来,牵涉全国上上下下的官员,将成为大清开国以来最大的案件,必然动摇国本。所以,臣以为应将这黑档案一火焚烧,以安定天下臣子之心。”
胤祯听方苞这话有维护自己的意思,不觉投过去感激的目光。嗯,这人虽其貌不扬,心地却是好的。父皇真是慧眼识人哪!
康熙也被方苞说得气顺了一些。他语重心长地说:“唉,不是朕一回来就找你们的事儿。吏治败坏本来就让人烦恼,可是你们还要文过饰非,这就不像话了。朕老了,不中用了。放在年轻的时候,这算什么事儿呢?”
方苞接着说,“皇上,请不必为此过于伤神。太平盛世,人人只图安乐,出现吏治腐败的情形是不足为奇的。几位阿哥在皇上南巡期间办了这么多的案子,还查处了任伯案这件大案,依臣看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还年轻,出点儿小毛病也在所难免。请皇上不要再追究了吧。”
康熙微微一笑说:“方苞啊,朕给你这个面子,就依你所奏,对他们既往不咎了。可是,胤礽,朕还要说你几句,朕已是人土大半截的人了,这祖宗基业是要由你来继承的。可是你办事儿为什么这样糊涂呢?你定的这个锁拿问罪的名单简直是颠倒黑白。你是出于公心呢,还是在泄私愤?你想趁此机会把异党一网打尽吗?你瞧瞧,欠了二十两银子的,你革职拿办了;可是那行贿受贿成千累万的,你却偏偏放过去了。胤礽啊,你目光短浅,不够精明啊。今天方苞替你说了情,朕也不怪你,而且还要维护你的面子。你这个锁拿官员的名单朕不驳回。可是,人抓来以后,你要仔细地重新复审,好好甄别一下,该办的自然要办,不该办的,一个也不能冤枉。你听清了吗?”
胤礽叩头回答:“儿臣记下了。儿臣谢父皇宽宏,谢方先生。”
“好,知错改错就好。马齐呀,这几天你带着方先生到各部衙门去走走,也要让他和皇子阿哥、侍卫们都见见面。告诉他们,方先生虽是布衣,无官无职,却是朕的朋友。谁要小看了他,慢待了他,朕是不答应的。” 
 
  
第三十七章 奉密命紫姑夜行刺 闻凶信康熙暗用心
 
方苞在皇上面前说得不错,四阿哥胤祯在任伯安这件案子上,确实是处理得十分妥当。既为朝廷除了一大害,又保下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官员。更绝的,是把这件案子交给老九来审问。明面上看,是保下了阿哥党,尤其是保下了老八和老九,可实际上却给他们哥俩出了个难题。留下任伯安,他们无法向父皇交代,唯一可行的,是忍痛割爱,舍车马,保将帅,除掉任伯安。这样一来,等于是让他们自己动手砍掉阿哥党的一条臂膀,挖掉阿哥党的一只眼睛。老八、老九吃了这个哑巴亏,他们能就此撒手、善罢干休吗?对于这件事,老四并没有掉以轻心,他仍在冷静地观察着局势的变化。
可是,老十三的心情却与这几位哥哥不同,他正处在兴奋之中。在抓住任伯安这件事儿上,他是立了头功的。虽然父皇回来之后,没有当面夸奖他,可他自己心中有数。他不图夸奖,只要能制服阿哥党,他胤祥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天,鹅毛大雪漫天飘落。北京城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好看。胤祥兴冲冲地从外边回来,看见府里的家人们正在扫雪,便摆了摆手说:
“哎,这时候,扫的哪门子雪呀?留着,留着,让它下上一夜。明早上,爷还要赏雪景呢。”
府上的二管家贾平走上前来赔着笑说:“爷,奴才们扫的是路上的雪。园子里没动,留着让爷赏雪吃酒呢。这路上要是不扫,走着滑是不是?”
“少废话,全给我留下来。”胤祥说着走回屋里。阿兰、乔姐连忙迎上来给他掸雪、换衣服。胤祥舒舒服服地往热炕上一躺,突然问道:“哎,怎么就你们俩在这儿,紫姑呢?”
乔姐忙不迭地说:“回爷,今儿个,紫姑她娘病了。后晌她回家看看,很快就会口来的。”
“哦——爷今儿累了。你们俩在这儿下盘棋,我吃酒观战。”
乔姐高兴地说:“哟,难得爷有这么好的兴致,我们哪敢不陪呢。”一边说,一边拉着阿兰,先给十三爷上了酒菜,俩人也就着大炕摆上了棋盘。胤祥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今儿个心里特别痛快,不知不觉之中,困劲儿上来了。他一伸手把棋盘掀翻说:“去去去,你们俩这臭棋篓子,这下的算什么呀!”
阿兰和乔姐无缘无故地挨了训,却不敢露出不痛快。这样的事儿,她俩经得多了。她们知道,十二爷一直在疑心她们。高兴了,她们要招之即来,小心侍候;不高兴呢,她们就要挥之即去,躲得远远的。听家人们说,任伯安已经被处死了,阿兰觉得心头的枷锁打碎了。她高兴,她激动,她想向十三爷诉诉心里的苦处。可乔姐、紫姑老在十三爷身边,她又一直找不到机会。乔姐呢,却在惦记着八爷那边,不知八爷会不会受到牵连。这俩人,是八爷和九爷派到这里来的。好长时间了,八爷和九爷都没有派人来联络。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十三爷今天回来,又像高兴,又像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
紫姑回来时,十三爷已经迷迷糊糊地和衣睡下了。紫姑熄灭了多余的灯烛,在炭盆里加了炭,又给十三爷盖上一床薄被,也退下去了。外边,大雪纷扬,下个不住;房内,炭火熊熊,温暖如春。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那么平静。连府门外边的大街上,值夜更夫的梆柝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三更以后,突然,“叭”的一个巨大的声响,把胤祥给惊醒了。他猛然坐了起来,瞪着睡意朦胧的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床前似乎站着一个人。他揉揉眼睛一看,原来是紫姑。只见她手中端着一个茶盘,神色慌张、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胤祥再往外一看,那响声原来是在房子角上发出的。那里挂着帐幔。帐幔的前边,放着一个花架。花架上是一个巨大的、有几十斤重的大花盆。现在,花架倒了,花盆也摔得粉碎。胤祥心中明白了:哦,有人推倒了花架,摔碎了花盆,以此来向我报警!这么说,紫姑的行为、神情,倒值得怀疑了。他沉着脸问:
“你来这儿干什么?”
紫姑慌乱地回答:“哦,十三爷,奴婢,是,是……”
就在这时,阿兰带着几个刚被惊醒的值夜小丫头,从帐幔后边走出来了:“哟,十三爷,吓着您了吧。咳,可能是那个该死的花猫蹬翻了花盆。这不,紫姑见您喝多了,给您送醒酒茶来了。”
一句话提醒了胤祥。嗯,我睡意正浓,又没有叫你,你送的哪门子茶呀?那个花架有几十斤重,一只花猫能蹬翻了它吗?紫姑今儿后晌出了府,说是回家探母,却又匆匆回来。她夜里来送茶,难道是别有用心吗?想到这儿,他瞟了一眼紫姑,只见她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完全失去了平日的随和,也完全没有了素常的温柔。胤祥心中一动,话中有话地冷冷地说道:
“紫姑,这茶我是不会喝的。你看,是让猫喝了呢,还是你自己喝下去?”
紫姑听了这话,一边惊慌地往后退着,一边却把手伸向腰间。却不防,胤祥一个箭步上前,伸手刁住她的手腕脉门,厉声喝道:“搜她!”没容小丫头们上前,一把雪亮的匕首,“当”地一声掉在了地下。
紫姑不知从哪儿来了勇气,她抢上一步,就要去抢那把匕首。她快,胤祥却比她更快,早已扑了过来,狠狠一脚踩了下去。紫姑那娇嫩的白手上,立即浸出了汩汩的鲜血。胤祥咬牙切齿地说:
“好一个女中豪杰,好一个巾帼刺客,说,你受了谁的指使这样子的?”
紫姑惨然一笑:“十三爷,你别问了。我与你前生有缘,想和你一块共赴黄泉。”
十三爷一阵冷笑:“哼……你来到我身边有年头了。我十三爷哪点亏待了你,你居然要对我下这样的毒手?今晚,我不逼你。你只要能说出十三爷我的一点错处,我立刻放你走。”
紫姑没有求饶,却慷慨地说,“不不不,十三爷,今天是我的死期。你没错,错在我身上。我全说了吧。当年,我爹犯了死罪,是任伯安救了他的命。我母亲死了,也是任爷给发送的。不管任爷是什么样的人,他对我们家有恩。他让我去死,我都不能皱眉。”
这话怎么能蒙住胤祥呢:“嗯——?你的话乍听来似乎有理,可却瞒不了我十三爷。你娘既然死了,你经常回家,今晚又去看你娘的病,你到底去见谁了?再说,任伯安早已正法了,死人又怎么能向你发号施令呢?说,谁是你的指使?”
紫姑眉尖一挑,昂然回答:“十三爷,你就把我送到官府,严刑拷打,凌迟处死,我也不会招的。我只告诉你一句话,任伯安对我有恩,你却抓了他,杀了他,我就要为任爷报仇。十三爷,请你随便处置我吧。”
此言一出,不但胤祥吃惊,连阿兰和乔姐也都惊呆了。她们都是经任伯安的手派到这里来的。几年来,她俩一直认为紫姑是十三爷的亲信,却万万没想到,紫姑竟然是埋藏得更深、隐蔽得更妙的奸细,而且与任伯安还有这么一层深厚的、以命相报的关系。
胤祥仔细地想了一会儿,放缓了口气说:“唉,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呢。念你这几年里对我的精心服侍,念你在我受难之时,苦苦支撑着侍候我,也念你是个知恩必报的烈性女子,我饶了你。阿兰,你带她去找贾平,支二百两银子给她。让贾平告诉外边的家丁,不许阻拦,也不许跟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紫姑,你,你去吧。”
这样的处置,大出众人的意料,紫姑泪流满面地磕了头,站起身来,在阿兰的搀扶下,一步三晃地出了房门。突然,她大叫一声:“天哪!为什么要把我生在世上,为什么要我遭到这样的命运呢!”一边喊,一边向廊沿下放着的、十三爷练武用的石锁撞了过去。等阿兰她们回过神来前去扑救时,紫姑早已鲜血迸流,香魂出窍,再也醒不过来了。
胤祥倒背着手,慢步走到房门口。他看看死去的紫姑,又看看伏在紫姑身上失声痛哭的阿兰,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好家伙,三个在自己身边侍候的女子,竟然全是任伯安派来的奸细!紫姑来得最早,而且一直受着信任、重用,被我视为心腹。万万没想到她倒首先跳了出来,加害于我。现在,紫姑败露了,那两个什么时候动手呢?更令人感到蹊跷的,是紫姑行刺时我正在睡梦之中,是谁推倒了花架向我报警呢?阿兰说,是老猫蹬倒了花架。哼,那花架几十斤重,猫是蹬不动的,阿兰显然是在紫姑面前掩饰。况且,几个小丫头刚出来时,都是睡意未退,只有阿兰一个人是清醒的。她今晚不值夜,应该像乔姐那样,正在后边酣睡,完全用不着出来呀。她不早不晚地来到这里,又说了那句“紫姑给你送茶来了”的话,才提醒了我,使我想到茶中可能有毒。那么,这报警之人会不会是阿兰呢?是不是她不忘前情,在暗中保护我。报答我呢?在谪仙楼,她拒绝了我,在养蜂夹道,她又来到我身边。这一切,是不是在任伯安的逼迫、威胁下,身不由己地干的呢?这会儿,她正在痛哭,是为紫姑哭,还是为她自己的命运哭呢?阿兰哪,阿兰,你越来越让我琢磨不透了。唉,算了,不想这些了。你阿兰是人是鬼,是敌是友,让我再看一段吧。
奴婢是暗藏的奸细,胤祥险遭不测的事,没过多久,康熙就知道了。老皇上心中十分清楚,分明是有人明目张胆地对胤祥施加报复,原因就出在任伯安那件案子上。前些时,为了大局的稳定,康熙对任伯安这件案子,没有追查后台,也没有株连别人。可事情明摆着,任伯安那样胆大妄为,能没有后台吗?现在,这些人还在,心不死,就把仇恨记在了胤祥的账上。看来,这暗杀胤祥的幕后指使人,不会是一般的人,说不定就是胤祥的亲兄弟,而且十有八九是阿哥党里的人。为了皇位,他们这样不择手段的做法,使康熙万分痛心;可是,现在又不到彻底揭穿的时候。所以,对这件事儿康熙一句话都没说,更没有下令追查。对胤祥,康熙是了解的。胤祥耿直无私,胤祥忠心不二,胤祥敢作敢为,胤祥的心中没有半点贪心。从胤祥身上,康熙又想起了自己与阿秀那一段美好的日子。他心疼胤祥这个从小没娘的孩子。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保护住胤祥,不能让他再吃亏了。
当然,这是后话,这会儿,在胤祥又气、又恼。又无可奈何之际,有几个人却躲在京郊白云观里,在吃酒赏雪,等着胤祥的死讯呢。谁呀?不用问,是老八、老九他们。老十四来得比较晚。他是先奉召进宫见了皇上之后,才匆匆赶来的。老十四这次晋见皇上,本来以为又犯了什么错,要挨训了。没想到,皇上和颜悦色地接见了他,还着实夸奖了几句,末了,又把巡视河防、兼管兵部两大重任,一齐放在他的肩上。他简直高兴懵了!他当然不知道,这也是康熙的一计,是为了挨着个儿的考验皇子的。老十四想的是,众阿哥都倒了,该我这文武双全的皇子露头了。所以,辞别了皇上,便高高兴兴地骑了快马,随着八哥府上的太监何柱儿来到了自云观。
老十四带来的消息,自然令八哥、九哥高兴,连杂毛老道张德明,也怀着兴奋为他占了一卦,乃是上上大吉。老八比较稳重,他仔细地询问了老十四,皇上怎么接见的,说了些什么,当时还有谁在场,除了这件事还说了些什么。老十四都一一回答了,末了,他突然说:
“哎,对了。我进去的时候,皇阿玛正说着减免赋税的事。父皇说,这些年天下太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赋税一定要减,火耗绝不能再增加。父皇好像提了个办法,既要减轻百姓负担,又要保障国库充盈,把全国分成东西南北几片,三年一轮,免交赋税。我去了,这事也没有再议,所以,我也闹不清是怎么定的。”
老八又问:“嗯,太子在场吗?他又是怎么说的。”
老十四想了一下说:“八哥,据我看,大臣们好像都拥护父皇的办法,连那位丑八怪方苞也赞成。太子也在,可他似乎是心里不痛快,一直没说话。”
老八听了这话,高兴地说:“好好好,太子这样做就对了。”
老十四却糊涂了:“哎,八哥,你怎么这样说?”
老八侃侃而谈:“哦,父皇这样做,从大处上来说,是为百姓着想。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安定民心,安定天下。从小处上看,不如说是为了父皇自己,为了落个爱民的好名声。可是,这样一来,继位的人可就要作难了。事情明摆着,你要是按老办法,国库收入就会减少;要是不按老章程,百姓就会骂你苛刻。皇上这是在给太子出难题呢!太子依从了,继位之后,不好办事,想给百姓施恩都没了辙;不依从呢,眼下就有违旨的罪名。他能顺顺当当地应下这差事吗?”
这番话真是一针见血。老十四不由得心中暗暗吃惊,好八哥呀,你算把父皇的心思全看透了。他正要说话,却见十三爷府上的二管家贾平,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
“八爷,完了,全完了……”
老八兴奋地站起身来:“好啊,老十三完了吗?”
贾平连忙又摆手、又摇头:“咳,八爷,十三爷没完,紫姑倒是死了。”
“啊?!”八爷又坐下了,“你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贾平把昨天晚上紫姑行刺不成自己撞死的情形,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末了说:“奴才想,这事也太蹊跷了,怎么那么大的花盆会忽然掉下来了呢?是不是皇子皇孙,暗中都有神明保佑……”
老八一阵冷笑:“哼……什么神明保佑!分明是有人在暗中推倒花架,报了凶信。不然的话,他胤祥能制服了紫姑吗?可惜的是,我待紫姑恩重如山,视如亲生儿女一般,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送到胤祥身边,藏了这么多年。原来打算,杀了胤祥,吓住老四,砍了太子的左膀右臂。唉,哪知紫姑却遭到如此下场,让我们功亏一篑。可叹哪,可悲……”
老九听八哥说得凄惶,连忙上前劝解:“八哥,你何必如此呢,不是还有阿兰和乔姐嘛。让贾平回去给她俩传话,今晚上接着干,非把他老十三干掉不可!”
老八沉痛地摇了摇头:“九弟,你虑事不周啊!昨天晚上紫姑出事,这会儿,恐怕老四和太子都已知道了,他们能不做防备吗?再说,你敢肯定,那个推倒花架向胤祥报信的人不是阿兰或者乔姐吗?这两个女人,如果还没变心,今晚动手,肯定要重蹈紫姑的覆辙。她们死了,我们就断了眼线。假如,她俩之中有一个变了心,向老十三密报了我们的计划,那又会是什么局面呢?人家抓住了人证、物证,在父皇面前只消一句话,你我将如何对答呢?所以,还得先放下她俩,再观察一段,不能性急。九弟,你懂吗?贾平,你先回去吧,记住,要装得像没事儿人一样,照样当差,侍候好十三爷,不能让他有一点疑心。办好了,八爷不会亏待你的。”
贾平打了个千儿说:“扎。奴才明白,奴才一定为八爷办好差。”说完,又向九爷、十四爷行了礼,匆匆地走了。
老十四看着贾平远去的背影,阴沉沉地说:“八哥,小弟我倒有一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主意……” 
 
  
第三十八章 趁边乱太子私调兵 察秋毫皇上施君威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阿哥党的几个重要人物聚集在白云观里,等候着暗杀胤祥的消息。却不料,暗藏在胤祥府里当二管家的贾平,气急败坏地跑来报信说,十三爷平安无恙,紫姑却自杀身亡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把哥几个全都打懵了。老八命令贾平立刻回去,他自己却陷入了沉思。
老十四阴沉地说:“八哥,小弟有个主意,咱们给他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他突然停下了。老八看了一下老十四那狰狞的面孔,催促着:“说呀,十四弟,说出来大家商量嘛。”
“好。今日父皇命我管理兵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依我说,干脆,发兵符调兵入京,来一次玄武门兵变,一勺子烩了他们,扶八哥登基!”
一言既出,满座震惊。一勺子烩,那不是把康熙皇上也包括进去了吗?老九颤声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15/12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稻盛和夫自传

下一篇:人性的光辉:林肯传

推荐阅读